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沿科学》2013,(3):93-93
德国科学家对海洋酸化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估。结果发现,大部分海洋动物物种都受到海洋酸化的影响,但不同物种对这一影响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8月25日的《自然-气候变化》上。  相似文献   

2.
由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CO_2)而引起的海洋酸化,预计将影响对热带、亚热带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有显著贡献的固氮浮游植物。本研究揭示了海洋酸化对优势固氮蓝藻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的生长和固氮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表明,虽然海洋酸化中的CO_2升高对束毛藻有促进效应,但酸化的整体效应为抑制其固氮和生长。究其原因,海洋酸化引起束毛藻胞质pH下降,从而降低固氮酶效率、干扰胞内pH稳态、影响细胞产能。在铁限制条件下,由于有限的铁难以满足束毛藻响应海洋酸化胁迫所做出的生理响应,因而铁限制加剧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洋以超过100万t/h的速率从大气中吸收矿物燃料衍生的CO2,使上层海洋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海洋酸化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波及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服务功能.海洋酸化可使毒性物质在浮游植物中累积并向浮游动物传递,且可导致大型褐藻类的碘含量增加,进而使其捕食者体内碘含量也增加.然而,海洋酸化在多营养级水平上对食物链效应的影响尚不明确.综合分析预示海洋酸化的生态效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本文主要综述海洋酸化的食物链效应及其对海洋渔业经济的影响,并展望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科学世界》2011,(7):11-11
小丑鱼也叫海葵鱼,是一种热带海水鱼,生活在l-55米深的海洋水体里,看过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人们对它肯定不会陌生。幼年小丑鱼在白天会使用听觉来侦查和躲避它的捕食者珊瑚礁丛。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超过一半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海洋,使海洋酸化,海水pH值迅速下降。近期研究表明,海水酸化不仅使海洋里的部分鱼类丧失了嗅觉,  相似文献   

5.
海洋酸化的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巨量CO2进入大气层,不仅产生严重的温室效应,也使得全球海洋出现酸化现象。海洋中氢离子浓度在最近200年里已经上升了30%,21世纪内将再增加3倍,到22世纪海洋将处于极端酸性环境。已有的报道显示,酸化将对石灰化型生物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但海洋酸化对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海洋酸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了海洋中不同生态系统所受海洋酸化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海洋酸化正负效应:藻类的生理学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海洋酸化,使得海水pCO2、H+和HCO3-浓度增加,CO32-浓度下降,并导致CaCO3的饱和度下降.海水pCO2升高,促进某些藻类的光合作用与生长,特别是在光能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促进效应尤其明显.然而,海水酸性的增加导致钙化藻类钙化量下降,蒙受阳光UV辐射的损害增加,威胁其生存.即使非钙化藻类,如某些硅藻类和赤潮藻类,pCO2升高引起的海水酸性增加可降低其耐受高光胁迫的能力,加大光抑制,且增加其呼吸作用.因此,海洋酸化究竟会导致海洋光合固碳量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酸化与CO2浓度升高"双刃剑"效应的平衡,也就是取决于海洋酸化正、负效应的平衡.在不可逆转的海洋酸化进程中,藻类必然进行生理调节并适应酸化带来的海水化学胁迫,由此,遗传或进化方面的变化也会发生.海洋从大气中吸收CO2的量,依赖于藻类光合作用驱动的CO2生物泵,自然也依赖于海洋酸化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海洋以每小时超过100万t的速率,从大气中吸收矿物燃料衍生及人类排放的CO2,引起海水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引起海洋升温,使得上部混合层变浅,导致该层内营养盐减少,浮游生物接受可见光和UV的辐射量增加,并且使得O2的溶解度降低,引起低氧化.这些海洋变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然而,不同海域的环境响应和生态效应有所不同.主要综述全球海洋酸化问题研究进展,突出升温、UV辐射影响下的酸化效应,进而结合南海相关的研究进展分析未来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8.
海洋酸化是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引起的又一环境问题,近些年来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简要概述了海洋酸化作用对海洋生物的营养组成、感觉系统、胚胎和幼体发育等的影响,以及在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洋酸化与低氧、环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多重环境胁迫对海洋生物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基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群落结构决定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服务功能.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等复杂的环境变化同时作用于海洋浮游植物,对其生长、代谢以及种群演替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综述海洋酸化和升温单一以及耦合作用下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杰 《科学世界》2005,(12):58-62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海洋将呈现酸化。由碳酸钙构成壳或骨骼的浮游生物.珊瑚等就会溶解而急剧减少。而以这些浮游生物为食物或生息场所的鲸或鱼类也将面临危机。这些情景都会在几十年后就开始,人们将面临灾难电影中才出现的场面。二氧化碳增加带来的威胁不仅是全球变暖。根据最近的预测,如果人类继续进行与以往同样的经济活动,要逃避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很困难的。今后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削减目标重新进行审议恐怕已迫在眉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财经剪贴     
《世界知识》2014,(13):12-12
<正>1美国欲建世界最大海洋保护区"我们的海洋"国际会议6月16日至17日在美国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约80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及国际组织人士出席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应对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酸化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通过视频在会议上宣布,美国计划在中南太平洋地区建立世界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以保护面临过度捕捞、污染和酸化三大威胁的海洋。奥巴马同时还宣布,他已授权联邦政府相关机构制定一个综合性规划,打击非法捕捞、海产  相似文献   

