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小报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间,产生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小型报纸。与大报不同,小报以消闲娱乐为主。熔新闻、评论、文艺、知识、娱乐、地方掌故于一炉,数量巨大,是中国近代文化、历史、风俗、文学研究的资料宝库。小报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研究、风俗研究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游乐场小报作为20世纪的一种特殊的媒介,是近代市民文化的一种见证和记忆。《新世界报》作为近代上海的第一份游乐场小报,从1916年12月14日创刊伊始,存在10余年,于1927年3月停刊。它不仅影响了其后的游乐场小报的形式和内容,也记载了这一时期上海的一个侧面,是用文字写就的史料。就收集到的专著、期刊论文等内容来看,目前学界关于《新世界报》的研究大致集中在3种角度:1)以新闻史学类著作最为典型的关于《新世界报》的一些常识介绍;2)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考察,其中多数以《新世界报》中记载的"新世界"游乐场资料来研究近代上海的大众休闲娱乐;3)从文学的角度来剖析游乐场小报文学作品。但关于《新世界报》的研究从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可以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报概念的梳理,确定了甘肃本地创办的三份小报。然后通过对影响甘肃小报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市场因素的综合分析,指出甘肃小报娱乐化、低俗化泛滥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对小报研究和小报实践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小报化作为目前电视新闻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有其合理性。新闻节目娱乐化和表现形式戏剧化是电视新闻"小报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将对电视新闻"小报化"这一现象进行剖析,以期对电视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悲剧精神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现实土壤,具有忧患意识、抗争意识及深切的痛苦体验等特征,它在近代文学中具体表现为: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的悲剧得到明确提倡,传统叙事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被突破,英雄悲剧及其崇高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悲剧精神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在继承道咸时期启蒙思想家的“整肃人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心风俗为立国之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道德向近代道德的转型,在近代中国“人心风俗”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小报"的出现到1953年底中国内地私营新闻业的终结,中国民营媒介历经曲折,也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声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民营媒介(侧重民营报刊)一直被压制,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先天不足,中国近代的社会环境不安定,缺乏舆论自由的文化传统和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白话文使用、新旧诗体的文学革命论战引起了舆论界的狂潮。《新世界报》作为近代上海第一份游乐场小报,在郑正秋的组织下也掀起了一场由众知识分子参与的文学革命大论战。还原这场论战对于研究文学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心态和挖掘游乐场小报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风行全国,从表面上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剪辫运动是近代中国风俗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发辫在有清一代的特殊功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剪辫运动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进步过程,也反映了国民心理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0.
黎锦熙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积极倡导开展近代汉语研究和教学。他的《中国近代语研究法》不仅确立了近代汉语研究的范围、材料、方法和步骤,而且还就近代汉语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专门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许多指导性的意见。以黎先生的这篇文章为视角,从理论价值特别是实践意义方面能论析出他对近代汉语研究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代解剖学传入中国较早,但格于中国的礼教和风俗传统,清末学校是禁止尸体解剖的。民国初年,随着一些专门医学校的开办和留学生的归国,这一禁令终于被废除。1913年11月,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率先进行了一例尸体解剖,当时被誉为“破天荒之举”。  相似文献   

12.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龙璐 《科技信息》2013,(16):189-189
本文从多元系统论的视角下描述和阐释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变迁这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指出在近代中国文学的危机或转型时期,因建立新文学的需要,近代翻译文学逐渐在整个文学系统中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次要转向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化代表了古代中华文化的最高成就,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流变与特点。而对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式"词"中有关社会风俗的内容进行研究,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地观察宋代风俗的流播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与之相应,必然会产生反映这一伟大事件的文学作品。作者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个方面搜集了一批史料,并作了相应的论述。该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弥补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的不足,填补这一段文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历史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自从近代以来,中国废除了八股文,文言文,以白话的形式进行书写文章开始,汉语言文学的日常应用越来越少,逐渐仅存于某些特定的机构和个人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见证,不能够因为短暂性的缺乏应用而使其消逝,而在如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之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近代公园的政治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公园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公园的出现对城市环境的改进和市民生活的改善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然而,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公园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显露出迥异于西方公园的更鲜明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潮流"经历了兴起(1917-1927)、发展(1927-1937)和延续(1937-1949)三个阶段,但都统一于"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之中,具有"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意义,将深化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是在同中国古代的循环论文学史观以及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文学史观的论辨、斗争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唯物论文学史观取代进化论文学史观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主导历史观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学史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影响。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理解上的肤浅和运用上的简单套用。二、机械的五段式历史分期模式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构成文学史书写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原则的理解上存在二元对立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