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我国古典诗歌有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它们多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抒情,这种特色的古老源泉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兴”。考察“兴”的物象的特点,“兴”与下文联系的程度以及关联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诗歌发展初期,古典诗歌的“情”与“景”二者关系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李慧懿  袁媛 《科技资讯》2006,(36):151-152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地名和有关地理知识的困难,试图解释为什么说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节律即节奏的规律”。节律的音乐美,我们在古典诗歌中已然感受深刻并被深深陶醉,而节律的修辞作用以及节律对词法、句法的影响则往往被忽视。节奏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张斌以格律诗为例,整合句法与节律,从语法学的视角探索诗歌节奏的表现形式,以此说明节律对句法的制约,节律与汉语句子生成和理解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典故方面的困难,试图解释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无疑是举世少有、辉煌灿烂的,它在古典时代特有的道德观念与个性情感的氛围中,尽其所能地展现了一个广大的宇宙。中国古典诗歌强大的艺术光华至今仍熠熠闪烁。我们徜徉于这样一个五彩缤纷、出神入化、堪臻绝境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地名和有关地理知识的困难,试图解释为什么说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当徜徉于钟世华的诗行之间时,读到的是凝重沉潜的诗歌文字。透过其诗歌文本,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命存在的守望和自我经验的感受,是他的生存体验和个人渴望,是源于自我的对真实的触摸。他在文学的"权利话语"依然泛滥成灾的今天,坚定着自己诗写的立场和姿态,不断向自我靠近,构筑起了他具有独特审美魅力的诗歌风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体悟中得出的审美情感归结。含蓄一语,古代诗论者在诗歌鉴赏中从不同视阈多有论及,梁启超等人在现代语境下对古典诗歌含蓄美作出重新阐发,认为含蓄是古典诗歌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本文从诗心美学角度认为,含蓄美是诗人对诗歌的领略、体悟,以达到对生存本体的一种生命体悟。  相似文献   

9.
作为"70后"的重要诗人,徐南鹏的诗歌写作历程清晰地呈现了一代人的诗歌写作史和精神成长史,他的诗歌写作在贴近日常平淡而繁芜的生存场景中擦拭掉浓重的时间浮尘和阴影,在语言的节制和诗思的精深中发现了另一种生存景观。徐南鹏的以悲悯情怀直面工业文明,他对生命轨迹、自我的探寻、存在的本质、永恒的向往、死亡的拷问,都引人深思。我们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当下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意义与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散文、诗歌高度繁荣后才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有了诗歌创作丰富经验,所以古典戏剧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已臻极致,古典戏剧艺术主要表现在“主脑”,“关目”与“语辞”三个方面,这些成功艺术技巧不仅使我国古典戏剧达到辉煌的创作高峰,也为现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词中蕴涵着非常丰富深厚的感情。他用大手笔写社会人生,写山川景物,写今古感怀,词作中充满着豪情;另一方面,苏词中也不乏柔情。他的离情词尤其写得韵格婉媚、一往情深;在表现男女恋情和少女、少妇闺情方面,苏词充满柔情,在缠绵中勘破人生。豪爽开朗的性格、挫折多舛的个人经历、儒家道家和禅宗里积极的思想内涵则是他词作的丰富深厚感情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藏汉语诗歌的代表性诗集《前定的念珠》在写作上极具现代性特质,诗人们对雪域空间的自然感受与逃避文明的忧思,结合色彩斑斓的死亡主题、浸润着宗教特征的藏区情感体验,以及借鉴现代性美学的创作观念,表达出特定地域中的空间生存体验和贯彻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的生命诗学比较全面地关注诗歌活动中包括作者和读者双向主体的价值,既注重从创作主体方面进行审视,又重视从接受主体方面加以观照。这就使其生命诗学观趋于完整性,从而弥补了以往诗学偏重于作者创作方面论诗而忽略在读者接受方面论诗的缺憾。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切入到生命的视域,其主旨在于提升诗歌的品位,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对“兴观群怨”、“兴会”、“人格”这三个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于此对前人的生命诗学是有所充实和超越的。  相似文献   

14.
王蒙身兼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展开对李商隐的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值得关注。王蒙的李商隐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原创性:他是一位注重体验与感受的批评家,是唐诗鉴赏学派在当代的突出代表;他运用多种批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视角新颖,思路开阔;他注意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去自觉反思、揭示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史称吴均体“清拔有古气”,人们探讨吴均体时多关注吴均的山水边塞诗,而对吴均的艳诗忽略或者排除在外。吴均艳诗将永明体与传统诗歌抒情模式结合,以复古为新变,情感真实强烈,辞藻清秀,重兴寄,与吴均其他题材诗歌一样有“清拔有古气”的内涵特征,当属于昊均体范畴,体现出了梁代文坛的思潮特征。  相似文献   

16.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从小就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天地里吮吸甘露,使得其诗篇天生就有着独特的诗韵。情韵相生的诗韵之美,正是舒婷诗歌诗韵的独特之处。笔者从由韵表情、因情定韵两方面来解读舒婷诗韵,希望这些认识能为当代热爱诗歌创作的新秀们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徐灿词是继易安词之后又一女性词的高峰,表现出异于以往女性词的某些特质。其词在主题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女性词的闺门情思的局限,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尽洗铅华"、"绝去纤佻之习"和词境深广、词意深隐等特征。这种词风的形成是由词人的词学观念、所处时代以及自身身世所决定的。其词风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发展过程,且与时代大环境下文风的转变包括女性文风的转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楚辞》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奇葩,文风华艳奇瑰,感情激越昂扬。屈原的坎坷身世与不幸遭遇引发的哀时伤世之感、楚地凄幽山水及其缠绵悱恻传说、楚声遗韵之影响形成了《楚辞》悲剧性的诗学特征。而这种审美特征通过将客观物象渗入主观情感、营造幽怨惆怅的意境等艺术手段来实现,体现了《楚辞》诗歌情景事理交融的哲思美,从而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9.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女性诗歌吟咏的主题。进入新时期,几代诗人开启了不同的书写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舒婷、林子在找寻“人”的爱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蕾等女诗人的爱情里,通过身体的描写来表现感情与欲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路也等开始将日常生活融入爱情中,并形成了个人化表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佼佼者,自进入文坛以来,20多年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实绩斐然。她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始终用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以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态度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以迟子建的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为切入点,可以探寻她对忧伤的体现和超越以及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深层的创作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