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转移是典型的过程型创新。笔者从探讨如何有效推动技术转移入手,分析阐述了技术转移需要的六类人才、六种中介和六个技术评价参量的具体内涵,并通过分析六个参量的合理性最终实现技术顺利快捷地进入市场,投入到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2.
迄今炎止,人们关于技术发展的研究,大多是从技术史和技术与经济互动的角度着眼的,并由此形成了科学推动说和市场拉动说现两种观点。然而,我们知道,技术并不仅仅是一种与社会发展有关的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论作为自然与社会的中介与桥梁的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一方面作为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过程之中介和桥梁.把科学技术放在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以及放在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的过程中考察,有助于揭示科学的两重性和技术的两重性,揭示科学作为要素和技术作为系统的关系,从而对科学和技术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现象学技术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伊德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意向性的概念,用以说明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后现象学的倡导者费尔贝克则在伊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技术制品意向性的概念。技术制品不仅具有伊德所说的技术意向性,而且对人类存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起到相互塑造的作用。本文试着简要描述意向性概念的变迁,以及技术意向性的沿革,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5.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以改变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式生存,而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人工物"的产生,又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相似文献   

6.
“虚拟技术”在“三个世界”中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8):10-11,17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几种对虚拟技术的主要定义,认为: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可以用来认识和把握技术的涵义,虚拟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存在形态,其本身不是虚拟的,它是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具有物理实体的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建构虚拟场域的技术中介手段。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虚拟技术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技术间性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然、社会、科学对技术演化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技术“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演化,在根本上内在地规定于技术问性或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技术间的非线性同一性,构成看技术问性或技术整合引生作为“第三者”的新技术和推动技术不可逆演化的机制性支摔。技术反思作为中介,规定看技术间性或技术整合的现实发生。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开启了技术初始发生之门,并以常规性技术整合与革命性技术整合、建构性技术整合与非建构性技术整合等基本形态,为技术演化开辟看前进的道路。提出“技术间性”概念的可能意义,不仅在于学理层面,同时指向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雅克·埃吕尔与托马斯·休斯都将技术看作一个系统,但由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范式的"分立",两人的技术系统观尽管存在着相似性与互补性,在研究起点和研究进路上却各具特色。可以将休斯"技术系统方法"的历史分析框架视为埃吕尔自主论的技术系统观的一种反动,只是休斯矫枉过正,从理论的一极走向了另一极。正是以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为中介,技术哲学在寻求经验基础的过程中,向跳脱经典技术哲学决定论的渊薮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研究的技术中介日益加重,作者以康德的认识论为参照论述了技术介入后的科学认识的三种变化:一是人对观察的认知体验与对观察的信念巨大的分离;二是科学知识的判断过程完全走向工具的外化阅读之上;三是康德那里自然的合目的性先天调节原则因科学的技术基础的复杂化而转化为技术进化本身的目的性,造成科学变革受技术基础的牵制.  相似文献   

10.
一、促进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互相了解 科技中介机构主要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群服务,这不但是中介机构要实现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加强中小企业对科技中介服务的认知,搭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等,对增进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密切双方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是在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技术才得以成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才得以互动.人类凭借技术的使用破译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奥秘,但也不幸由此制造出了一次又一次社会灾难,这就反讽似地刻画出人类社会所陷入的尴尬境地:人越欲控制自然,自然越欲背离人而去.如何在使用技术中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STS协同共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现象分析,总结徽州传统聚落在规划设计中的防灾意识、营建活动中的防灾技术,以及水利工程中的防灾措施,提供当代减灾防灾研究以启迪。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温纳的技术哲学思想.从研究自主技术出发,分析了温纳自主技术观的根基、表现,并在研究技术作为政治现象的两种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温纳所提出的技术的政治,包括技术的内在政治性本质、技术作为政治现象的特征以及控制技术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技术的民主控制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4.
笔者指出,通过调研发现,上海的科技中介体系薄弱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文章介绍了上海科技中介服务取得的基本成绩,分析了上海科技中介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技术”的多样化定义出发,引出了认识事物进行定义时所表现的“丛林效应”现象,并给出了“丛林效应”的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其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16.
技术视域的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揭示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的意义上,认识论域内似乎与技术无涉的真理,与技术深度相关。这一相关突出展示为,技术对思维与存在或存在与思维的同一的“统摄”。在总体性、结构性和历史性维度,以技术为中介的主体-客体在一定环境中实现的真理生成,基于技术的整合、建构和重构。异于康德的“主体建构客体’’和皮亚杰的“主客体双向建构”的“技术建构论”真理,是思维与存在或存在与思维的技术整合性建构-重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起源的技术传统与精神传统为科学植入了技术意志和人文理想的双重文化基因.正是这双重文化基因,使科学具有了对于技术和人文的双向推动和中介转化作用,进而为科学在适宜的社会条件下扬弃技术和人文两者片面的对立性存在,实现对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超越提供了可能.为此,我们必须洗清附加在科学身上的工具理性"原罪",赋予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人类科学活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从两个角度考虑技术现象:一方面,是在哲学视野下界定技术范畴和对技术进行规范性反思;另一方面,则是探讨视域的弊开,技术意识的自觉对于宣论思考可能具有的意义。就前者而言,本文强调技术作为主客体间基于力量逻辑的对话方式的实践性特征及技术自身的非道德性,而在后一方面,我认为,技术意识与眼光为我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尽管我们已生活在技术时代,尽管技术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引出了一系列问题,技术却一直称不上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像密纳发的猫头鹰一样直到黄昏才开始飞行。技术在今天给人类所带来的这种特殊境遇毕竟会极大地促进这一研究。一方面,在哲学中普遍出现了一种可称之为“技术转向(technicalturn)”的重要学术现象——现代技术的渗透性影响,几乎迫使20世纪所有重要的思想家与流派都不得不把技术当作自己的中心议题。另一方面,在这一“技术转向”的基础上,作为学科建制的技术哲学开始成…  相似文献   

20.
技术扩散过程的几类限制性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技术的扩散作为一种会导致社会的每一层面都发生变化而具有广泛关涉性的社会现象,影响其进程的就不仅仅有经济上的因素,还有来自身等多方面的限制。技术扩散问题需要在对技术体系及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体系的关系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方才能够得出较为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