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鲜花入馔,古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养生家、道家、僧家,出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之需要,就常以菊花伴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的称誉,鲜花入食更是普遍,民谚云南十八怪  相似文献   

2.
“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深秋时节,艳丽的菊花凌寒怒放,风韵独具.菊花,又名黄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栽培菊花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菊花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的“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春秋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云:“朝饮木兰之堕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时已知落下的菊花瓣可供食用.如今菊花已广为世界各国引种,据统计,全世界有菊花一千属,二万五千多种.我国也有一百六十多属,二千余种,成为我国品种最多的花卉之一.  相似文献   

3.
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的手法,诗句“餐餐秋之落英”中的“餐落英”是一种芬芳高洁品格的象征,而不是吃了菊花可以长寿的意思,诗人报取“菊花~”入诗,看重的是它的象征价值,而不是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早在三千年前的《周礼》就有“鸿雁来宾,鞠有黄华”的记载.历代的高人韵士,对菊花都有深厚感情,写下了不少颂菊的诗篇.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菊花不仅受到文人志士的青睐,也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菊花会”“菊花诗会”久行不衰.1982年和1985年秋,上海举办两届菊展,展出菊花十万株,观众达二百万人.1986年《大众花卉》杂志举办群众推选十大名花的活动,菊花荣登金榜.由此可见,菊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菊花隽美多姿,神韵可人;菊花傲寒凌霜,品格高尚,是中华民族情操和气质的象征.爱菊、赏菊能淘治人的心灵和气质.这里选出历代咏菊诗词十首,略加释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诗人玉屑》卷十七引《西清诗话》:宋欧阳修(《高斋诗话》说是苏轼)见到王安石诗有“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觉得好笑。因“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所以他同王安石开了个玩笑,在他的诗稿上戏批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但王安石并不服气,他以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自己辩护,反过来责怪欧阳修“不学之过”。可见王安石是把“秋菊之落英”的“落”理解为飘落、掉落的。  相似文献   

6.
对《离骚》“落英”之“落”字的理解历来不一,训“始”训“落”,各执一词。今又有人提出“下垂”—义,笔者难以苟同,主要从文献角度论证“落”当解释为“凋落”。  相似文献   

7.
三峡菊花石     
菊花石,又名石菊花,乃石中珍品,堪称世界一绝。她取之长江三峡南岸,以富硒闻名世界的鄂西深山石丛之中,其花纹生在石中,酷似菊花,故名菊花石。据有关专家考证,花纹生成于两亿年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稀世石宝,比享誉“东方明珠”的南京雨花石形成早一亿九千八百万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菊花石像植物菊花一样,千姿百态,花形各异。花瓣伸展转折,婀娜多姿;花纹细腻,玲珑剔透,相映成趣。经科学测定,菊花石硬度为4—5度,石中含有人体生命必需的硒、锶等元素,有健身、美容、抗癌之特效。用菊花石精制的茶壶,沏一壶茶,半月后饮之新鲜如  相似文献   

8.
广平 《科技智囊》2009,(11):80-83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口)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名称取其两九相遇之义,“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宋·吴自牧《梦梁录》)。重阳节起源很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出现了“集重阳入帝宫兮”诗句(屈原《远游》)。西汉时期,宫廷开始流行重阳风俗,高祖成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晋·葛洪《西京杂记》)。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诗文创作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将花鸟草木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发展为象征的艺术手法,突出地表现为“以物比人”。汉代王逸《离骚》序中明确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贤;恶禽臭物,以比谗倿……虬龙鸾凤,以诧君子,飘凤云,以为小人……”朱熹则一言以蔽之曰:寓情草木。 屈原作品中的鸟兽草木意象比比皆是,草木有兰、菊、蕙、芷、桔、杜蘅、江离、留夷、揭车、薜荔、芰荷等;鸟兽有飞龙、鸾凰、凤鸟、凤凰、马、犬、鸡、雏、封狐、雄虺、玄蜂、虎豹等。这些意象总体来说是比喻人,或象征人格情操,即以物喻人。如屈原说自己高洁即以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来象征。把木兰与秋菊的芳菲品质与自己的人格合而为一,即把香草的芬芳与自我品格视为同一。再如以被兰佩芷的服饰作为自己人格外化的标志,“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本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纟丽)兮”其他一些人也以草木作为人格的外化形式,灵巫是“浴兰汤兮沫芳,华采衣兮落英”。山鬼也是“被薜荔兮带女罗,被石兰兮带杜蘅”。有的文以草木直接隐喻为人,如荃、荪代表君王,或特指怀王,“荃不察余之中情”(《离骚》)、“荪详聋  相似文献   

