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社交媒体的访问量 不知道是我的年龄,还是我的反社会倾向使然,或两者兼有,但我对社交媒体确实感到有点困惑.我承认Facebook、Twitter的重要性,特别对诸如《美国科学家》这类媒体.我以前仅仅是勉强加入其中.坦白地说,我曾经"喜欢"过《美国科学家》的页面,但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并对2012年11月至12月出版的该杂志封面在Facebook的访问情况感到震惊,没想到有如此大的影响,也许原因在于我的上述心理吧.  相似文献   

2.
《科学24小时》2021,(1):36-36
日前,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指出我们可能都是多媒体时代的受害者——同时使用多种形式的数字媒体,可能对青壮年的记忆力带来负面影响. 长久以来,科学家们就想搞清楚记忆和遗忘的原因.我们为什么会健忘?有些人的记忆力为何就那么好?数字媒体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记忆?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招募了80名年龄在18-26岁(平均21.7岁)的志愿者,评估他们的记忆能力.研究人员通过测量志愿者的脑电波活动和瞳孔直径变化,评估他们的注意力是否分散.结果发现,越是经常同时处理多个多媒体的人,测试中表现出的记忆力也越差.而其他指标看似和记忆力的衰退没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
当转基因、核能、气候变化一再在媒体上成为争议话题的同时,也使得科学媒体的作用备受关注,在这方面,英国科学媒体中心(SMC)的探索及其成效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当科学成为新闻时,有机会向公众发出他们的声音,是科学家之所愿;而获得准确的权威性的材料,则是许多新闻工作者所期盼的。而以"通过媒体促进科学,通过科学家发展媒体"为理念的SMC所扮演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4.
资剑是我最近访问的一位“启明星” ,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采访资剑 (见图 )并不容易。现今不少在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对媒体的访问报道都持低调态度。出现这种情况有诸多原因 ,如这些科学家正全身心投入某项研究 ,不希望有人来打搅 ;也有一部分是新闻媒体的 ,国内新闻媒体的不少报道在叙述、介绍某些事实或背景材料时 ,出现了各种偏差 ,客观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不少科学家对媒体采访之类的事采取低调和拒绝的态度。当我初与资剑接触 ,约定采访时间、题目时出现的一些低调的情况 ,我在非常理解的同时也在反思自身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5.
近日,有外国媒体爆出大科学家霍金的私生活糜烂得令人瞠目。不论情形是否属实,霍金的粉丝们应该明白的是,探询大师的私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相似文献   

6.
王燕 《科学之友》2004,(3):46-47
据SPACE网站目前的一篇文章报道.虽然一些媒体透露.美国总统布什有可能宣布重返月球计划.但迄今为止,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并未公开确认此事.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冒险探索火星。有人认为.用机器人探索太空是进行大多数太空研究最可行的方法.不过也有人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说,只有人才能对其他星球进行真正的研究.解答有关人类起源和命运以及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等科学家最想知道的问题。对于太空梦想者和有实际经验的科学家而言,人类进行太空探索会为人类带来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可以继续人类探索太空不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然而并非每个人都为之庆祝。瑞典反贪局的一位官员向媒体透漏.他们正调查一家与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Z·豪森(Harf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引发子宫颈癌与两位法国科学家获此殊荣]有着某种关系的制药公司,  相似文献   

8.
在AAAS年度会议的"沟通科学"研讨会上,科学家们呼吁他们的同仁使用bolg,Twitter或者tumblr与大众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使用社交媒体?在美国,互联网已经超越报纸成为大众阅读新  相似文献   

9.
姚诗煌 《科学》2007,59(5):1-2
创新之风的吹拂,嫣红了中国科学百花园。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科学》周刊、《自然》周刊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不断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在物理、生物、信息、数学、考古等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令人瞩目。春风熏人、意气风发,于是媒体上不时有“我们何时能获诺贝尔奖”的讨论。然而,许多人对此热闹景象却头脑清醒。  相似文献   

10.
腾月 《科学24小时》2005,(10):15-16
最近,不少媒体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虚拟节目主持人.而且将是今年春节晚会的节目主持人之一,引发了大家对虚拟人的关注。科学家预测,虚拟人很快将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在电视、电影中为我们带来快乐,而且将在医疗、航天、服装、建筑、国防等科学领域代替真人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1.
盖明 《科学之友》2005,(4):19-19
最近,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2000万光年的室女座,发现了由暗物质组成的星系。宇宙学家认为,这个重要发现是在宇宙学研究上的大突破,包括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宇宙》杂志等重要媒体都对此作了详尽报道。科学家早就得到  相似文献   

12.
人类会有未来吗?在灾难多发的时代,不少人持悲观态度,甚至有人相信2012年年底就是世界末日。科学家告诉我们,世界末日离我们还很远,人们不要悲观。我们不但不会迎来世界末日,还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现代科技正在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最近,英国一些媒体邀请一些科学家进行评选,选出了在未来10年内将普遍改善人们生活的十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2月31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了出现在武汉市的44例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肺炎"病例.两年后的现在,名为"SARS-CoV-2"的新冠病毒已经导致全球至少540万人丧生,而迅速蔓延的强大变体奥密克戎(Omicron)似乎要掀起新一轮的全面攻势.2022年1月,著名科学媒体《新科学家》(New Sc...  相似文献   

14.
科学传播需要科学家的参与.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强制性或鼓励性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家参与科普的激情.本文对2016年开展的科学家群体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提出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应该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家和艺术家对于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思考,他们发现:这种合作关系创造了就业机会,加深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艺术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探索科学工作的深层意义。世界各地正在开展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社交媒体上每天发布带有"科学艺术"标签的消息,这表明:本不相干的领域正在以新颖独特和令人兴奋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14,(2):6-6
正国际媒体2013年11月中旬传出惊人消息:为了查明一只圆蛤的年龄,科学家不得不剖开并杀死了一只507岁的圆蛤。而事实上,这只圆蛤早在2007年就死了。2006年,科学家从冰岛沿岸海域采集了约200只圆蛤,其中包括这只名叫"明"的圆蛤,旨在调查过去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为了将这些圆蛤送回科研基地进行研究,它们在船上被冷冻,结果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的作用.这是以色列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相似文献   

18.
据媒体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指出,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在期末地震活动会加强。例如,20世纪所有4次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堪察加发生9.0级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科学家认为,单独的个体不太可能具有这种密集性。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科学家谁是第一个科学家呢?虽然牛顿是众所公认的名垂不朽的最伟大科学家,但他不是第一个科学家.牛顿也从未把他自己看作是科学家,这是因为,他不可能使用他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何祚庥院士吗? 何祚庥恐怕是目前中国最爱"惹事生非"的科学家,也恐怕是"上镜率"最高的科学家.因此,无疑也是争议最多、新闻最多的科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