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厌氧一低氧(0.15—0.45mg/L)条件下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充水比对低能耗同时生物除磷脱氮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充水比为O.3(SBR—A),O.5(SBR—B)或0.785为碳源(SBR—C),系统中均发生同时生物氮和磷的去除,低氧阶段氨氮被全部氧化,并且没有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随着充水比的增加,系统中厌氧末磷的释放量逐渐增加,PHB的合成量减少,PHV和PH2MV的合成量增加,糖原的代谢量增加;低氧末磷的剩余量减少,硝态氮的累积增加.充水比分别为O.3,0.5和0.785的SBR—A,SBR—B和SBR—C系统中,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9.4%,81.1%和46.4%,而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6.75%,97%和100%。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城市污水碳量严重偏低、碳氮磷比例失调,其同步脱氮除磷一直是个难题,为此以SBR法就有机碳源浓度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在进水COD为180 mg·L-1的低碳运行下,反硝化除磷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除磷效率达到99.2%;随着进水COD浓度从80 mg·L-1提高到240 mg·L-1,厌氧释磷量增加,缺氧反硝化速率与吸磷速率增加;缺氧段存在的COD浓度越高,对缺氧吸磷的抑制作用越大,随着缺氧段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反硝化速率变大,吸磷速率变小,说明缺氧段存在外碳源会优先支持反硝化作用,抑制PHB作为内碳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有机碳源浓度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州地区城市污水碳量严重偏低、碳氮磷比例失调,其同步脱氮除磷一直是个难题,为此以SBR法就有机碳源浓度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在进水COD为180 mg.L-1的低碳运行下,反硝化除磷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除磷效率达到99.2%;随着进水COD浓度从80 mg.L-1提高到240 mg.L-1,厌氧释磷量增加,缺氧反硝化速率与吸磷速率增加;缺氧段存在的COD浓度越高,对缺氧吸磷的抑制作用越大,随着缺氧段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反硝化速率变大,吸磷速率变小,说明缺氧段存在外碳源会优先支持反硝化作用,抑制PHB作为内碳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的充水比对厌氧-低氧生物除磷脱氯系统中氮和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适合厌氧-低氧SBR工艺的最佳充水比,同时对过程中与氮和磷去除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微生物中间代谢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pH值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概述了SBR工艺中的反硝化除磷现象,讨论了SBR反硝化除磷工艺中pH值、碳源、聚磷菌与非聚磷菌竞争、污泥龄等影响因素。采用厌氧、缺氧SBR反应器研究了厌氧段和缺氧段pH值变化对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厌氧段pH=8.0、缺氧段pH=7.0±0.1时,脱氮除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脱氮除磷效率,以反硝化除磷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试验进行对比研究,考察碳源浓度对缺氧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缺氧段初始碳源浓度为10.0 mg/L时,亚硝酸盐积累严重,反硝化聚磷受到抑制;当缺氧段初始碳源浓度由24.6 mg/L上升至176.8 mg/L时,随着碳源浓度的增加,反硝化速率...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的基础上,分析生物脱氮除磷的MSBR工艺、UCT工艺和BCFS工艺。认为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物技术的掌握,目前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时硝化反硝化技术、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反硝化除磷技术和厌氧氨氧化技术。随着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的深入,工艺简单、处理效率高、能耗低的组合新工艺将成为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的除磷特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连续流生物膜法有机物去除率和脱氮率高、除磷率低的缺点,为提高生物膜的除磷效率,通过构建厌卓/好氧交替运行的序枇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合理调控厌氧和好氧段的运行时间,处理广州地区碳源偏低的城市污水,考察SBBR除磷的效率和特性.结果显示,当进水总磷(TP)质量浓度为1.65~7.10mg/L时,出水TP质量浓度在0.085-0.5mg/L之间,去除率达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对SBBR的厌氧和好氧段的工.艺特性及控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工序是采用SBBR处理城市污水时高效除磷的前提和基础,且磷有效释放量、有机物降解与除磷效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确保厌氧磷的最大有效释放是SBBR系统高效除磷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游离亚硝酸(FNA)质量浓度对短程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效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成功启动的短程反硝化除磷SBR反应器,分析不同FNA质量浓度在缺氧反应段脱氮除磷和碳源的利用效果以及厌氧比释磷速率和缺氧比吸磷速率的变化.结果 FNA质量浓度为1.46×10~(-3 )mg/L时,系统的反硝化和除磷效果最佳;FNA质量浓度为2.19×10~(-3 )mg/L时,系统几乎无除磷效果但反硝化反应仍可发生;随FNA质量浓度的升高,PHB的合成量和消耗量表现为先增多后减少.结论系统内厌氧释磷量与缺氧吸磷量两者之间存在与FNA质量浓度变化不相关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飞 《科技信息》2011,(1):375-376
传统的同步脱氮除磷处理工艺存在着诸如泥龄矛盾、碳源竞争等问题,污水进水的低碳源更是给脱氮除磷带来不利影响。文章综述了目前脱氮除磷新工艺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双污泥—诱导结晶工艺、CDPR-BAF工艺、CWSBR工艺和接触氧化—强化混凝组合工艺,并对新型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电子受体对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序批式反应器(SBR)系统内,利用活性污泥法,考察厌氧、缺氧、好氧组合工艺与厌氧、缺氧工艺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存在、不同电子受体出现的顺序对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的除磷影响,并讨论了在实现缺氧聚磷条件下,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碳源的需求量。试验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是一种稳定的代谢行为,聚磷菌可以利用硝酸盐强化除磷;对于实现缺氧聚磷,硝酸盐的作用远远优于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存在(<16.1mg.L-1)则对聚磷无明显影响;聚磷菌利用电子受体是以其存在的顺序而依次发生的,且这种利用能力不受电子受体转换的影响;在硝酸盐替代氧为电子受体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中,碳源需求将比传统工艺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协同作用化学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简述了厌氧氨氧化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有机环境下同一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协同作用,推导了厌氧氨氧化的电子计量学方程式。