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创新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大部署以及对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抉择。探索研究协同创新、集群创新系统、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以及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发展视角,综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多元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协同而重塑网络创新范式。基于协同创新并围绕双维度框架模型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和构建,将创新主体要素优势嵌入并整合到集群中,重点分析其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在战略新兴领域及其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实践模式和主导效用,为攻关战略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变革创新,促进战略技术产业的发展并达成几何级数的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探索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结构模式,通过文献复习、现场调查和专家研讨,就国内外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结构模式。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结构模式揭示了社会管理与服务和民生发展两大要素通过影响人群的生存状态、危险行为和预防措施等因素而影响着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的水平和态势。社会管理与服务不仅是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公众的进行管理,还需要社会公众自治管理和服务,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格局。民生发展涉及到公民的就业、收入、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生活和安全等方面。而良好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和发展民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保障。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结构模型揭示了社会管理与服务和民生发展影响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治,而良好的社会管理、服务和发展民生是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多重问题的困扰,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循环经济"犹如露出水面的荷花,开始在一些区域崭露头角,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难点在县域。如何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业态创新,发现并激活县域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新机制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县域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在于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构建县域现代产业经济体系。影响县域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技术、人才和文化以及实现三者耦合共生、协同创新的社会网络。农业嘉年华是助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系统性试验,是聚合县域技术、人才和文化要素、创建县域创新社会网络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5.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于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性描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指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 文章就“什么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根本原因和内涵的理解,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是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重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在现有技术组装和技术创新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文章还提出了用以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需求不断实现,以及与自然环境不断协调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了不断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之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它是人类对自身数千年发展历程深刻反思的必然结果。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可归结为如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第三,如何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介绍。一、环境问题的由来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与不安。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公害”的显现和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人类发展道路的讨论。把经济、社会与环境割裂开来,只顾谋求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性,带来的只能是他人的、全局的、后代的不经济性甚至灾难。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及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八十年代也逐步形成。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从环境中取得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资源,经过生产和消费,从而把废弃物与能量归还给环境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不恰当的干预,从而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与功能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面对已经出现而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当认识到人类历史不仅是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历史,同时也需要资源与环境的再生产。所谓环境再生产,是指人口与经济再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条件的再生产,也就是环境容量的再生产,它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其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中国,环境再生产的首要目的,应当是补偿生态环境容量的损失,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生态环境功能方面的环境容量,借此来满足已经出现的人口以及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要,满足经济再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再生产是全面并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简而言之,就是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即它包含了发展与可持续性两个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在于产值、利润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化,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发展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发展又会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力为基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已经被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接受。巴西会议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在此之后的1994年,我国政府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程》,从那时起,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成为指导中国现在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国策。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球变化问题一起被列为当代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规范人的行为,即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社会手段、文化手段等的综合运用,去规范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个人行为,使人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最终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同和把握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研究与实践中内容最为丰富、关系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与资源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每一部门,最终依赖于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1.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问题国内外许多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已开始研究和关注如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部门,最终取决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自觉行动。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关键,一是要建立起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并且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标体系;二是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三是重构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四是在现有技术组装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且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从而促进和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联合国《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在国家一级、国际组织与非政府在国际一级,应探讨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以便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间上(或时期内)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速度;三是综合衡量可持续发展整体的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它可以使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优先顺序,同时给决策者一个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工具。