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句名言。朱熹注曰:“馈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俳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愤”是指心求通而不得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不能的思维情况,意即教师若不唤起总是“愤”与“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而教师也不去创设这方面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就会产生盲目教学,启而不发,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对此,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3.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5.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6.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古老的论述,至今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在这段论述中,其要义有二:一是要启发学生,首先必须把学生置于"认识主体"的地位,学生"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发。"所谓"心愤愤",就是"心求通而未  相似文献   

7.
刘过三题     
一、评价问题刘过,字改之,号龙洲,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对于他的评价,从古迄今,褒贬互见。褒者谓其“七尺微躯三寸舌,江湖形迹庙堂心”① ,“实是个慷慨豪放的血性男儿”② ;贬者责其“挟中朝天书,奔走阃台郡县糊口”③ ,“实是流转江湖靠向达官贵人投诗献词为生的游士”④ ,对同一个人而作出如此不同的两种结论,孰是孰非,当论列清楚。  相似文献   

8.
中文大用论     
人谓中文无用,吾谓中文有大用。中文者,中国语言文学之简称也。或曰:“治中文者,不过咬文嚼字、摇唇鼓舌而已矣。奚何用之有!”曰:“不然”。凡人处于世,须有表心之术与心之实。中文有修辞有文法,表心之术实寓焉。且先贤有云,文史哲不分家。如是,则文非徒谓语言文学也,亦史也,哲也,心之实亦寓之矣。治中文而有成,则有表心之术以明心迹,有数千年人物事迹以知未来,有哲人之智慧以处于世。故可以上匡国、下利民、致君尧舜。治他科者不然。治历史与哲学者次之;治算术与外语者又次之。其治历史与哲学者,胸怀往古与先贤知慧,却…  相似文献   

9.
三、《黄帝篇》:“心凝神释.骨肉都融.”《周穆王篇》:“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力命篇》“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侧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杨朱篇》:“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  相似文献   

10.
“七哀”之义,古今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然不乏揣测之辞,似言有未尽善者.兹略述如后: 其一,六臣注《文选》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他将痛、义、感、怨、耳目闻见、口叹、鼻酸并列,以释“七”之数,古籍并无根据.且所列七项,亦非并列之七事,痛、义、感、怨四项属于内心感  相似文献   

11.
孙奇逢“独宗《十翼》”、特重“变通趋时”的 《易》 学思想, 不仅是唯物的、辩证的, 而且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其谓 “后天之 《易》 专为先天吉凶未露”的命题,就已准确地指明了这点; 尤其谓 “吉凶者以正而胜不论吉凶”的命题, 则给人生随时, 不惧刀山火海而堂堂正正做人, 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人生随时, 要前进, 就得“神理主中”,“因时而惕”, “悔吝在心”, 不仅要知“一念之善”而行之, 而且要知“一念之不善”而不复行之, 不断地“要尽人事以回造化”, 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上文“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相似文献   

13.
离骚:“索(?)茅以筵(?)兮,命灵氛为予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集注说:“占之慕之,两之字自为韵。”闻一多楚辞校补云:“案慕与占不叶,义亦难通。郭沫若氏谓当为莫口二字,因下一字缺坏,写者不慎,致与莫误合为一而成慕字。案郭说是也。惟谓所缺一字,耽、钦、琛、探、寻、朋等必居其一,则似不然。知之者,此字必其音能与占相叶,其义又与求美之事相应,此固不待论,而字形之下半尤必须能与莫相合而成慕。余尝准此三事以徧求诸与占同韵之侵部诸字中,则惟‘念’足以当之,念缺上半,以所遗之心上合于  相似文献   

14.
一、为+之+动“为”作介词,《马氏文通》谓“司名者其常,司代字则‘之’字居多”(见该书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71--272页)。故今就“为”之司“之”字者而言。 (一)“为”解“因”,读“weì”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2)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芙蕖)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状态以及认识水平,设计一些有启发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悱、愤”状态。  相似文献   

16.
《科技智囊》2005,(8):10-1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札记-中庸》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尤其是大量的合资企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还有管理。然而管理一半是技术和方法,另一半则是艺术。就像“合资”与“和谐”一样,差别很大,前者只是形式,后者重在精神。  相似文献   

17.
谈谈训诂学     
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各当什么讲?这个问题训诂学界历来争论很多,近来比较趋向一致了,认为“训”是一种解释,“诂”也是一种解释,两个词的意思相近。黄侃先生讲:训,就是顺,引伸之谓;诂,就是故,本来之谓。无论是引伸,还是本来,合起来就指用语言解释语言。  相似文献   

18.
面摊一症,现代医学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祖国医学又称之谓“口■”、“口僻”。多因卫外不固、劳倦伤正,风挟他邪乘虚侵袭三阳经,致使面部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成此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就许慎关于形声和转注的界说粗略地谈谈看法。 《说文·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云:“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日字’之名。譬者,谕也;谕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这一说解似乎已成定论,今人亦多奉之为圭臬。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哲学     
本文承金岳霖先生指正数处,谨此致谢。 汉人所谓古代哲学中之名家者流,战国时人称曰“辩者”,(见庄子天道篇,下篇)或曰“刑名之家”(见战国策赵策)。普通谓辩者之学“,合同异,离坚白”。盖辩者中实分为二派。一派“合同异’”,一派“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後者以公孙龙为首领。 庄子天下篇所述惠施十事,皆以“至大无外”之观点,指出一切区别之为相对的,而归结于“ 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此“合同异”也。庄子之学,如齐物论及秋水篇所说,亦从“道”之观点,指出一切区别之为相对的,而归结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然庄子又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