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公路交通量的增加、汽车轴我的加大及高等级路面渠化交通的形成,重载、超载车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使得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路面的耐久性变差,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成为道路工作者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试验,探讨火山灰在不同掺加量条件下对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火山灰掺量水平的火山灰混凝土 90天内的强度增长速率与基准混凝土大致相同,火山灰掺量越高,强度越低;火山灰掺加量水平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甚小,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总体较好,抗腐蚀系数均大于0 . 8,各掺加量的火山灰混凝土抗渗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渗透性及引气作用对耐久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混凝土渗透性与耐久性,引气与耐久性的关系;探讨了引气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作用机理.混凝土渗透性与Cl-离子侵入、碳化、硫酸盐化学侵蚀有一定相关性.渗透性与其他一些耐久性如抗冻性、硫酸盐结晶破坏、碱集料反应等关系不大.在保证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的前提下,引气可显著改善混凝土综合耐久性能.在同强度条件下,引气可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有利于混凝土抗Cl-离子侵入、硫酸盐化学侵蚀、碳化等化学侵蚀引起的破坏,引气还可显著改善抗冻、碱集料反应和盐结晶等因膨胀引起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正负变温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抗冻性、抗渗性,氯离子渗透性,胶结材料抗硫酸盐侵蚀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在正负变温凝结硬化条件下,外加剂,胶结材用量、水泥强度等级,试验温度等因素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规律。旨在探讨位于青藏高原正负变温条件下的混凝土如何保证耐久性。  相似文献   

5.
掺加矿物细掺料———硅粉是提高路面混凝土使用性能的有效途径。针对重载交通特点,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硅粉路面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分析了硅粉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配合比。结果表明,硅粉的掺入虽然对混凝土早期强度不利,但有利于后期强度的提高。在最优配合比条件下,硅粉路面混凝土28d的抗折强度达8.30MPa,而抗压强度达60.83MPa,完全能满足重载交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盐渍地区抗腐蚀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发了适用于西北盐渍地区特殊地质水文环境的掺有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的耐腐蚀双掺混凝土.在实验室对混凝土的抗腐蚀、抗渗、抗碳化、抗冻融性能进行了试验,并在盐渍地区对混凝土的抗腐蚀和抗渗性能进行了现场试验.通过试验得出了粉煤灰掺量与各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和减水剂的方法能够改善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的性能和抗渗性能,但掺加粉煤灰对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有不利影响;这种配方也使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变差.经综合考虑,推荐在盐渍地区使用粉煤灰掺量为40%的双掺混凝土,使各项耐久性指标都较高.  相似文献   

7.
在参考混凝土抗渗性、氯离子渗透性、水泥抗硫酸盐侵蚀性等试验规范的基础上,对恒定负温下凝结硬化的混凝土部分耐久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对青藏高原负温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露石混凝土路面密封养护剂的设计方法,可提高路面的养护效果和耐久性。研究了养护剂对露石混凝土路面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力学性能、吸水率、耐磨性、抗碳化等试验分析了露石混凝土路面的强度、抗渗性、耐磨度和碳化速率等性能。利用SEM、XRD、DSC热分析技术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密封养护剂的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密封养护剂可以提升露石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反应程度,提高水泥浆体和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力学性能,并可填充混凝土表面微观孔隙,提高密实度,从而提升露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渗性、耐磨性和抗碳化等性能。  相似文献   

9.
土工布由于其优良的抗拉力学特性应用于道路路面结构中,可以避免不均匀沉降,防止或减缓路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提高路面强度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10.
张玉芬 《科技信息》2009,(13):300-300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超载车不断增多,路面易出现车辙、坑槽、翻浆等现象,甚至有些路面在修完后没几年就又发生了破坏。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抗滑性及抗渗性等使用性能已经成为广大道路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介绍下SMA这种新型的路面材料及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机场道面自密实碱激发混凝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机场道面混凝土强度、耐久性高性能化的要求,采用"优质矿渣+复合碱激发剂"的技术路线,配制出坍落度≥160 mm,抗折强度7 d达7.6 MPa、28 d达8.5 MPa的自密实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并研究了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变形性能、施工和经济性.与目前机场道面施工中采用的水泥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其抗渗性、抗冻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远优于传统水泥混凝土,抗渗等级达到S40以上,抗冻等级达到F300以上,耐硫酸盐和耐磨性能优异;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属低收缩混凝土,但早期收缩略高,应采取措施加强早期养护.自密实碱激发胶凝材料道面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耐久性可以满足机场道面铺筑要求,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经济性,可用于机场道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利用旧路面混凝土块破碎而成的骨料,进行了再生混凝土的性能试验,主要测试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干缩变形和抗冻性能。结果表明,所配制的再生早强型和再生快修型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可用于高速公路混凝土路面的养护维修工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硅粉对混凝土作用机理,研究了掺硅粉路面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和施工工艺及技术经济性。结果表明,从抗折强度和经济性指标考虑,路面混凝土存在最佳硅粉掺量问题:与不掺硅粉路面混凝土相比,路面混凝土中按最佳掺量15—20 kg/m3掺入硅粉,能显著提高路面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和降低工程造价,如抗折强度提高10%、极限拉应变提高22%以上、压折比降低7%、耐磨性提高42%和抗冻性能提高近10倍、材料费用可节约11%左右,表明掺硅粉混凝土在路面工程中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道路和交通方式的最优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要求城市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平衡的条件下,如何使城市机动车道路的类型和人们乘各种机动车出行的交通方式相匹配,是各大城市交通管理和交通规划决策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本以城市道路网络容量和城市交通需求的计算公式为基础,以城市道路容量与城市交通需求之差的绝对值最小为目标,提出了实现供需平衡时城市道路和交通方式匹配的优化数学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本所述方法可为交通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定量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孔结构、抗渗性和硫酸盐腐蚀试验,研究碱矿渣陶粒混凝土的密实性以及受硫酸盐腐蚀混凝土的退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种骨料,碱矿渣混凝土的密实性优于普通混凝土;对于同种水泥,陶粒混凝土的电通量较高,其密实性比砾石混凝土的差.混凝土在硫酸盐溶液中浸泡会使混凝土强度先提高再降低,但碱矿渣混凝土强度下降幅度比普通混凝土的小,且碱矿渣陶粒混凝土的下降幅度比碱矿渣砾石混凝土的小.碱矿渣陶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耐硫酸盐腐蚀能力.  相似文献   

