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白以颍河镇为背景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失语者"的形象,他们在物质与文化上的弱势地位是其"失语"的根源.物质的"失语"与文化的"失语"形成了共生与互动的内在机制.对"失语者"的塑造使墨白的小说具有锐利的批判精神,也使小说主体意识具有愤怒、压抑、无奈、反抗、逃离的复杂色彩.  相似文献   

2.
《简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坚持不懈精神以及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的主人公的美好形象。但是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品中的"疯女人"也逐渐受到关注。"疯女人"被设定为一个沉默的主体、丧失话语权的他者,这充分彰显了一种帝国主义有预谋的知识暴力的意识形态。本文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简爱》进行重新解读,旨在挖掘隐藏在作品内部的帝国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张炜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有明显的"二元对立"特征,在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邪恶的犬儒及流氓无产者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具有正义和理想精神的英雄形象,小说从民间立场出发而不是从通行的意识形态出发所塑造的"革命"与"反革命"形象体现了作家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5.
《春宴》表现了安妮宝贝式的"小资文学"的"精神内核"是在当下时代与消费社会合谋,其"时代局外人"姿态恰恰深深融入了时代意识形态建构之中。而物质性细节刻意营造的情调传达出的准意识形态,是作家在严峻现实面前对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建构,是对一代人生活经验的简化。读者被其营造的虚假景观控制并导致主体的"内部殖民化",主体革命潜能与反抗资本异化可能性的丧失。《春宴》预示了"小资文学""贫乏时代已来临"。  相似文献   

6.
原始社会的男性生殖器崇拜意识发展到今天,逐渐演变成我们所称呼的"阳物崇拜".浸透在这种传统意识形态中的男性作家,往往在男性本位的文本中,大肆张扬男性的种性特征,毕飞宇的小说男根崇拜意识主要异化为男尊女卑,男贵女贱的封建思想,隐隐显现出一种男性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春宴》表现的安妮宝贝式的"小资文学"的"精神内核"是当下时代与消费社会的合谋,其"时代局外人"姿态恰恰深深融入时代意识形态建构之中。而物质性细节刻意营造的情调传达出的准意识形态,是作家在严峻现实面前对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建构,是对一代人生活经验的简化。读者被其营造的虚假景观控制并导致主体的"内部殖民化",主体革命潜能与反抗资本异化可能性的丧失。《春宴》预示了"小资文学""贫乏时代已来临"。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经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基于这样的启蒙立场,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本文力求从对<呐喊>与<彷徨>里的女性角色分析这一角度来探讨鲁迅是如何借用女性形象作为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载体,来表现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吸引力法则、潜意识疗救和开悟启发这样的书籍无法归入旧有的励志成功学或者一般的"心灵鸡汤"的人生感悟,因此应当重新分类,并为其独立设类。吸引力法则建议放在"B84-0心理学理论"中,并单列"B84-01吸引力法则";潜意识疗救建议归入"B842.7意识和潜意识";开悟启发建议为其新增一类"B901开悟启发",以便收录。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南昌起义所蕴含的"八一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八一精神"要永葆青春,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道路上弘扬、践行.要繁荣发展"八一精神",相关研究部门和研究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八一精神"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贯彻到"八一精神"各方面的具体研究中,在课题选择、史料搜集、"八一精神"内涵的分析等方面和环节,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八一精神"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被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对当代文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涉猎诸多方面:媒介传播、文化身份、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与族裔散居、种族与族性、社会与权力等等。在他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虽然有过诸多的转向和焦点,但对"他者"身份的源起和构建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悖的原点。霍尔从自身的"他者"身份开始,探究了"他者"身份形成的实质是意识形态,而多元文化和文化表征及实践则是"他者"构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已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附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和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下展开的"研究"之双重覆盖下走出来,进入新的阶段.在过去"研究"中存在的偏向和缺席也逐渐被自觉,成为克服/填补的对象了.这一情况也可能将巴金研究推至新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姿势是,将所有的问题从先人为主的固定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加以审视,尤其是对于权力、意识形态、政治等.非文学"概念的冷静对象化至关重要.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带有时代语境的支配而形成其"负面"意象.一旦脱离如此时代性和特定语境的支配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这些"非文学"概念的漠视甚至于无视只能导致"文学"本身的贫瘠;如果不把这些"非文学"的概念从"文学"里一概地加以排除,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视角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此研究姿势,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从80年代启蒙话语的偏离.今后巴金研究的起点,也可以放在如此认识上.  相似文献   

14.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一类精神现象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精神自渎,具体表现为精神上自我蔑视、自我折磨和自我嘲笑,并且在这种自轻自贱中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精神自渎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要表现在三种人物形象上:一类是以自嘲为乐的"贵族老爷",另一类是在屈辱的褶皱里体验出快感的"穷人"和"小丑",第三类是以"地下室人"为代表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力于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的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再生派"与本位文化论以及全盘西化论不同,他们认为心与物是不同的,制度实体和制度的精神、文化实体和文化的精神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学习西方应该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文化形式."再生派"的基本文化态度是,既借助外因又催生内因,既欢迎外来和尚又念本土经.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并非是"本位"还是"西化".而是"主体"和"内容",他们要确保文化主体的挺立和学习内容的丰满,避免主体的沉沦和自由、平等的空心化.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营造了文学史上的"百花时代",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应时而生.1957年夏秋之交,"反右"运动扩大化波及文学界,"百花"小说作家被打成"右派",其作品也由"香花"变成"毒草"遭到粗暴批判.重新解读百花小说及其批判文章发现,百花小说的批判除了是一次"右派"作家的思想清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艺术探索与时代语境的误置.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塑造了桑提亚哥的形象,小说表现了他对于真正人性的执著追求.在主人公桑提亚哥身上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险困苦的逆境中,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揭示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英译本书名对原文的"叛逆"和"改写"是由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译者主体性这三个主要因素共同制约和操纵的结果。这种操纵是为了塑造模式化的"东方他者"形象。其中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翻译活动的社会背景,对翻译活动进行潜层操纵;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赞助人则对译者明确提出翻译要求,直接干预和操纵翻译活动;而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和翻译观也直接影响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曹熠婕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3):37-40,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张佳玮、许佳等为代表的"80后"写作群体.他们以独特和自信的姿态,向人们诉说着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体验和青春感悟,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青春情结.从在喧哗中的独语、在孤寂中的伪流浪、在彷徨中的忧伤、在叛逆中的暴力四方面来探析"80后"小说中所蕴含的孤独、流浪、忧伤、暴力情结."80后"小说虽然还在成长期,但是在他们的青春物语中,还原了青年成长历程的本来面目,并且坦诚地叙述了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为我们的青春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