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设立“图书馆日“是促使我国图书馆事业走出低谷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手段和途径,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唤醒国民的图书馆意识,促进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创新,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和沟通,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年毛泽东深受近代“新民”思想的影响,在探寻改造中国社会途经的过程中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着“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的国民存在着迷信盲从、缺乏自主性、急功近利、虚伪相崇、思想狭隘、门户相争的弱点,这是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和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他主张把国民改造成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坚持真理,立真志和顽强的意志力的新型的国民。  相似文献   

3.
“与”类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但“与、从、以、会”是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虚化为连词,“及”是先由动词虚化为连词再虚化为介词.词汇在虚化的过程中,它们所处的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虚词的系统性影响着虚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表现主体的大众化与平民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制于接触生活面的狭隘性,被以车代步的知识分子所熟知的民众仅仅框定到了以拉车为生的人力车夫这类单一的阶层范畴.在与社会生活的激烈交锋中,“愚弱”的人力车夫们逐渐从现实的苦痛中激发出顽强的反抗意识.现代小说中人力车夫形象谱系的流变过程,正是在以唤醒沉睡国民意识为使命的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中激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对国民主体意识觉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政治革命,它不仅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更重要的是使国民的民主意识,自由思想和共和观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国民对半殖民地意识与“欧化主义”进行深刻反思,从而给国民注入了彻底的人格独立意识,维权意识和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辛亥革命对国民思想观念的洗礼、对中国国民主体意识的觉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快节奏叙述”的地位有一个明显的由主到次的转变过程。该过程与小说家的创作意识由“崇实”到“纪虚”,修饰意识由“尚质”到“尚文”的嬗变过程相一致,它们是小说家的观念形态和实践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5 1“教学模式指,学生1至5学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第6学期赴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在此模式下,学生在第5学期后半段就进行毕业设计,但不进行答辩,而是在顶岗实习中把毕业设计内容进一步完善,待顶岗实习结束后再回校答辩.该模式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与最新生产现场知识的结合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践锻炼与就业结合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高职机电专业要很好地利用这一模式,强调毕业设计选题的专业性,毕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毕业设计过程的创新性,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并建立“绿色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为就业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化中“南”与“北”的意蕴十分丰富。在这样两个表示空间方位的概念之上,先民们赋予它广博的人文内涵,融入了古代先民的自然时空观、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空间方位表达中的自然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先民的生存历史和对生存环境的反观、体悟、洞识与把握,也能够把握住其中折射的汉语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主法”教学对高校羽毛球选项课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法”教学与常规教学相比,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达到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敌入侵,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邹韬奋深感国民党不是挽救中国命运的力量中心。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邹韬奋积极从事“唤起民众”以抗敌救国。他认为,只有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共产党才是唤起民众进行抗敌救亡的领导集团。  相似文献   

12.
术数学源于先民的巫史文化,是中华道学文化的一大支柱。从美国系统科学家拉兹洛教授挽救人类精神困境与全球生态危机的"意识革命"论看,术数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灵性,促进全球化的"文化转型"。术数学既为中国传统文化,亦需珍惜。保存了中国的过去,也就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作家宗璞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伦理文化的濡染,她的小说中表现了鲜明的伦理意识。其伦理意识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即承担历史使命的文化品格,“和”的伦理价值、良知内在支撑点和古典审美意蕴。当我们的民族陷入困境时,宗璞是用“加法”的方式来表现伦理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因此其真诚的写作表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其人文时间观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周易》的时间观具有对于现代情境的应因性与机因性、矫正西方近现代时间观之偏失、语用学意义的现代运用、转化为复兴中华和中华民族的行动智慧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百年.中华民族在这一世纪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为她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复兴铺平了道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历史和现实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用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抓住机遇、完成使命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要求与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既蕴含着民族先哲们的理性精神,又凝结着华夏儿女的审美情结.<周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自然相依相通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渊源.天人合一,心物交融体现着<周易>的审美境界,立象尽意为中国传统美学提供了基本的审美原则,阴阳平衡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取向和基本形态.<周易>美学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孔子颜回李白杜甫这四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其实是拥有崇高人生理想并为之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的平凡之人。孔颜之素业,李杜之斯文是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深刻的文化思考、广阔的文化境界、执着的文化追求,是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是一切国人持久并引以为豪的一种无形的思想品质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长久以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和谐、异质的协调以及对立的消解,从而追求至善至美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国的和文化更是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延留至今远播海外。中国的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在中国社会这个特定的集体之中,其对于和文化的认同接收与其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所阐发的"大同"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犹如理想灯塔之光,给予中国人以生命的希望,而且更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的仁人志士,现又成为中华民族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