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长江流经三峡水库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以及该变化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2006—2016年三峡库区统计数据及三峡水库出入库水质监测数据,使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化幅度、多项式拟合等方法,分析出入库断面水质情况及两断面间水质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究水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宜昌断面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朱沱断面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宜昌断面水质好于朱沱断面,主要是氨氮污染的好转;两断面水质在枯水期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平水期,在丰水期变化幅度最小;时间上,水库水质随着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好转,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保持好转趋势;空间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水质较差,反之较好。【结论】研究结果为库区内水环境管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长江流经三峡水库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以及该变化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2006—2016年三峡库区统计数据及三峡水库出入库水质监测数据,使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化幅度、多项式拟合等方法,分析出入库断面水质情况及两断面间水质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究水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宜昌断面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朱沱断面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宜昌断面水质好于朱沱断面,主要是氨氮污染的好转;两断面水质在枯水期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平水期,在丰水期变化幅度最小;时间上,水库水质随着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好转,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保持好转趋势;空间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水质较差,反之较好。【结论】研究结果为库区内水环境管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控调度方案对库区支流水动力和水质的影响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库蓄水运行后将显著改变库区支流的水动力和水质条件.在这种既定状态,改变枢纽的人控调度方案将产生不同的调度期库区出口断面泄流过程和库水位变动过程,进而产生不同的库区支流水动力条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将对支流水质产生不同影响.基于此,以三峡水库为例,结合实测地形资料构建了三峡库区一维水动力和水质模拟模型,并通过模拟详细探讨了三峡枢纽不同人控调度方案对库区支流水动力和水质的影响.香溪河支流模拟结果表明:三峡枢纽的调峰运行方案和三峡水库的蓄放方案可产生人工潮汐作用和整个支流范围内的干支流水体交换和掺混,提高支流水体流速,对改善支流水环境有利.  相似文献   

4.
长治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其水污染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汇总核实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对长治市1991年~1995年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对主要水体、次要水体、入河排污口、主要污染源进行了调查、评价和GPS定位,并对水环境进行功能区划分.结果表明:本次功能区划分涉及到的长治市辖区内的主要水体及支流共24段,划分为源头水和饮用水源功能区、饮用水源补给功能区两类;其中,源头水和饮用水源功能区16个,占总数的67%;饮用水源补给或渔业用水功能区8个,占33%.划定的各类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的6个,占25%;Ⅲ类水质标准的18个,占75%.最后提出相应的水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散排量时空特征,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决策等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三峡库区主要城镇常住人口、居民生活垃圾散排量等相关数据,计算出生活垃圾散排强度,并分析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结果】1)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8.5%。生活垃圾散排量和散排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7.24%和8.83%。2)重庆主城区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散排量均最大,分别为年均2×106和2.387×105 t,占库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和散排总量的61.25%和52.70%;散排量最小的是兴山,年均3×103 t。3)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散排强度年均值为55.49kg·人-1;重庆主城区的散排强度最低,年均值为48.46kg·人-1;秭归的散排强度最高,年均值为82.67kg·人-1。【结论】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和地区差异明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规模,集中处置能力增强是散排量和散排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旨在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生态调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十二五期间及2016年上半年丹江库区8个监测点位的月监测数据,分析了丹江库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和十二五期间丹江库区水质变化趋势.运用单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河南区域丹江库区水质现状.结果表明:丹江库区水质春、夏季污染较重,秋季次之,冬季水质污染较轻;河流入库区水质较差,陶岔渠首水质次之,汉库丹库交汇区水体污染较轻,丹江主体库区水质居陶岔渠首与汉库丹库交汇区之间;当TN参评时,丹江库区水质达标级别为Ⅳ类,不参与时为Ⅱ类;丹江库区综合污染指数年均为0.77,库区水体为中度污染水平;十二五期间,丹江库区水体中ρ(TN)由Ⅴ类上升到Ⅳ类,呈下降趋势,其余指标稳定在Ⅱ类,但ρ(CODCr),ρ(CODMn)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郭肃晋 《甘肃科技》2010,26(15):81-82
三峡工程作为长江开发的关键工程,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成库后的水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水体富营养化是库区水环境安全的主要隐患。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作为特殊的淹水土壤,受库水周期性的淹没、冲刷、淤积,将会成为包括磷在内的水体污染物的源和汇。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这一特殊淹水土壤中磷素源-汇功能转换及其机理进行阐述,旨在为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散排量时空特征,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决策等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三峡库区主要城镇常住人口、居民生活垃圾散排量等相关数据,计算出生活垃圾散排强度,并分析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结果】1)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8.5%。生活垃圾散排量和散排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7.24%和8.83%。2)重庆主城区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散排量均最大,分别为年均2×106 和2.387×105t,占库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和散排总量的61.25%和52.70%;散排量最小的是兴山,年均3×103t。3)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散排强度年均值为55.49kg·人-1;重庆主城区的散排强度最低,年均值为48.46kg·人-1;秭归的散排强度最高,年均值为82.67kg·人-1。【结论】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和地区差异明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规模,集中处置能力增强是散排量和散排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陆地植被覆盖度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笔者估算1990—2015年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评估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关系,了解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为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5年Landsat影像获取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应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990—201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格局和各类土地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不断增加,而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 1990—2015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净增加量为90.43 Tg,增加率为24.47%,年增加率为0.98%;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 耕地转化为林地是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损失途径主要源于林地开垦为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为水域和建设用地。【结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相应变化,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保障耕地安全的前提下,加大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力度,加强三峡库区林地保护,有助于增加库区碳汇潜力并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库坝建设对河流水质状况的影响,以及库坝建设后不同河段主要水质指标与河道两侧土地利用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以河南省荥阳市淮河的4级支流索河为研究对象,对位于乡村、市区、郊区3个区位的由于库坝建设而形成的河流段与库区段的主要水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各区位河流段与库区段比较,水体全磷(TP)浓度在河流段显著高于库区段,NH+4-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在河流段低于库区段,而全氮(TN)、NO-3-N浓度等水质指标受库坝建设的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河流段和库区段,建设用地占比均与TN、TP、NO-3-N、COD浓度等水质指标呈正相关,而林地占比与TN、TP、NO-3-N、COD浓度等水质指标呈负相关。耕地占比与TN、TP、NO-3-N浓度等水质指标在河流段呈负相关,而在库区段则呈正相关。【结论】库坝建设使河流形成相对不连续的河流段与库区段,总体上可降低河流水体的TP含量,但NH+4-N、COD浓度等指标则有所上升; 在河流段与库区段,水体水质与河道周边土地利用状况的相关关系也存在一定差异,库区段水质状况更易受周边土地利用结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