16.
工程质量、施工进度、车辆畅通是换板施工单位的3个问题,在交通量大的公路上更是如此.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合理布置施工点、加强畅通、安全管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钢渣沥青混凝土渗透、压缩及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路面是道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运行车辆的增加以及长时间的使用,各级公路路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用钢渣代替传统碎石材料,通过对AC-13、AC-16和AC-20三种级配的钢渣沥青混凝土进行渗水试验、单轴压缩试验以及疲劳寿命试验,分析不同级配对钢渣沥青混凝土的渗透性、压缩性及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钢渣代替碎石作为沥青混合料的骨料是可行的;随着沥青混合料骨料最大公称直径增加,钢渣沥青混凝土的渗水系数增大,抗压强度及抗压模量均降低,初始劲度模量增加,疲劳寿命次数减少;油石比越大,抗压强度越低。因此,应控制大粒径骨料及沥青的用量,提高钢渣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钢渣体积安定性不良且变异性大,当钢渣作为集料用于沥青混凝土时,存在体积稳定性不足和耐久性不明风险,长期服役过程中可产生体积膨胀甚至开裂,严重制约了其在道路建筑领域中的大规模应用。通过游离氧化钙含量、浸水膨胀率及集料压蒸试验检测了不同产地钢渣的体积稳定性,提出了钢渣集料体积安定性快速评价方法与控制指标。利用马歇尔试件和圆形切片试件的长期高温浸水试验分析了钢渣沥青混合料的体积稳定性能,并采用长期浸水后间接拉伸强度、回弹模量、疲劳寿命及车辙永久变形综合评价钢渣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耐久性。结果表明:钢渣集料压蒸试验条件较为苛刻,可快速检测体积安定性,其胀裂粉化率宜不大于5%。在长期高温浸水条件下,沥青膜无法阻止水分侵入到钢渣集料内部,导致其沥青混凝土产生体积膨胀和性能衰减。钢渣沥青混凝土圆形切片试件能很好地反映出鼓包、裂纹的产生与演化过程。通过玄武岩沥青混凝土作为基准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力学性能的钢渣沥青混凝土耐久性控制基准。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各试验因素及固化剂种类对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影响,采用单掺与双掺水泥窑粉尘、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等工业及建筑废弃物作为固化方案,以初始含水率、养护龄期、固化剂掺量为试验因素,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研究固化盐渍土力学性能,并进行干湿与冻融耐久性试验、承载比试验,以评估固化盐渍土路用性能,采用扫描电镜试验对固化盐渍土进行微观结构分析,揭露其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养护龄期、固化剂掺量、固化剂种类是影响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主要因素;养护28 d,初始含水率为9.9%、单掺30%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与路用性能最佳,抗压强度达到3 227.40 KPa,干湿、冻融循环后残余强度分别达到2 924.60 KPa、2 243.49 KPa;从微观分析可知,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固化盐渍土的土体结构变得密实且稳定。可见,初始含水率为9.9%、单掺30%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固化盐渍土用作于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与路面基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力学试验和扫描电镜微观分析,对水镁石纤维的适用性以及水镁石纤维混凝土制备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并对水镁石纤维混凝土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疲劳、耐磨性和抗冻性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镁石纤维适用于路面混凝土;水镁石纤维湿法掺加工艺优于干法,外加剂优选为引气作用较强的D型减水剂,水镁石纤维最佳掺量(质量分数)为4%;水镁石纤维混凝土较普通水泥混凝土在抗弯拉强度提高的同时,刚度降低,韧性上升,耐疲劳与抗冲击等动力学性能均有改善,抗冻、抗渗、耐磨、抗腐蚀等性能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纤维的阻裂机制、增强作用和微集料效应,提高了水镁石纤维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