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虎松  刘伟  曹磊 《科技信息》2007,(4):31-31,70
根据现代防空导弹混合配置的特点,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防空作战目标优化分配模型,有效地解决了防空导弹目标优化分配这一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2.
赵晶  董红斌 《应用科技》2007,34(8):39-41
根据快防空作战的节奏、强对抗、多批次入侵特点,提出了武器目标分配模型.并通过分析遗传算法的原理解决武器目标分配的问题.用MATLAB语言进行优化设计,具有语言简单、函数丰富、用法比较灵活、编程效率高等特点.经过仿真验证,该方法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防空导弹火力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空导弹火力分配是防空作战中的关键环节,优化分配方案、提高分配效率都将对提升防空作战效能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防空导弹火力分配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大杀伤效能的防空导弹火力分配模型,并引入惩罚函数,改良了原有模型;在分析微分进化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防空导弹火力分配问题的特殊性,对标准微分进化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其适用于离散问题的求解,并将其应用于防空导弹火力分配问题;结合实例对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防空导弹火力分配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微分进化算法解决防空导弹火力分配问题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执行效率高.  相似文献   

4.
多型号武器的目标优化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地面防空中多型号武器的目标优化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多目标通道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杀伤区的确定、各火力单位相对于飞机类、导弹类目标的射击诸元计算、目标优化分配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  相似文献   

5.
舰艇编队防空火力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分配方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描述了舰艇编队防空火力分配问题,建立了火力优化分配模型。结合舰艇编队防空作战的特点,分析了几种传统分配算法的不足。为了获得全局最优解,将遗传算法用于该火力分配优化研究中。针对标准遗传算法计算费时、稳定性差等不足,从初始群体均匀产生、适应度尺度变换、稳态繁殖、自适应遗传参数等方面作了改进,给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和步骤。经过实例计算,取得了良好的分配效果,可为制定舰艇编队防空作战指挥自动化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针对防空相控阵雷达转角控制策略对防空导弹作战效能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防空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转角对空中目标射击条件的影响,给出了防空战术指控中心判断下属火力单元是否需要实施转角控制的判断方法,结合防空目标分配过程建立了相控阵雷达责任方向转角控制策略优化算法。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防空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实施适当的转角控制策略,可较好地提高防空系统的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7.
武器目标分配问题是防空作战指挥控制的核心和关键。针对求解防空作战WTA存在容易早熟和收敛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遗传算法。引入直觉模糊集理论,定义了WTA问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隶属度和非隶属度函数,通过"最小最大"算子构建了直觉模糊WTA问题模型;针对遗传算法中变异概率固定的竞争和子代种群缺乏父代优良个体的问题,采用自适应变异概率和模拟退火Meta-Lamarckian学习策略改进算法,并求解防空作战WTA问题,与其他算法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改进遗传算法求解防空作战WTA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控阵雷达组网的多传感器管理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作战,建立一体的探测预警网络是夺取信息优势的技术保证,而实现传感器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则是提高防空探测预警网络信息获取效率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发挥防空探测预警网络的功能及性能,必须在环境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对相控阵雷达组网有限的传感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提高探测预警网络的整体效能,进而提高防空作战效能。针对相控阵雷达组网的多传感器资源管理优化问题,介绍了相控阵雷达的特性和组网的意义,提出了基于相控阵雷达组网的相对熵多传感器管理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传感器对目标的相对熵不确定性,获得每个传感器对每个目标最大的信息量,以此作为代价函数,进行多传感器对多目标的优化分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多个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对多个来袭目标防空作战目标分配问题,考虑了部署中存在的发射区部分重叠问题,通过分析来袭目标群在飞越发射区时,不同发射区对不同目标覆盖状态的变化,将整个目标分配区间分为若干个分配子区间,通过比较拦截方在各个分配子区间所能获得的最大毁伤效果值,得出最佳分配子区间及其对应的分配方案。设计了基于捕食搜索策略的遗传算法(PSGA),并经过示例仿真,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防空部署的特点,建立了防空部署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初始种群产生方法,设计了求解防空部署优化模型的遗传算法,并用一个实例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优选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程PRC-CW雷达运动目标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运动目标特征,基于目标多点散射模型推导了近程伪码调相连续波(PRC-CW)雷达回波多分量信号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将运动目标的细微频谱结构作为该目标特征,并详细阐述了特征提取的方法.该方法在常用的脉压-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之后,利用频谱细化方法得到目标的细微频谱结构,然后通过梅林变换实现了该结构特征对于目标不同入射角情况下的尺度不变性.给出了实现过程框图.目标外场实测数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目标的细微频谱结构明显不同,反映了不同目标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二次多项式运动建模的WSN目标跟踪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目标跟踪线性预测模型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次多项式运动建模的WSN目标跟踪预测新方法(PQPMM),该方法根据机动性目标运动学原理建立预测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目标定位坐标、定位时间的二次多项式函数来逼近目标运动模型.结果表明,PQPMM方法的总体预测准确度相比线性预测法明显提高,当拟合点数N=14时,PQPMbl方法均方根误差RMSE比线性预测法减小53%.  相似文献   

