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棒棒灯又称“龙眉登”,流传于文山州砚山县者腊乡批洒、羊格等地,是当地壮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所谓“棒棒灯”就是以敲打棒棒为主要动作,且有现场音乐伴奏的舞蹈,其“灯”者即“舞”也。当地“棒棒灯”虽无严格的师承关系,举行活动时却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及表演体系,是一种集宗教祭祀、舞蹈、体育、娱乐为一体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2.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祭祀舞蹈。从摆手舞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其所表现出的民间祭祀功能十分突出。本文即是运用艺术发生学的理论探讨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功能。  相似文献   

3.
纸马舞是文山壮族节庆和丧葬祭祀时所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又名跳纸马,广泛流传于文山州壮族布岱村寨,与壮族人民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4.
田野调查材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汀州"百壶宴"源于客家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客家族群的文化资本,对地域社会的传统进行建构与再造。从象征人类学角度来分析,汀州"百壶宴"仪式具有宗教祭祀的特点,融合了多神信仰的特质。政府及商界人士联袂推出"千壶宴"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共同推动客家族群传统的复兴和再造。  相似文献   

5.
龙凤灯舞发源于豫西北苏家作村,是将龙舞和凤舞两种舞蹈艺术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从苏家作龙凤灯舞蹈队的构成、成员来源及传承谱系和演出空间等内容看,龙凤灯舞是依靠地缘关系来实现传承的舞蹈技艺,受地域、宗族、家庭影响但并不排外,技艺传承稳定性好,既能保留原始风貌又具有不断创新的可能性。从祭祀、教化、娱乐及审美等社会功能对其进行文化阐释及解读。  相似文献   

6.
《西藏大学学报》2009,(4):31-31
近日,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审,分别由我校艺术学院霍守义教授、万代吉讲师申报的“西藏民间美术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藏族民间祭祀舞蹈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资助,共获资助16万元。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民间信仰对泉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政治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正统"意识与"寻根"意识有利于促进政治和谐;经济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蕴含的商品交换意识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存在有利于促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局面的出现。与此同时,宗教与民间信仰对泉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曲和作为西方戏剧始祖的古希腊戏剧在创生渊源上都与宗教仪式有不解之缘。宗教祭祀的祭祀方式为戏剧的表演形式提供了范例,宗教祭祀的广博文化包容为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创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联系壮族师巫语境探讨乡村仪式演剧,发现其融歌、舞、戏为一体的师公戏源于宗教祭祀,属于民间拜鬼神、谢天地,为族群酬神祈福禳灾,为生活求丰收保平安的乡村艺术,具备自身特有的组织习俗和演出习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戏曲和作为西方戏剧始祖的古希腊戏剧在创生渊源上都与宗教仪式有不解之缘。宗教祭祀的祭祀方式为戏剧的表演形式提供了范例,宗教祭祀的广博文化包容为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创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藏族服饰具有神圣的宗教意蕴。文中对神巫祭祀服、格萨尔说唱人(仲巴)的帽子、藏族宗教法舞"羌姆"形象、佛教僧人发辫以及藏戏服饰进行了解读,在相关的活动和仪式中,服饰是神圣的精神力量,表达着一种复杂的观念和象征意义,是沟通人神的神圣物质。藏族民间服饰也秉承了宗教象征的基本精神,以神秘的形式展现了他们对神灵的敬畏、膜拜和祈求,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愿望的达成。  相似文献   

12.
图腾是原始人类区别于其他部落的根本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宗教起源。土家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经了蛇图腾崇拜和虎图腾崇拜两个时期。蛇图腾向虎图腾崇拜的转换,演绎出许多神化传说、巫术、祭祀、诗歌舞蹈、工艺美术等等,并由此而形成了独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原始艺术,图腾崇拜所表现的灵魂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意识、民族心理趋向等,却体现出了土家族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云南壮剧与壮族民间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壮剧剧目主要由壮族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衍化而来。壮族巫师“魔公”在壮剧演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戏班演出要由魔公择算吉日,念咒迎神,驱鬼除邪,有“魔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之说,许多壮剧戏班甚至由魔公掌班。演壮剧是壮族农村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量舞蹈岩画表明,萨满乐舞是产生于氏族部落社会母系制时代的一种古老宗教艺术,至史官文化中期,该乐舞的结构、形式及表演程序等已得到规范,并固定下来。萨满乐舞对蒙古族民间古乐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现代蒙古族民间的安代、铃鼓、盅碗等乐舞,其旋法律动、调式调性、动作形态和舞蹈姿态等风格,仍带有明显的萨满乐舞韵味。  相似文献   

15.
殷周以来 ,国君既代表社稷 ,又主持宗庙的祭祀 ,掌握全国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 ,身为“天子”的君王成为天帝在人世间的代表 ,普天之下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受到天帝的恩惠。民众于是失去了祭祀天帝、直接同天帝沟通的权力。为寻求精神寄托 ,民间祭祀就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大量出现。殷周以前所有的祭祀活动和殷周至汉之间的非宫廷祭典 ,以及汉以后的“庶民传统宗教”的所有祭祀 ,另外连同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一直沿氏民族社会的祭祀活动 ,为民间祭祀的分野  相似文献   

16.
“尞祭”考     
镣祭是源于原始宗教的古老祭祀方法,我国历代沿袭不绝,汉、蒙、满、藏等各族皆习用之,且鲜有损益.今泰山东麓民间宗教亦盛行镣祭之法,可为泰山宗教饱含原始宗教成份之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7.
陈艳艳 《创新科技》2014,(14):122-124
在现代文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中记载的淮阳担经挑,是发源于豫东淮阳的一种宗教祭祀性的舞蹈。它始于远古时期对传说中的人类共同祖先伏羲、女娲的祭祀仪式,其历史从有文献记载的先秦时期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朝拜祭祀的人们在为纪念人祖创世造人并传播文明而修建的陵庙--太昊陵中无数遍的上演。在这古老而神圣的地方,与太昊陵一样,担经挑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也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个人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去探求民间宗教生发与延续的深层结构,是民间宗教研究的重要方法。转经习俗是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盛行的信仰实践与信众日常化的朝圣仪式。转经人作为该习俗的文化主体,其丰富的个人宗教体验不仅以"灵验"主题的口头神性叙事得到自我认同与集体传播,同时折射了个体心灵世界中的强音与弱音,满足了人们差异又多元的世俗心理需求。融入到民众生活内部的、大量宗教体验的深刻存在,是转经习俗得到稳固传承的隐形动力,甚或成为藏传佛教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的民间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畲族现存节俗舞蹈可分为祭祀性节舞、农事庆典节舞及社交娱乐节舞。畲族舞蹈保持了较多的传统形态,舞蹈的各种社会功能仍然在起着相应的作用。这些社会功能与畲族的民间信仰、农事生活、社交娱乐等民俗活动密切相连,并很直观地凸显了畲族节俗舞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布 《凉山大学学报》2003,5(4):177-179
本介绍了存在于凉山彝族民间婚礼、节日、丧葬、祭祀、娱乐这几个民俗事项中的几种主要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