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有"公民是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定位。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文章依据合格公民的目标定位规定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平台建设等角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冯雪敏 《科技信息》2012,(34):389-389
自1790年美国开设“公民科”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公民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一国公民是否具有合格的公民意识是衡量该国是否真正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因此公民教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臣民教育使我国公民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已引起全国民众的普遍关注。我们需要提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培养出具有公民意识的合格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4.
公民精神是指公民具备良好的公民常识,且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能力表现,主要包括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严格遵守规则意识、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四大方面。培育中国公民精神,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如理性选择制度的"行动者与制度互动"的思想。一方面,公民要养成自主批判和积极行动的公民精神,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另一方面,国家要改革完善宪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公民精神提供健康的成长土壤。  相似文献   

5.
付丽梅  何毓敏 《科技信息》2008,(34):229-229
从政治学的意义上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即“社会人”、“政治人”;从法学的意义上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意识、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呼唤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主体的尊严价值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的理性认知和认同,其核心思维方式是法律思维。法律思维为公民意识的塑造提供更自觉、更恒久、更稳固的内在支撑,并使公民意识的价值观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只有发挥以法律思维塑造的公民意识的功能,才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当前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手段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高职院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采取人性化、多样性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陈虹 《科技信息》2010,(31):287-287,302
职校生的公民素养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许多职高生的现状让人困惑,如何教育他们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内化为公民道德,成为合格乃至优秀公民,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那么,究竟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行为要求呢?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行为要求主要包括热爱祖国、遵守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年初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明显暴露了我们公民精神的缺失。公民精神内含着公共利益意识、权责意识、互信意识和宽容意识,这些意识的彰显对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不可或缺。公民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发挥公职人员的模范作用,而且要扩展公共生活空间,让公民在实践中知晓和培育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创建和谐校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促进人的和谐是核心,并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公民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心理基础。在当代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对公民人格的培育有巨大促进作用。它依靠巨量的政治信息资源和独特的政治交往方式对政治环境和政治行为产生影响,使得公众的政治参与更加广泛,政治素质普遍提高,政治生活日益世俗化、祛魅化,极大的促成了公众包容意识和宽容精神、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独立主体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养成,从而促进了我国公众中公民人格的培育与形成。  相似文献   

13.
当新闻开始向公共新闻转型时,报纸副刊也开始努力关注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南方周末》的副刊以公共事件为主要内容,从公共角度去认识问题、阐发问题,并进而提升事件的公共意义,起到了塑造人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的公共意识;对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矛盾,化解冲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视野下的公民意识内涵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关注的热点。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发展公民教育的关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意识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只有立足于全球化的公共精神、树立全球意识、进行多元身份教育和共同伦理教育,才能够切实提高公民意识水平,促进公民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对市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指出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责,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树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长春市主要街道、广场公园中草坪的实地调研,指出草坪现状,分析城市草坪生长不良、质量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文中指出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上要注意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绿化工作者也应重视在建植前做好准备工作,为后期养护打好基础,建植过程应更加细致,要大力提倡科学建植方式,同时要加强养活管理,把好最后一关。同时,更需要人们加强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保护草坪,营造绿色家园的行动中来。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之外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顾成敏 《开封大学学报》2010,24(1):39-41,47
古希腊罗马的公民身份的本质在于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责任与义务,近代公民身份则以个人权利为基础,近代以前公民身份的享有是不完全尤其是不平等的。现代公民身份追求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和普遍平等性。两千多年来,尤其是数百年来,公民追求平等公民身份的斗争和实践推动了人类自身的解放和社会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9.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相应的民意基础,但调查发现一些城市公民民主意识的现状不令人乐观:他们对地方国家机关的具体职能了解甚少,误解甚多;对基本民主权利的行使不太热衷,政治效能感较低;政治参与的利己性过强。为此,应改进现有的政治宣传,提升政府回应民意的效度,恰当引导公民的参政动机,还需谨慎选择城市民主改革的推进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