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潮》2005,(5)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起航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该次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为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根据计划,“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此间将分别在6个作业区进行作业,计划历时约300天,预计2006年1月回到青岛港。洛阳科技人员克隆牡丹4月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国家牡…  相似文献   

2.
浩瀚的海洋,波涛汹涌,碧水连天。当我站在我国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的甲板上,凝目远眺那蔚蓝色深不可测的大海时,心中感慨万分。大海孕育了生命,开创了人类的文明,而且,它还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和财富。今天,我们将再一次奔赴西北太平洋海域为国家探寻大洋富钴结壳(一种分布在海洋下的矿产),执行开发我国神  相似文献   

3.
科技短讯     
1月8日,“大洋一号”科考船从青岛团岛码头启航,开始执行中国第19航次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此次科考计划220天,至今年8月15日结束。本航次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1999,(9)
今年5月4日,我国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出发,到冲绳槽海域进行了试航和综合考察。这是为保证下月中旬 DY95-10航次的正式远洋科学考察作准备。本次出航历时14天,5月27日回到青岛。笔者作为中央电视台《大洋探宝》摄制组成员有幸参加了这次试航活动。海洋科学考察由来已久。由于陆地资源日渐枯竭,开发海洋资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自从海洋——"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提出,并于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原则宣言以来,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公约》生效并成立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公约》规定:各国在提交给联合国两块各15万平方公里商业价值相等的海底区域后,由联合国保留一块,另一块由开发国进一步勘察,这个国家就成为海底先驱投资者。同  相似文献   

5.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04-11至2014-04-20)1雪龙号完成首次环南极航行考察历时160天[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3/30]15日,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回国。此次考察历时160天,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3.2万海里,并抵达南纬75°20′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我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科考队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行了冰雷达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1999,(2)
日前,中国执行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察的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经过长达199天的航行后,圆满完成了勘察任务,顺利返航。由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国内14家科研单位的100多名科技人员及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专家参与的这次勘察活动,标志着中国已经在东北太平洋的国际海底区域最终圈定7.5万平方公里的21世纪深海采矿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于今年1月22日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归航了。我作为深海微生物资源调查队的一员,有幸参加了我国首次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的考察。100多天的考察,使我获益匪浅。我们取得了深海热液口附近的生物样品和大量的环境样品,为  相似文献   

8.
(新闻时段:2012-12-21至2012-12-31;★为新闻关注度,☆为★/2)1"北斗"导航开始提供区域服务[关注指数:★★★★★]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在继续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基础上,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中国大洋第26航次科考实现五大突破[关注指数:★★★★★]28日,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26航次科学考察的"大洋一号"船返回青岛。此次航行调查区域涉及西北印度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  相似文献   

9.
9月27日,参加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我院海仪所范秀涛、刘雷两位同志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本次极地科学考察,区域南北纵贯4 347海里,东西横跨7 493海里,涵盖白令海、楚科奇海、挪威海、格陵兰海、冰岛周边海域(含大西洋)、北冰洋中心区和加拿大海盆,到达  相似文献   

10.
追风人物     
正来自30个国家的科学家启动人类首次环南极科考据外媒近日报道,来自30个国家的50多名研究人员将展开人类历史上首次环南极洲科学考察,一次性走遍南极大陆及南极洲所有主要岛屿,以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南大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报道,这支多国联合科考队定于12月2日乘坐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考察船,从南非开普敦港出发,预计明年3月18日返回。这次科考项目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大洋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计划采集冰层核心样本,调查本地区生物多样性,希望了解人类工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科技》2009,8(6):51-51
在“973”项目“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支持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李保华研究员及其研究生搭乘了“科学一号”考察船远赴西北太平洋及赤道海域进行科学考察,并于近日顺利返回。此次考察由“科学一号”考察船承担,共有包括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南京古生物所等单位的31名科考人员参加。  相似文献   

12.
叶清 《厦门科技》2007,(5):60-60
2006年8月5日-7日。刚刚完成第十八次科考任务,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航行四万三干多海里完成多学科环球海洋考察的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作客厦门.并且对公众开放。代表着我国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科考船“大洋一号”.自投入使用至今总航程已达26万多海里,相当绕地球赤道12圈。不仅采集了不少5000米以下海底岩矿样品.还发现大洋中脊喷着黑烟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且获得富含铜、锌、金、银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热液硫化物样品和极端环境下的生物样品。  相似文献   

13.
科普中国     
<正>国内史上最强科考启航8月28日上午,中国最先进的科考船"向阳红01"离开青岛码头,开始环球科考。这将是目前中国水平最高的一次环球海洋科考,也是首次整合大洋科考和极地科考的航程。19世纪,英国"挑战者"号为期4年的环球科学考察,奠定了海洋学的基础。"向阳红01"此次环球综合科考,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14.
J.Craig Venter对基因组的研究并没有中途停止,伴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缓慢脚步变成激烈的竞赛后,他也转变了研究注意力,横跨世界几大洋去找寻更丰富的遗传财富。排在本期热点论文第3位的文章就是最早的研究成果之一,它报道了测序马尾藻海(Sargasso sea)中全部微生物的各种成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40年的南极科学考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国际南极联合研究行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南极的了解。在我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胜利完成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名誉主任陈立奇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洋性金枪鱼渔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金枪鱼类主要经济种类的资源状况着手,阐述了我国远洋金枪鱼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我国今后发展大洋性金枪鱼渔业的紧迫性、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大洋性金枪鱼渔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都面临能源危机问题,我国的能源也异常紧张.但我国的水能蕴藏量比较丰富,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国的水能开发量却很低,现已开发利用的水能仅占我国水能总蕴藏量的4.5%,且都集中在大、中河流上,对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流域开发极少,为了充分开发小流域的水能资源发电,改变我国的能源紧张状况.本文对大洋河流域发展小水电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8.
触摸北极     
《甘肃科技纵横》2001,30(6):15-16
今年7月1日,我国雪龙号破冰船首次叩开北极科学考察之门,开始了我国自南极之后对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处女行".  相似文献   

19.
吕月 《今日科技》2021,(9):43-44
身怀绝技的"实验6" "实验6"科考船由南海海洋所承担,总投资5.175亿元,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的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首个获批准并第一个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不仅填补了目前国内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也成为我国3000吨级深海远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历程巨大的效应——纪念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生 《科技潮》2000,(11):41-43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50年是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同成长的50年,它也是代表我国青藏高原上科学进步、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50年。它是5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中一项值得称赞的科学实践。我们中不少人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为青藏高原奋斗了差不多50年,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而且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过去,我们为把自己的历史和青藏高原人民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无比的欣慰。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来,已经构成了祖国科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