完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机制和决策制度。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综合考虑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个方面的利益与协调发展问题。避免急功近利、以地方和部门利益为主导,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出台。重构中观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建立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当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特别需要处理好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关系,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实现降低能耗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摒弃高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对环境影响和破坏作用大的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重组,结合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和换代,加强环保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体系的研究,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技术系统的必然要求。如无氟家电生产技术的出现、环保型汽车的大量使用,已经充分显示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每一位公民也应当树立和培养起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和社会习惯,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破坏。2.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对于可持续发展实践来说,根本任务就是要建立起生态上合理,经济和社会上可行的经营运行机制。它起码有四个方面的任务:其一,确定和提出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特定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自然基础;其二,将上述社会需求与自然基础相耦合,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以及保障这三大目标实现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其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具体说来,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其四,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综合决策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适宜的政策与制度,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动力、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体制、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等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协调问题。据此,提出一个用以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是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在对东西部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系统辩识基础上,指出目前该系统的主要特征是由低开放度和强外动力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演化所决定,论述了增强开放度,有效利用势差以及建立自组织机制是实现对口邦扶系统向着耗散结构演化的必由之路,并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多学科理论方法,对黄河口特殊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主要问题、约束条件、互动关系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协调和兼顾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目标需求,提出了基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河口综合治理方向、总体布局与治理目标和措施,为河口地区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功能日益成为科技社会功能的核心,从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视角来看,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作用;对经济系统要素及其结构的优化作用;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协同作用.解决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实现农业经济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组织: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虽然许多单位已开始创建学习型组织,但是并未能正确理解它的历史必然性。作者认为。学习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既有内部动因,又有外部动因。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可持续发展的获得要求对传统的发展现及其形成下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纲领、社会目标、经济制度、生产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内容进行较彻底的变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践中,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想充分发挥出其本身的重大作用,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其中的公平与效率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概念分为不同层次,网络在社会中的发展与功能也由此逐层延伸,拓展,因此也相应经历几个阶段,首先从技术层次看,网络是技术革的产物,网络技术及网络设备是网络存在的物质基础,网络技术的诞生为人类社会实现了一次物质,能量,信息的新的转换,其次从经济层次看,网络经济的生产力基础是知识生产,网络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方式,再 次从社会层次看,在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的高度发展之下,网络社会的确立是必然趋势,网络社会将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因地理环境相殊、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及区域政策的差异形成了沪苏浙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这种迥异的模式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及创新模式一体化进程中,既具互补性,相辅相成,又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大虹桥工程大大加速了三省市经济与创新要素的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跨区域协同,构建一体化的共同市场与创新环境,最终必将大大推进沪苏浙区域一体化创新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SPURS疫情尽管得到了有效遏制或控制,但对这一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历史过程进行反思,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分析和说明抗击SPURS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管理、心理、伦理和法律等要素构成的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只有通过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形成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最终战胜和消灭SPURS这一疫魔,则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和演化的复杂性与可持续性。社会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为:具有非线性层级结构、具有适应性演化机制和表现出共同进化过程。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则主要表现为自稳定性、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等特征。社会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维持自己的整体有序结构;能够根据规则调整系统的内部结构,甚至改变规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而使系统突现出新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一种适应性的有序演化过程。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为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7.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与日趋匮乏,所引起的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及CO2的大量排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安全构成威胁;以氢的制备、利用为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课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能源及CO2减排压力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8.
遵循生态规律,从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上对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进行要本性变革,促进人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发展中面临的不容回避的重大挑战.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协调统一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大系统相互关系的最佳途径,它对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章就“什么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讨论,通过对可持发展产生的背景、根本原因和内涵的理解,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是要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重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在现有技术组装和技术创新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章还提出了用以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具有同质结构的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则为异质共同体,是一个包含了众多成员要素子系统的主体系统,与此相适应也就有了多种类型的职业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由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和受众等利益相关者构成,而且各构成要素在角色上有时会出现复合与转换情况,表现出异质性、层级性、秩序性、利益主体多元性、紧密性、整体性、流动性等结构特性.同时,工程活动共同体有自己的维系机制,即需要与利益的满足、共同体内外的认同,以及体现为合目的的普遍主义、合规律的建构主义、讲时效的协同主义、有条件的特殊主义、要权威的整体主叉、重实用的唯美主义、依循互利互惠的利己利他主义、追求最大化社会实现的功利主义、有风险的博弈主义等工程活动中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