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到十字花科短命植物鸟头荠[Euclidium syriacum(L.)R.Br.]的根、茎、叶有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构特点,其结果表明鸟头荠有中生植物结构特点.它的根系分布在土壤的表层.根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大.根、茎、叶中都有大型的薄壁细胞.茎、叶表皮细胞外壁有角质层,叶的表皮细胞还有表皮毛和腺毛,叶表皮气孔多,栅栏组织发达,其维管束围有一层维管束细胞,内含较多叶绿体,为C4植物型.综上所述,鸟头荠的根、茎、叶的结构虽然有一些旱生特点,但总体上看,仍然属于典型的中生植物.鸟头荠是一种结构简单,生长发育快,光合效率高,具有一定的耐旱性中生结构特点的一年生短命植物.因此可以断定,一年生早春短命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是内部结构的特化,而更重要的是利用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和短的生活周期来完成的.因此早春短命植物鸟头荠是干旱植被中一类特殊的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2.
运用离析法和显微照相等技术,比较了黄顶菊、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3种入侵植物茎和根中次生木质部细胞的特征。结果表明,3种入侵植物根、茎的次生木质部中孔纹和网纹导管分子较多,具多尾性,单穿孔板,少数导管分子还具侵填体等特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3种植物在系统进化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同一种植物中茎的导管分子平均长度长于根中,平均宽度宽于根中,且均达极显著差异;同一种植物的茎中和根中导管分子的长度、宽度并不一定有一致性。管胞细胞、纤维细胞的平均长度和宽度在3种植物间均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些现象都说明植物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榄李属(Lumnitzera)红树植物的木材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详细观察了榄李属2种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的形态特征.应用Lasersharp软件测量了其次生木质部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1)榄李属植物的木材结构具有与海岸潮间带生境相适应的特征;2)榄李和红榄李生态隔离现象导致这两种植物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榄李属植物附物纹孔的差异具种类鉴定意义;4)榄李属植物次生木质部管孔直径、管孔密度及附物纹孔的差异表明附物纹孔的结构有助于水分运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大豆属4种类型植物离析导管分子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4种不同类型植物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构学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茎离析导管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即: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长度依次缩短,直径依次增大,根据导管分子演化原理,认为野生大豆导管分子较原始,栽培大豆导管分子的演化地位较高级。  相似文献   

5.
野生大豆抗盐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光学技术的二维结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三维结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大豆解剖结构与大豆育种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对野生大豆的抗盐解剖结构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培育出了耐盐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实验观察结果证明,抗盐野生大豆不但茎、叶表面具有盐腺这一特殊泌盐结构,而且植物体内部也具有抗盐结构.发现抗盐大豆管孔团明显多于普通大豆的管孔团,且其导管分子的管间纹孔式为粗而密的互列式,次生维管射线多列化.野生大豆抗盐结构的研究为筛选抗盐种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同种植物木质部的演化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Maxim。根和茎的次生木质部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根的导管长度、导管口径、纤维长度、穿孔板形态及射线等特征均比茎的演化水平高,因此,验证了Bailey的植物演化理论,符合根与茎在演化上的没步理论,即:根在植物系统演系后天的产物,同时以刺五加为代表植物,充分研究了次生木质部的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摄影技术,比较了两个大豆属植物根、茎、叶和叶柄的解剖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扁茎大豆根内皮层维管形成层带明显,次生木质部导管发达、口径大,且皮层内有菌窝出现;茎的横切面表面积较大,茎中维管束的管孔链数和维管束数目较多,中间髓细胞呈狭长柱形,四周髓细胞发达,体积大、排列紧密.导致扁茎大豆不抗倒伏、光合能力下降以及结实率低的因素可能是:茎的表皮细胞呈方形紧密排列,凯氏带中没有淀粉鞘;叶片只有两层栅栏组织和叶片较薄、海绵组织稀疏;叶柄横切面面积较小.中国普通大豆吉育67叶片有三层栅栏组织,并且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和叶片的厚度均明显大于扁茎大豆,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吉育67根的栓质化外皮层发达,对植物体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疆“短命植物”独行菜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命植物独行菜的结构特征为:根、茎、叶有大型及特大型薄壁细胞.根的次生木质部导管腔很大,在次生的薄壁细胞有黑芥子酶,栅栏组织特别发达,叶为等面叶.叶绿体体积小而数量非常多.在上、下表皮内方的栅栏组织之间夹有类似海绵组织的结构,这种特殊结构,在中生植物中极为罕见.其叶属于C_4植物型.  相似文献   

9.
观察比较三个甘草种1~4年生主根及根茎内部结构,主根共同特征和次生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基本相同.各年主根增粗主要是次生维管束个数稍有增多,射线、木射线伸入根中心,致使细胞增多、增大.根茎具有茎次生结构.三个种的粉末可看到淀粉粒、纤维、导管、品鞘纤维、射线薄壁细胞、筛管、棕色块、木栓细胞.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石蜡切片法及组织化学法研究了丹参营养器官的结构及常用药用部位的结构发育。结果表明:丹参根的结构、发育过程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成熟根中,导管在次生木质部中呈放射状排列。茎为四棱形,4个棱角处有丰富的厚角组织,起支持作用。叶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具大量的表皮毛。丹参根、茎、叶的解剖结构存在明显的旱生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木兰科叶结构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国产6属11种木兰科植物叶片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通过比较叶的表皮、皮皮、叶肉及中脉等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上、下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在种之间存在差异,(2)下皮存在于木莲属、木兰属、含笑属、合果木属的部分种中,连续或不连续:(3)叶肉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程度以及细胞形态在种间存在差异:(4)中脉维组织具原始怀,维管束环状排列,具髓,外有厚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包围;维管束的数目在属间  相似文献   

