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现代物流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物流热”潮继房地产热、知识经济热、网络热、西部开发热之后 ,“物流热”显然又已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我国的沿海各大中城市纷纷厉兵秣马 ,向现代物流进军 ,欲夺物流之天下。上海提出着重发展3类物流和5个物流园区 ,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中心的枢纽之一 ;香港提出建成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 ;天津提出建设中国及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及信息枢纽和中国重要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城市 ;青岛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切入点 ,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网络 ;广东省已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 ,深圳市…  相似文献   

2.
重庆.中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重庆.美国财富论坛评为的中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在这两江环抱、山高水深的热土上.凸现了一个问鼎西部.展示都市风貌的高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高新区作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一手抓自然与人环境的建设,一手做好科技企业的孵化工作.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编按]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重庆应该根据自己的市情,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视野,突出“以人为本”这一主线,着力打好直辖市的“七张牌”,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使重庆成为拉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型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4.
惠普公司(HP)全球软件服务中心(中国)近期正式迁入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成为入驻这个园区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两年前,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家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的微电子产业园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成立,成为重庆“十一五”期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大国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产业支撑与保障。在世界和我国环保产业及市场发展趋势、重庆环保产业发展有利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知识型环保科技产业为先导、系统工程成套装备制造业为主体、大型科工贸综合环保企业集团为“龙头”、高技术优化集成为关键、创造名牌拳头产品为核心、重大环保工程示范建设为突破口、建设环保综合交易市场为纽带,将环保产业发展成为重庆市重要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56%,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城市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以重庆、成都等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其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其竞争力变动的内在因素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结构布局的又一战略性调整。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必须抢占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制高点。通过与西部10省区的比较分析,重庆在区位因素、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容量、科教资源、城市功能和交通条件等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由此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将发挥其战略支撑、对外窗口、辐射带动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8.
河谷型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地形限制,河谷型城市需要跳跃式空间扩张.河谷型城市空间跳跃,从时机上一般可分为超前跨越、适时跨越、滞后跨越;从跨越方式上可分为集中式跨越、分散式跨越;从扩散机制上可分为主动式、被动式、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河谷型城市在何时、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和机制实现空间跨越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城市持续发展.本文以兰州、贵阳、重庆等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为例,研究该类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初步总结了等级住居对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住居的作用方式;初步分析了作为等级居住进一步发展的宗法礼制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宗法礼制与建筑的通用性之间的关联性,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建筑的某些基本特征,有利于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及其评估--以山城重庆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如何准确计量其污染而引起的经济损失是学术界一直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较全面地进行了城市环境污染所引致经济损失的类别与途径分析,并运用市场价值法、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计算了山城重庆2002年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约为89.95亿元,占当年该市GDP的4.57%,财政收入的37.54%,证实了中国西部部分城市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较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 ,特别是西南、西北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西部资源型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剖析了目前西部地区发展所依赖的条件和发展面临的环境 ,认为目前西部地区的发展从国内、国际环境看 ,已经无法遵循以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方针 ,必须以新的思维面对新的环境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选择能够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相吻合的产业发展方向 ,推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为推动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研究的创新化和国际化,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合作设立了"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奖学金"。该奖学金由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金,设立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指定用于资助华语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学者,进行与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相关的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土木工程技术、城市攻防体系等,鼓励开展中外军事工程技术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古代城市街道绿化和城市风景点的发展作了概括的阐述与考证。我国南北朝和唐宋都城的街道曾有完善的绿化设施;我国古代城市风景点的起源也很早,唐长安城的曲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其他如苏州虎丘、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都是古代著名的城市风景游览区。本文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4.
“点轴开发理论”是指导区域开发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根据我国当前资源分布的特点,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有效选择形式应当是“点”、“线”结合,在成都、重庆、西安等“点”为增长极,通过沿流域开发与沿交通线开发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意产业是现代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一个标志性产业,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在市场和政府双重作用下,得到了飞速发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先进城市,应当在有效借鉴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的同时,着力推进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其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左右成长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十二五时期重庆将逐渐在形成国家级的交通枢纽、城乡统筹、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区域经济合作、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取得战略突破。为此,在发挥现有优势的同时,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西方城市设计的概念入手,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系统地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艰难历程,展望了城市设计这门新学科在我国发展的远大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甘肃科技纵横》2002,31(4):37-38
从我国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看,西部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和矿产原材料资源的接替地.这不仅是因为西部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找矿潜力巨大;而且是由于曾支撑我国工业发展半个世纪的东部大部分矿山面临转产关闭、矿业城市亟待转型的局面所决定的.但是在制定西部大开发宏伟计划时,我们不能不冷静回顾和面对新中国走过的51年和世界100余年的矿业发展历史,反省工业文明与环境、生态失衡的经验与教训.西部矿业开发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立足于两个基本点:第一,从全局出发,西部矿产资源必须开发,这是国情;第二,西部生态脆弱必须保护,这是国策.  相似文献   

19.
浅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比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古代服饰中存在的“比德”现象和服饰“比德”的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分析古代服饰的“比德观”,以期为理解中国古代服饰所凝聚着的深层理性意蕴找寻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聚焦西部     
墨轩 《科技智囊》2000,(1):8-17
人类始终都在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西部大开发,正是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在世纪之交,为改善中华民族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一项伟大的、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综合性社会工程,西部大开发旨在使我国西部地区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山河秀美的区域;并延引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资源优势与改革经验以全面解决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从长远的、平衡推进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角度看,西部大开发不仅是战略本身的构成部分,更是跨世纪的中国经济整体素质提升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