12.
海洋升温以及海水酸化并非全球珊瑚礁面临的惟一威胁。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来自海底沉船的铁离子也能使这一海底生态系统迅速而严重地失去平衡。科学家希望,这一发现能够在船只残骸对脆弱的珊瑚礁造成破坏之前,加速这些沉船的打捞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海洋热浪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且随着海洋升温有加剧的趋势,正深刻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但目前人们在海藻对海洋热浪生理生态学响应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在已有研究中发现,海洋热浪能显著降低冠型大型海藻光合色素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其生物量下降甚至消亡;且相对于高纬度,低纬度海藻林应对海洋热浪表现得更脆弱.同时,海洋热浪加剧了海藻地理分布向极地扩张的趋势,促进草皮型海藻和一些耐高温微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从而导致近岸海藻林由冠型大型海藻向草皮型海藻的演化以及赤潮的暴发;海洋热浪还会导致近岸海藻群落结构同质化.一些海藻可以通过细胞应激反应和热适应来抵御海洋热浪,其从热浪中恢复的潜力大小取决于热浪的严重程度、海藻的物种特质、种间竞争及上行压力.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海洋热浪对养殖大型海藻的影响,并结合其他重要环境因子(如酸化、暖化和富营养化)来综合研究海洋热浪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前沿科学》2014,(1):93-93
<正>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随着越来越多由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之中,正在加剧的海水酸化使得一些鱼类难以用肉眼捕捉到快速移动的物体。科学家早已发现海洋酸化会损害鱼类的嗅觉和听觉,至于对鱼类视觉的影响,科学家则知之甚少。因此,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带刺的小热带鱼多刺棘光鳃鲷(Acanthochromis polyacanthus),它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鱼类,而且由于很容易饲养,所以非常适合实验室研究。就像人类的眼睛能够接收到电视屏幕的闪烁一样,这种热带鱼类也能用它们的双眼捕捉快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海洋变得愈发酸化,箱形水母可能开始吃更多东西。而它们贪婪的食欲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人类排放的一些二氧化碳正在海洋中溶解,并且变成碳酸,从而使海洋变得碱性更小、酸性更大。科学家正在努力辨别哪些物种将最受影响。他们尤其担心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关键作用的生物体,因为如果它们消失了,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崩溃。  相似文献   

16.
正过去的10年间,海洋科学家曾发表一系列文章表示,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使海水酸化,并对珊瑚和在珊瑚礁中生活的鱼类产生威胁。一些研究通过实验发现,酸化的海水能改变鱼类的行为,使其更容易被捕猎者捕食。但一项于2020年1月8日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却对这些文章提出了质疑。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和瑞典的研究人员发现,此前曾广泛报道的海水酸化对鱼类行为产生影响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有孔虫是常见的海洋钙化组,是研究海洋酸化重要的实验物种之一。本研究选择浙江舟山谢家山海域的3种底栖有孔虫(毕克卷转虫、江苏小希望虫、透明筛九字虫),研究不同有孔虫壳体溶蚀和体表结构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差异。研究配置不同p H值的人工海水环境(p H范围7.40~8.12之间),以6 d为一个培养周期,逐日观察鉴定有孔虫壳体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p H值降低、培养时长增加,各种有孔虫壳体溶蚀情况均加剧,出现壳体变薄透明、房室剥落等现象。p H为7.4时,三种有孔虫溶蚀率均达到最高值,毕克卷转虫、江苏小希望虫的最大溶蚀率分别为56.00%、61.33%,透明筛九子虫溶蚀率高达100%;(2)壳体厚度对溶蚀率影响较大,透明筛九字虫最易被溶蚀,对p H降低最为敏感,此外,壳体形态也对溶蚀率有一定影响;(3)p H 7.80可以界定为有孔虫出现显著溶蚀的阈值,透明筛九字虫可作为研究区海域海洋酸化的指标物种。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人员说,随着气候变暖导致海洋酸化,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亚大堡礁消失的风险大于此前预期。那是因为随着海洋吸收更多人类焚烧石化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海水中的霰石(aragonite)含量将加速减少。霰石是组成珊瑚骨架的一种矿物质。由于海洋化学环境遭到了破坏,海水的pH值降低、霰石含量减少了,珊瑚无法重建其骨架,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解体。  相似文献   

19.
酸化淤渣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化淤渣的生成是影响酸化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酸液浓度,酸液类型,酸化添加剂及酸液中的金属离子等对酸化淤渣的生成有影响,对渤南油田2个区块的油样进行了试验,重点研究了三价铁离子和二价铁离子对酸化淤渣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视觉     
正海洋生物的"温柔杀手""微塑料"已经被联合国专家组(GESAMP)列为海洋生物的"温柔杀手",其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2015年,微塑料污染已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一项来自我国的海洋鱼类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采样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对于海洋生物而言,微塑料犹如海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