13.
为能够准确表示目标颜色分布、适应目标尺寸连续变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序列图像目标跟踪算法。该算法首先计算目标区域颜色概率分布的核密度估计函数,然后通过规整化每一帧输入图像像素在此函数上的取值生成目标概率分布图。最后通过检测多尺度规范化Laplacian滤波的极值,实现目标的定位和尺寸描述。与基于直方图的算法比较并结合大量真实序列图像上的实验验证表明,该算法更好地描述了目标颜色特征,提高了跟踪算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晋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电镜分析及来源鉴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山西2晋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环境样品的排放源样品进行了形态特性分析和元素测定,在此基础上,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进行了颗粒物来源的污染贡献率计算。  相似文献   

15.
在对目标方位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平滑滤波的基础上,找出了平滑时间间隔与平滑精度的规律,探讨了可控平滑滤波在解算目标运动要素的应用,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约束仅方位跟踪粒子滤波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研究了杂波干扰下适用于平面机动目标实时定位的粒子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运用贝叶斯递推方法,分析了通用粒子滤波算法.应用马尔可夫链理论,建立了目标机动的多模式模型.针对约束仅方位跟踪(CBOT)的实际条件,推导了粒子滤波器中的最优重要密度公式.综合粒子滤波算法和约束仅方位跟踪理论,得出了约束仅方位跟踪粒子滤波器的伪码.对约束仅方位跟踪粒子滤波器的研究表明:在目标受到道路图之类的约束假设下,可以去除对本站作特定机动的要求;可在杂波环境中、目标作任意非线性机动的情况下,实现仅方位跟踪;跟踪定位距离大、角度宽;采用最优重要密度,可大大减少粒子数,降低计算量.  相似文献   

17.
南昌市罗家集工业区大气颗粒物PM10的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希珑  何宗健 《江西科学》2008,26(5):808-811
2005年冬季,在南昌钢铁责任有限公司监测站和罗家集何家村2个采样点采集PM10样品,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PM10中的无机元素,以无机元素为示踪物,利用CMB受体模型对PM10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煤烟尘是南昌市罗家集工业区PM10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建筑尘、冶金尘、土壤尘和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利用无线层析成像方法定位位于由传感器网络构成的区域中的目标. 由于目标的遮挡而造成的阴影衰落使某些节点之间链路的接收信号强度(RSS)剧烈变化,据此建立了RSS的变化和区域内每个像素阴影衰落的线性模型;给出了线性模型的最小均方误差解;采用数据预处理方法消除不同链路阴影衰落的不平衡. 实验结果表明,当用16个节点覆盖4.8 m×4.8 m大小的区域时,该算法对单个目标的平均定位误差仅为0.095 m.   相似文献   

19.
K Yarrow  P Haggard  R Heal  P Brown  J C Rothwell 《Nature》2001,414(6861):302-305
When voluntary saccadic eye movements are made to a silently ticking clock, observers sometimes think that the second hand takes longer than normal to move to its next position. For a short period, the clock appears to have stopped (chronostasis). Here we show that the illusion occurs because the brain extends the percept of the saccadic target backwards in time to just before the onset of the saccade. This occurs every time we move the eyes but it is only perceived when an external time reference alerts us to the phenomenon. The illusion does not seem to depend on the shift of spatial attention that accompanies the saccade. However, if the target is moved unpredictably during the saccade, breaking perception of the target's spatial continuity, then the illusion disappears. We suggest that temporal extension of the target's percept is one of the mechanisms that 'fill in' the perceptual 'gap' during saccadic suppression. The effect is critically linked to perceptual mechanisms that identify a target's spati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   

20.
转换测量卡尔曼滤波在机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维空间中推导了转换测量卡尔曼滤波算法,得到了在目标真实位置已知的条件下去偏转换测量值误差方差的表达式及在测量值已知条件下去偏转换测量值方差的表达式,并给出了在机动目标跟踪中,预测值与量测值的选择准则.运用“当前“机动模型和此算法给出了机动目标的仿真,取得了较好的跟踪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