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分析龙子祠泉域多年降水量、泉流量及人工岩溶水开采量等资料的基础上,对龙子祠泉流量动态特征及衰减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子祠泉流量呈整体下降趋势,泉流量的衰减主要受降水量的减少和人类开采量的增大及泉域内采煤排水三方面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姑泉流量动态特征及衰减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三姑泉域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开展三姑泉流量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充分分析三姑泉多年泉流量、降水量及岩溶水开采量等的基础上,对三姑泉流量动态特征和衰减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姑泉流量动态特征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导致三姑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因素为大气降水减少、人工岩溶水开采和采煤排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6 0年代以来 ,晋祠泉域内盲目大量开采岩溶地下水 ;80年代以来 ,西山煤田大规模开发 ,煤矿大量疏干排水和降压排水 ,导致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泉水流量逐年大幅度减少直至断流。文章分析了晋祠泉水减少和断流的原因 ,论证了晋祠泉恢复出流的水量和水位条件。  相似文献   

4.
晋祠泉是晋祠主要景观之一 ,多年来由于在泉域内大量开采地下水 ,使晋祠泉水流量逐步衰减直至断流。为了保护历史名胜 ,恢复晋泉出流 ,最直接的一种措施是通过汾河引水进行人工回灌 ,从而实现晋泉复流。  相似文献   

5.
根据所收集的延河泉域降水量、泉流量资料,做出了降水量与泉流量变化趋势对比曲线,分析了延河泉流量衰减的原因,指出泉流量衰减与近年降水量的减少及开采量的增大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龙子祠泉岩溶水流量衰减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龙子祠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降水量的减少、岩溶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以及由于煤矿开采大量抽排岩溶地下水,提出了建立水源保护区、完善监测体系、开展采矿排水利用研究、加强岩溶水的人工补给等对策,以保护好龙子祠泉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汾河西山岩溶区段的河道下垫面背景分析,将汾河干流汾河水库至兰村区间分为7个区段,识别出了4个汾河与岩溶地下水相互作用积极的地段。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将兰村泉和晋祠泉岩溶水系统概化为双输入(大气降水与人工开采)单输出(泉流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岩溶水天然资源量与大气降雨入渗量、河流渗漏量关系推算出了汾河与各岩溶水系统岩溶地下水的作用强度,即汾河对各岩溶水系统的渗漏补给量。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太原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缓解太原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保护岩溶地下水等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西是我国北方岩溶分布最广的省份,有19个岩溶大泉,岩溶水成为山西重要的供水水源。从泉流量变化趋势、降水补给及时滞、岩溶水资源评价、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脆弱性、采煤及工程建设对岩溶水影响、泉域子系统划分、保护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山西岩溶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山西部分泉域岩溶水水质已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分别是影响岩溶泉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岩溶泉影响的主要行为为过度开采岩溶水及采煤排水等。因此,建议加强岩溶泉水保护,并指出了山西岩溶泉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可为山西岩溶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矿井含隔水层情况及太灰水水位动态变化特性的研究,得出太灰水疏放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论证了太灰水控放技术可行性。通过预算安全水位,利用设备监控监测水位、钻孔流量进行有控制的疏放,可以节省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达到安全回采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余氯在主体水中衰减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氯在配水管网中的消耗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其中主体水余氯衰减的影响因素.通过观察发现,主体水余氯衰减常数(k_b)随温度(θ)、初始氯质量浓度(C_0)以及有机物质量浓度(TDC)而有显著变化.可以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中将主体水余氯衰减常数视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函数,从而增强模型的耐用性.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地区玄武岩地下水资源及天然饮用矿泉水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对玄武岩地下水基本特征从空隙类型、富集规律、补径排条件、水资源及矿泉水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岩溶泉域地下水储量的计算是该区域岩溶水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任务。岩溶泉域地下水具有集中排泄的特点,它类似于流体力学中的非恒定孔口出流。本文导出了新的公式,可以简便地计算其储水量而不涉及任何水文地质参数。其应用条件为该泉域岩溶水系统是独立的,在衰减期内无补给且流量可以精确地测量。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晋祠泉断流后,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千古名泉能早日重现昔日风采,晋祠泉复流工程由此提上议程,明仙沟位于晋祠泉西北侧,是复流工程最重要的研究区之一。地球物理方法在查明主要渗漏段含水层岩性、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富水地段,探测基岩埋藏深度及基岩面起伏形态,寻找地下隐伏地质构造和破碎带,评估主要渗漏区的岩溶发育情况、地下水运移方向、渗漏补给性能等方面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探测明仙沟深大断裂结构特征、基底构造及其影响范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密度电法推断了明仙沟150 m以浅的次级断裂发育情况、地下水水位、基岩面起伏形状以及岩溶的发育情况;充电法查明了仙沟地下水流向和流速,推断明仙沟与晋祠泉的水力联系;音频大地电磁法与高密度电法反演所得电阻率断面图显示的主要断裂构造与该区1∶50 000地质图较好吻合,边山断裂响应明显且对边山断裂位置和倾向刻画清晰。地球物理方法综合解释表明明仙沟与晋祠泉之间存在较好的水力联系,为该区生态补水工程选址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认为明仙沟是晋祠泉比较适宜的近源补给区,且蓄水坝应该尽量修建在明仙沟的距离沟口远的深部。  相似文献   

14.
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娘子关泉域岩溶水是阳泉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但是近年来,岩溶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污染、泉水衰减等问题日益严重。分析了影响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环境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护岩溶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广西凤山县鸳鸯泉水文地质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凤山县鸳鸯泉的水文地质成因,为鸳鸯泉这一地质奇观提出科学的解释。【方法】根据实地调查和现场试验,结合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岩溶发育情况,查明鸳鸯泉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示踪试验,确定鸳鸯泉的源头和主要的岩溶含水介质类型,并通过稳定氢氧同位素和钙锶比(Ca/Sr)分析,研究管道介质岩溶大泉的补径排过程和水循环特征。【结果】鸳鸯泉的源头为年里落水洞补给的外源水,公塘和母塘两个出口的主径流管道基本一致;鸳鸯泉具有以岩溶管道为主的含水介质特征,以及快速流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这种水文地质现象的成因与管道流集中排泄的方式有关。【结论】鸳鸯泉同属于一个管道系统,管道流的两个出口在水循环速度上存在差异,相比公塘,母塘具有较短的径流途径和较快的更新速率。  相似文献   

16.
根据疏勒河流域花海灌区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水文地质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通过拟合近十年的地下水水位,对模型进行识别与校验,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20年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350.52万m~3/a的开采强度下地下水水位略有回升,在2 009.86万m~3/a的开采强度下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最大降幅达6 m;高强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灌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区内东南部受影响尤为明显,会引起一系列生态及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农业对水需求量的巨增,开采地下水无疑是一很好解决方案。地下水资源量受多项因素影响,是一动态随机过程。根据其时间序列,建立线性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用于地下水流量的动态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精度较高,该方法可用于地下水的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塔里木河生态脆弱区渭干河灌区地下水水文地质、赋存、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灌区地势北高南低决定了地下水的基本流向,地下水主要以地表水转化补给为主,灌区地下水表现为渗入-蒸发型的动态特征,年际变化小,现状地下水仅有少量生活用水开采,开采量很小,水质较好,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要求。科学认识该区地下水特征,对该区地下水开发、保护、治理以及调配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