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伤逝》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著名小说,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各种方法的批评研究,其中,《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使用的是比较批评,而《<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话语》则使用的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批评文本进行批评,以此来对比较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这两种批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叹人生隔膜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学史家对《伤逝》的"权威"解读都将《伤逝》局限于五四文本,这些解读几乎都认定《伤逝》是写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失败,与《伤逝》"原生态"形象的确存在着差距。本文回到"原生态"的形象去细读《伤逝》,认为《伤逝》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的困境,将人生隔膜、爱情伤逝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可以超越五四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故乡》和《社戏》所确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归乡叙事"传统,不仅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叙事模式之一,而且还内含了"风景"的不同审美范畴。由此,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对鲁迅"归乡叙事"传统接续的同时,也于"风景"中寄予了不同的审美理想、文化理想。其中,徐则臣、李云雷、甫跃辉等"新生代"作家在新世纪的背景下对鲁迅"归乡叙事"模式与"风景"进行了改写,在接续鲁迅的"归乡叙事"传统的同时呈现出"风景"在小说中日渐消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伤逝》曾多次被改编成不同媒介的作品并被广泛传播。然而作为鲁迅被改编最多的作品之一,《伤逝》改编作品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该领域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白。同时,根据《伤逝》改编而成的各类作品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伤逝》改编作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鲁迅经典文学作品应如何改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鲁迅《伤逝》的立意是描写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或借用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悲剧批判旧社会、封建残余及当时盛行的片面的个性解放思潮。本文重探《伤逝》的立意,认为《伤逝》的主旨是鲁迅在时代与思想新旧交替之际,带着留恋、伤感、期待,勇敢重回"虚空"的全过程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视角研究《麦克白》戏剧文本,通过分析剧中的叙事圈套、复调叙事、空间叙事以及圣经母题叙事,以说明其"套中套"的复调叙事技巧和文本叙事上"旧曲新唱"的深刻功力。  相似文献   

7.
鲁迅写于1925年的《伤逝》向人们指出了“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困境,也未免是他对个人生活的一种拟想。厦门时期,鲁迅对新生爱情的疑虑仍然存在,然而,如果说《伤逝》揭示了当时险恶的外在环境对个人生存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那么,此时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爱情更为内部的问题。经由一系列关于“牺牲”的讨论后,鲁迅和许广平终于走到一起。之后,许广平一直陪伴在鲁迅身边,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也未尝不是一种觋代人酌白矗承担.  相似文献   

8.
1920年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发表,《头发的故事》和早期的《狂人日记》在叙事层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除去不同的隐指读者,两者的叙事层次、人物功能和干预评论等均一脉相承。小说形式的"同"与"异"最终透露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一致性和嬗变性,这对于理清现代文学史上纷繁复杂的鲁迅思想脉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以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本文主要从《伤逝》描写的爱情故事本身出发,结合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对鲁迅在这部作品中表露的悲剧意识,和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和爱情悲剧本质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种悲剧本质的根源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研究了Pt电极表面不可逆吸附S原子的电化学特性以及Pt电极上S吸附原子对0.1mol^-1H2SO4溶液中甲酸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O.70V(SCE)时,S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电极表面;通过控制电位扫描上限和扫描圈数剥离部份S可方便地得到Sad的不同覆盖度;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会消耗表面氧物种,抑制了甲酸的电氧化.本文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了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2.
形态学联想记忆在图像联想识别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学神经网络是一类新颖的人工神经网络,但人们对它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形态学异联想记忆的研究和应用,仍很不够.给出了形态学异联想记忆理论应用于图像的联想识别上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通过一个字符图像联想识别的实例,叙述了其应用原理与过程,对于推进形态学异联想记忆的应用研究将带来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动荡的社会背景和崇悲的文艺风尚构成了萧统崇悲意识生长的文化土壤,而自身际遇、儒释玄间杂的深层思想矛盾则铸就了其崇悲意识的精神内核。萧统编撰《文选》实为其崇悲情绪的一个寄托和载体,于是《文选》中的崇悲成分难免要超出文学创作本来的实际。《文选》的流传,使经过萧统突出、强化的崇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倾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啼笑因缘》中大量出现的"手绢"是一种戏剧化道具的设置。"手绢"作为道具和爱情符码,构建了爱情关系并暗示着爱情关系的发展;"手绢"作为道具因人而异的多重用途塑造了人物独特的人格,"手绢"作为道具所特有的戏剧性唤醒了读者已有的审美储备。通过《啼笑因缘》中戏剧化道具设置的考察,可探究张恨水言情小说的戏剧化特点及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将正向和反向插入白芥防御素基因的pBI121重组质粒转入甘蓝型油菜的下胚轴,经组织培养和抗性筛选获得再生植株. PCR检测后,初步鉴定为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16.
《最后的记忆》是近年口述史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但作者侧重文献导向的田野作业 ,而对口述历史应有的“口述特性”在文本化的叙事中的呈现关注不够。“叙事”与“分析”两种史学写作传统交替为主 ,却始终并存。反映出“叙事”手法在历史编撰中的地位不容低估。口述材料在被整理改编为印刷文本时 ,被访人难免陷进尴尬的“他者”境地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为扭转口述田野关系中非对称的主客关系提供有效的物质保证 ,新的口述历史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一直以来被看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对象,很少有人把农业景观看作审美的对象。现代生态农业不仅注重生产效益,更加注重其生态效益和审美功能。生态农业的审美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与农业的自身特点有关。不仅体现在生态农业本身所蕴涵的文化性、生命性,更体现在其生态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案引起世界轰动,注册会计师面临诚信危机,强化审计功能、提高审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提高审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报表审计质量有三方面重要内容:报表的“四性”(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审计:增强执业独立性;正确处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教材进行挖掘、整理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领及课程设计,构建起高职高专数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照必须、适度、够用原则注重教材基本内容学习,注重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注重概念定理思想内涵的提炼,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对能力的影响,强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归乡叙事”中,对故土风景和人事的回忆和描述是故事的主题。鲁迅因循《故乡》中残旧破碎的“风景’’确立自己的启蒙者角色,并呼应其内心的悲痛和焦虑。《白狗秋千架》中的莫言则在传统的“归乡叙事’’之上,更多地复原故乡“风景”的多面之相,不仅消解了启蒙的意味,在更深的层面上,展示了故乡旺盛狂野的生命力。联系两部作品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可以一窥“怀乡人”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