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西文化区域的形成肇始于唐宋,确立于明清,在地形、移民和政区等因素作用下,广西总体上形成了东部的汉语区与汉族风俗区以及西部的壮语区与壮族风俗区,其中东部汉语区从方言上可分为东北部的官话亚区和东南部及南部的粤语亚区,从风俗上可分为桂柳平、梧郁浔南和钦廉三个亚区。可以说,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奠定了今天广西文化版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揭示了西方力学知识及其传播者、受众等传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明晰中西力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研究明清传教士及士大夫对中西力学的会通;通过梳理明清受众对西方力学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出其注重实用价值、忽视理论的认知倾向;这一倾向在入清后更为显著,反映出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传播模式的转变,体现出反馈机制的建立对西方力学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与桑蚕业的繁盛相对应,明清时期中国的柞蚕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并逐渐由以山东为中心的区域,原籍山东的各级地方行政官员,利用对柞蚕产业的熟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这一技术传播到河南、辽宁、陕西、贵州、安徽等其他内地省份。柞蚕养殖技术的传播反映于柞蚕书的不断刊行,早在明末清初,已出现比较系统的柞蚕养殖技术的记载;自清中期开始,因中央朝廷的提倡,地方官府逐步重视并关注这一产业,柞蚕业被视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具,进而催生了这一时期大量柞蚕书的刊行。柞蚕书刊行的时间、空间分布序列,不仅仅反映了柞蚕放养技术从山东向全国的传播,也承载了各种传统与新兴技术的应用,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促进当代柞蚕产业的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群体意识中整体向上的志向和追求,这一特别重要的因素构成了徽州商帮与明清时期其它商帮之间不同的内在素质,其中敬业精神乃是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虽倍受殖民统治者的压抑,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通过描绘台湾奇丽的河山,抒发故国兴亡的感慨,表现台湾民生的艰难,抨击殖民统治的残酷,以延续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殖民文化的意义,而且对60、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反抗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高密单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化世家。明末,这个家族以科举起家,此后200余年保持门第不坠,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他们在诗歌、古文、经学及书法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促进了明清时期齐鲁文化的繁荣。高密单氏家族独特而出色的家族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湖南文化发展有较大进步,反映在当时书院和学校的普及,以及在这一时期湖南文学之兴盛。学校和书院的普及,奠定了湖南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政府的重视,为学习和教育提供资助;外来移民的涌入,为明清湖南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明清时期湖南经济的发展则为文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坚强的后盾。  相似文献   

10.
11.
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成熟期,传统武术基本文化命脉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时期的无数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包括武术理论在内的武术文化形态的成熟上,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到现在对传统武术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开封城及其近郊频遭黄河水患,学校与书院时有冲毁,文化教育的连续性被打断;众多承载文化传承之祠庙、古迹被冲无遗,破坏了信仰文化的多元性及文化发展的载体;诸类水体的相继湮废,虽推动了追忆或忧思诗章的勃兴,也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文化发展的生机,官方的补救性行为并未扭转文化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明清帝国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与其周边国家共同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交往秩序,确定和维系以中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并对朝贡国家采取了"厚往薄来"、"无关税"、"怀柔怀远"以及优抚朝贡使节、抚慰东王后人的政策。苏禄国对明清两朝的朝贡活动持续了三百五十多年,接受中国对苏禄国王的承认和册封,在朝贡体系下前去中国朝见,以举行臣服于明清中原中央政府的各种活动,并以此作为维系苏禄国与中原明清王朝臣服关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丰富和拓展安徽乃至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研究领域,通过对皖江地区各府县志文献资料关于水旱灾害的记载,使用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明清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特征、变化趋势及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水灾居多且呈频次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区域间水旱灾害存在不均衡性;三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交替性和长时段上的相对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蔡垱西剖面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孢粉等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约1250年以来环境演变历史。通过沉积物的野外观察、粒度数据分析及剖面所处地貌部位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物主要为汉江等周围水系洪水带来的泥沙泛滥至低洼平原区,并以近乎停滞的低缓流速沉积而成,所以沉积物以细粒的黏土质粉砂为主,...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云龙宝丰因地制宜,发展私塾、书院和义学,在办学机构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宝丰地区民族素质、经济发展,以及维护边疆安全稳定等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也在德育,教、学、研结合,开放教育等方面给当代教育以启示。对明清宝丰教育文化发展状况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继承古代教育的经验,以古鉴今,对发展当今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被誉为中国传统化的美好象征,是中外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传入拉美,是拉美人民了解中国悠久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窗口,具有独特的工艺美术化和昂贵的价值,是收藏家争相购买的珍品,由于瓷器属精美的工艺品和实用的生活用品以及装饰工艺品等原因,深受拉美人民喜爱。中国瓷器传入拉美后,对拉美民众的生活习惯,宗教化,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发展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拉化交流的桥梁和中拉人民友谊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清时期的吉安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吉安商人人数众多,主要活动在中国西部、西南等正在开发或未开发地区。他们多为弃农经商,主要经营纸张等传统商品,其经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获利后多为消费性投资。吉安商人的活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强化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的番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台湾原著少数民族子弟提供教育的机会,使之学习儒家经典和朝廷律令,从而达到"导民向善"和"移风易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番族教育的不断发展,汉番之间因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而衍生的矛盾大为减少,汉番居民关系日趋融洽,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