12.
福建邵武将石地区的植物区系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地区,有维管束植物173科461属915种(含种下单位).该区植物种类丰富,具有许多珍稀、古老、孑遗植物成分.在科、属水平上对其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分布类型的科占绝对优势,共77科,占53.1%;温带分布类型有37科,占25.5%;属的区系成分中,属的热带分布类型计197属,占区总属数的52.2%,温带分布类型共有169属,占44.9%.可见该植物区系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主导地位,温带成分次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和庐山自然保护区关系最为密切,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次之,和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的差异较大,这主要由它们生态地理条件、区系成分组成的差异所决定.  相似文献   

13.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湖北省星斗山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有木本植物99科,247属,595种;区系的地区理成份以东亚成份占首位,占总属数(不包括世界分布属)的21%;北温带成份占18%;中国特有成份占5.1%;6个热带性分布成份占42%。与邻近的神农架关系十分密切,尤以中国特有成份更为接近;与华东区系各种地理成份组成比例也很接近,与华南区系关系较为疏远,但本区一些常绿成份具有一定的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石灰岩植被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庆地区石灰岩植物组成简单,区系成分复杂,已经鉴定定名的维管植物有97科244属338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7属2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9科225属312种.从生长型看,乔木49种,灌木92种.藤本45种,草本152种.区系分区为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属分布区类型热带成分42.62%,温带成分42.62%,地中海成分0.82%,中国特有成分1.23%;全世界分布的有24属.植被以草本占优势,木本多落叶成分,纸质叶最多,小型叶占极大比例,有肉质叶;喜钙植物丰富;植株多具针刺,鳞片;次生性明显.森林群落少,灌草丛多,这与石灰岩地区的干旱和土壤含钙丰富,以及土层瘠薄,有机质含量少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植物的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收》第一册,中国西南地区共有濒危植物(除去稀有和渐危植物)28科,41属,52种,笔者对这些植物的生活型、分布区类型、地理分布和植物区系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从属性的分布区类型来看,西南地区37属濒危种子植物中,热带分布型有16属,占种子植物属的43.3%,温带分布型有19属,占51.4%,中国特有分布型只有2属,其中1属为西南地区特有属,说明属的特有分布现象不明显;从西南地区52种濒危植物的水平分布来看,有33种为西南地区特有种,占63.5%,说明种的特有分布现象明显;西南地区跨越了我国仅有的2大植物区,5个地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相似文献   

16.
福建永定县的常绿阔叶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对永定县常绿阔叶林的31处共3100m~2典型样地统计,共含维管束植物136种,分属43科86属.单种和两种属共占总属数的93%.群落区系以樟、壳斗、山茶和茜草等科以及热带,泛热带地理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43.0%和31.4%)为主.优势树种有栲属多种、木荷、青冈、蕈树和马尾松.群落类型有槠林等12个群系并具中、南亚热带植被过渡性特点.树种年龄结构和乔灌木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已趋向中一晚年发育期并开始转为恢复发展的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江西省遂川县火烧迹地杉木萌芽更新林杉木种群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属于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杉木群落林下维管植物种类较少,有24科31属37种,木本植物为优势类群,占植物总种数的70.27%;群落林下植物属的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总体来看,群落林下植物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该研究为杉木次生林的经营管理、自然植被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岛共有珍稀濒危植物35科49属57种,其中蕨类1科1属1种,裸子植物5科7属10种,被子植物29科41属46种。从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特点是:(1)热带成分具明显优势,占总属数约80%;(2)珍稀濒危植物表现出一定的过渡特征,部分属具有温带性;(3)海南岛珍稀濒危植物区系与华南地区有直接的关联,且与中印半岛的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据对2个100m2样地统计,共含维管束植物66种分属32料58属.群落区系以樟、茜草和山茶等科的属种居多数;热带、泛热带地理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44.5%和33.3%.树种以米槠、木荷、青冈和红勾栲为主,林下多见九节木、朱砂根等雨林种类,显示群落是当地基带植被南亚热带雨林向高海拔山地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伞形科植物种类繁多(世界有260余属2500余种;我国有90余属600余种),分类上十分困难,通过深入研究,该科植物在河南有27属55种1变种(其中有3种为河南新记录)。本文包括17属30种1变种。分布于省内各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生境中。有些种类为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如明党参、柴胡等;有些则为香料植物,如芫荽(香菜)、茴香等。本文详尽描述了科、属、种的特征及地理分布与生境;编写了属、种检索表,并尽可能地对其化学成分和经济用途作了分析与记述。因此,该文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伞形科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有关部门教学、科研和生产提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