以及有机环境下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时反硝化脱氮的电子计量方程式.电子计量学分析表明:由于反硝化将有机碳转变为CO2,可为厌氧氨氧化提供碳源,从而有利于厌氧氨氧化的进行;厌氧氨氧化产生的NO3^-可被反硝化茵利用.由于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均产生H^+,会引起pH值升高,这一结果与所报道的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采用缺/厌氧段不同碳源投加比的倒置A2/O工艺处理低C/N城市生活污水,重点研究缺/厌氧段不同碳源投加比对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缺/厌氧段碳源投加比为100%∶0%(工况Ⅰ)、70%∶30%(工况Ⅱ)、50%∶50%(工况Ⅲ).结果表明:静态实验,碳源投加比对3个工况反硝化过程影响较大,对硝化过程影响较小,TP浓度在厌氧段变化明显,且与细胞内物质PHB、聚磷和糖原的代谢变化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倒置A2/O小试试验,不投加碳源及3个工况条件下好氧段的MLVSS/MLSS分别为0.71、0.70、0.66和0.68,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TN去除率分别为67.5%、83.8%、81.4%和74.1%,TP去除率分别为55.8%、66.4%、85.6%和73.4%;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工况条件改变有关,COD物质流分析表明不同工况在碳源利用上没有明显差异.小试试验验证了静态实验,工况ⅡMLVSS/MLSS最低,TN和TP去除效果较好.合理分配倒置A2/O工艺中缺/厌氧段碳源投加量,是提高脱氮除磷效果的较理想方法之一,试验结果可为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和新建污水处理厂有关分段进水设计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几种新型脱氮工艺,主要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氧限制自养硝化反硝化(OLAND)、全程自养脱氮(CANON)、厌氧氨氧化、同步反硝化脱磷除硫等工艺。它们以亚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为主,使脱氮具有更加低能耗、高效率的特点。微生物种类的扩展,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反应的竞争,羟氨转化为联氨是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出现的标志等是最新的研究内容,但新型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略,特别是相关物质转换,微生物学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时碳源不足、聚磷菌与反硝化菌对碳源存在竞争、泥龄矛盾难以协调等问题,提出了双污泥反硝化聚磷-诱导结晶磷回收新工艺.该工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效率,还可实现磷资源的有效回收.针对该新型工艺,以厌氧释磷的富磷上清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比试验优选结晶柱在生物系统中的位置,并考察结晶柱中钙盐投加量对化学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优化结晶过程p H的角度考虑,诱导结晶化学除磷系统宜放置于厌氧沉淀池后;钙盐投加量的增加并不能显著增加磷回收率,但在增加沉淀过程后,增加钙离子投加量可明显提高化学除磷量;粗糙的晶种表面更容易聚集钙磷结晶物,无定形钙磷化合物可能为结晶产物的主要前驱物.  相似文献   

16.
氧化沟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和出水水质好等优点,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然而,氧化沟工艺中硝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生长速率不协调,难以实现同步高效脱氮除磷的效果。因此,综述了氧化沟脱氮除磷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详细分析了温度、溶解氧(DO)、酸碱度(pH)、污泥龄(SRT)等因素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为氧化沟工艺脱氮除磷效果最优化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郭姣  高健磊  李枫  杨博 《河南科学》2010,28(10):1331-1333
研究了进水方式与比例对UC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同时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回流100%,内回流200%时,多点进水的同时脱氮除磷效果明显优于单点进水;两点进水中,当进水配比为7:3时能达到更高的除磷效果,TP去除率可达83%,比进水配比为5:5时提高10%;进水配比为5:5时的脱氮效果略占优势,TN去除率为77%,比进水配比为7:3时高4%;三点进水时,当进水配比为4:4:2条件下,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和88%,同时脱氮除磷效果得到加强.试验还发现,可根据监测到的回流至厌氧段的硝态氮的浓度,来判定碳源分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反硝化除磷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pH值、溶解氧、污泥停留时间、MISS值等的研究概况;硝化与反硝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碳源、溶解氧、絮凝体特性等的研究概况.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氨浓度、溶解氧等的研究概况以及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抑制物、pH值、温度等的研究概况.并对反硝化除磷、同时硝化与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相关工艺及其特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为给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了反硝化聚磷菌的脱氮除磷效率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以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成熟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通过筛选、培养、形态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分析了该菌生长规律与其脱氮除磷率的关系,并通过改变温度、pH和碳源等生长条件研究对其脱氮除磷率的影响。成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脱氮除磷率高的反硝化聚磷菌株,该菌株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脱氮除磷效率较高,其脱氮除磷率超过90%。该菌株在温度30℃,碱性环境,碳源为柠檬酸钠条件下,能够较好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基质的2个反应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机碳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碳氮比范围内,通过控制DO,可以实现创造适合亚硝化茵和厌氧氨氧化菌代谢的好氧和厌氧并存的微环境,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2个反应器均存在多种脱氮途径,以不合有机碳源为基质时,系统主要通过亚硝化-ANAMMOX途径去除氨氮,而有机碳源的加入,使得系统自养脱氮途径去除的氨氮比例下降,传统硝化反硝化途径得到强化;DGGE图谱统计结果表明,有机碳源的加入,使得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更加丰富,其中生物膜表现得尤为明显,也表明生物膜结构更有利于形成一个厌氧与好氧共存的微环境,在一个反应器内实现全部脱氮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