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文本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女性成长教育小说批评的视角对戴·赫·劳伦斯的代表作《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虹》对其女主人公厄休拉·布朗温成长过程的描述中含有多种女性成长教育小说所具有的要素,如:社会与家庭成长背景、引路人、恋爱经历、顿悟,得出《虹》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教育小说的结论。另对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分析,因分析其成长经历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人物,且其成长经历对当时以及后来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二者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共存的。本文通过对两部著名成长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分析,讨论两位青少年主人公成长中的认知发展过程。这两部无论从创作年代、背景还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小说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家庭责任与宗教信仰的严重缺失,成为妨碍两个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束缚。而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这些束缚,从而实现了从社会认知到自我认知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一位女士的画像》作为一部美国成长小说,通过主人公伊莎贝尔从天真、受骗到觉醒、成熟的几个成长过程,展现了欧美大陆文化的博弈以及生活在欧洲的美国人的众生相。文章试图从伊莎贝尔的成长历程和文化冲突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4.
《一位女士的画像》作为一部美国成长小说,通过主人公伊莎贝尔从天真、受骗到觉醒、成熟的几个成长过程,展现了欧美大陆文化的博弈以及生活在欧洲的美国人的众生相.文章试图从伊莎贝尔的成长历程和文化冲突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颇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紫颜色》叙述了主人公西丽从顺从走向反抗的黑人女性的故事。小说中,作家爱丽丝·沃克成功地运用了书信体格式,将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身份和话语权诉求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对成长小说经典文学范式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歌》是当代美国著名畅销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作品。它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了少女罗妮在18岁的夏天在父亲的家乡的各种经历,反映出她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路径通常是他们经历成长的困惑,遭遇考验,陷入困境,然后顿悟获得认知。这种结构模式极大程度地展现出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最后的歌》对罗妮的成长叙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考验到顿悟,在经历考验时,她遇到诱惑,感受了迷惘,顿悟后失去天真并认识了人生和自我。  相似文献   

7.
王欢 《科技信息》2012,(26):201-201
在乔伊斯所有的作品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非常杰出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从一名牧师转变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家的故事。本文着重分析影响主人公斯蒂芬成长的因素,可以更好地研究他对于成长的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它以自传体方式描述了一位生长在美国的西语裔小女孩埃斯佩朗莎是如何成长为一位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女性的过程。书中多次以死亡为话题展开讨论,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全文。本文运用解构理论消解了本文中死亡与成长的对立关系,小说作者也正是通过女孩埃斯佩朗莎对几次死亡话题的思考,来记录其成长为独立女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它并非简单的冒险故事,而是聚焦主人公寻找自我,完成心理和精神的蜕变,最终变得成熟这一历程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无疑是一部难得的成长小说佳作。主人公哈利在对于信仰的认识不断改变直至最终坚定信仰的过程中一路成长,不仅收获了友谊、家庭、爱所带来的感动,还有更深层的蜕变和成长。  相似文献   

10.
廖欢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8):65-66,72
《纯真年代》和《华盛顿广场》分别是美国知名作家伊迪丝.华顿和亨利.詹姆斯的经典作品之一。虽出自不同的作家之手,但是两部作品在主题意义和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还是有些趋同之处的。本论文从两个理论中的某些要点解读此两部作品,一是借助互文性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来解读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性;二是借助美国成长小说分析两部作品中各自主人公面对爱情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1.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它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和冒险故事,更着重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过程。其内容往往涉及到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顿悟、成长的仪式等方面。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作品成长的特色。本篇论文试图探讨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所运用的成长主题的理论策略,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孙树苹 《科技信息》2009,(26):I0344-I0345
托尼·莫里森IQ前发表的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几个主人物的成长过程,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生存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异质文化中黑人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文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各个时期都产生出大量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名家和名作,由此形成了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模式——成长小说。《数星星》是众多的成长小说中的一篇,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在恐怖的战争环境中走向成熟。安玛丽本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战争让她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姑娘,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青少年成长小说这一特殊体裁来研究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利的《绿山墙的安妮》,揭示出该作品在内容和结构上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和发展,并分析主人公成长的阶段和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5.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创作的第一部现代主义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在文学类型上属于成长小说,全书的高潮充分展现在主人公斯蒂芬突破自我的"精神顿悟"之中。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文学伦理学理论,透过主人公的成长困境及伦理选择,重新解读其艰难成长过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该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田浩 《世界博览》2014,(23):74-77
《移动迷宫》是继《饥饿游戏》、《分歧者》系列后又一部改编自青少年小说的电影,50名男孩和1名女孩被困于一块林间空地,只有想办法穿过包围他们的移动迷宫,才有可能逃出去。除了青少年小说改编电影所共有的青少年对抗成人世界、在困境中的合作与冲突、青少年的成长等主题外,《移动迷宫》还有着较为出色的悬念设置和视觉效果,尤其是片中的巨型移动迷宫更是设计巧妙、细节丰富、令人眼前一亮,这要归功于出色的幕后团队和导演韦斯·波尔的丰富视效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钟形罩》是普拉斯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女大学生埃斯特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她甚至一度精神失常并尝试自杀.本文透过埃斯特这一个体,尝试分析在50年代的美国,女性成长普遍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埃斯特成长中的困境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的:社会期望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对立;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榜样缺失;以及埃斯特完美主义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9.
成长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一代一代文学家热衷于成长主题,相关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该文通过研究美国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探究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同时兼顾文学研究的社会主旨——关注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简·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之一,《爱玛》描写了女主人公爱玛如何走出一个个错误而步入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从成长小说定义、特征的角度可以力证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在小说中,爱玛的成长是主线,和另两位同龄少女哈丽埃特、简的成长一起构成了十八世纪不同女性角色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