10.
全新地图—死亡沙漠在《奇迹(MU)》中,15级进入冰风谷,40级进入地牢2层,60级进入水世界,80级进入失落之塔,随等级的升级进入高级的地图是很多玩家练级的动力,《奇迹(MU)》在大陆开通好几个月以来,最厉害的失落之塔地图也已经满足不了很多玩家的练级需求了,众多练功狂人也在努力的狂冲级别路程进入了瓶颈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20多年来,刘国纬先生在《水科学进展》"水科学家"栏目中写下了40位已故水科学家的小传,如今终于整理成册,取名《江河之子》,并于2014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江河之子》承载了对已故科学家的怀念,记录了这些科学家们的生平趣事、治学风范以及他们为水科学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这是一部以人物为载  相似文献   

12.
<正> “痰饮”作为病名,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了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水饮内畜,中满不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特别是《素问·脉要精微论》还直接提到了“溢饮”。另外,《素问·气交变大论》又进一步指出其临床症状为:“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可见上述饮证,都是脾运失常,水液积聚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它被分别收入袁珂编的《神话选译百题》《古神话选释》和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题曰《夸父逐日》。  相似文献   

14.
《会饮篇》是柏拉图的重要作品之一。柏拉图运用"显白——隐微"式的写作手法阐释了其中的微言大义。美国古典学家伯纳德特对《会饮篇》非常重视,对他的英译本《会饮篇》开篇进行研究可以深化对伯纳德特和《会饮篇》的研究。对伯纳德特英译本《会饮篇》开篇,也即该篇对话发生的大背景进行考察,认为其隐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图。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选录了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教材在课文解题、练习等方面的提示和指导基本上是切中肯綮、言简意赅的。但是,有三处注释却值得商榷,需要及时订正。谨此,以管见就教于方家。一书注③“落英”即“坠落的花瓣”。(见教材第203页)按此注,“落”当取“坠落”之义,究其实,此乃误注。  相似文献   

16.
有位老师在教《看菊花》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吸收积累课文语言,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看名贵菊花照片,讨论名贵菊花特点,交流菊花栽培技术,画菊花图,唱菊花歌等等.再如,在教《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演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情节。学生的表演往往不到位,他们嘻嘻哈哈的,动作滑稽可笑,将故事的悲剧色彩破坏殆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建国以来我省接受的最大的用于农村改水的外国援助——日本国无偿援助《贵州农村饮供应改善项目》在水源要求及取水点典型卫生防护采取的技术措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斌 《科技信息》2009,(22):113-113
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以菊花为贯穿全文的象征,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追求,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农村妇女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9.
小鱼 《世界博览》2014,(2):75-76
正不管冰激凌是哪儿发明的,最美味者在意大利。关于冰激凌的起源,有无数种说法。有说起源于波斯,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人制成了玫瑰水味道的冰糕贡献给皇室;有说罗马帝国尼禄曾命人从高山上取下冰雪,拌以水果和牛奶,制成原始的冰激凌;而在中国唐代的《酉阳杂俎》里也记载了夏日冰饮"酪饮"与"糖酪",更有以低温凝固为小山状之奶油类食品"酥山",以及以牛奶或羊奶配果汁制成冷饮"冰酪"等。还有人认为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偷师学艺到了冰激凌的制法并将其带回了意大利。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中,动词"饮"是个旧词,但使用频率仍然很高,不过绝大多数针对"酒",基本上不用于"水"、"汤"。《红楼梦》前80回、《歧路灯》、《儒林外史》中,表示饮用的"吃"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喝",但程度有所不同,《红楼梦》前80回中"喝"比较活跃,《歧路灯》居其次,《儒林外史》中的"喝"最不活跃,出现频率很低而且只与"酒"、"茶"相搭配。在饮用这一义位上,"喝"与"吃"的嬗代消长呈自北向南推进的态势。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8世纪北方官话词汇的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的趋势。《红楼梦》后40回"喝"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吃",而且"吃"则不用于"水",从"吃"、"喝"的使用情况看,《红楼梦》后40回的语言较前80回更接近于现代的北京话,同时也说明"吃"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最终从流质食品退出来的过程,是从"水"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