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丽颖 《科技资讯》2010,(36):119-119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第一要素。人本管理过程中,人的性格优化既贯穿于全程,又体现于最终的管理效果。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人的性格优化及至最终实现人的性格优化,表现在管理思想上、管理方法上和对管理效果的评估上。  相似文献   

2.
民法法源中的非制定法法源是指虽未经国家有关机关制定,但经国家认可和保障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如习惯、判例、学说等。对民法的形式渊源中的几类非制定法法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结合司法实践论证其法源性地位,旨在促进我国民法法源的开放化、多元化,为司法审判提供更充分的依据,最终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我国即将制订的民法典之中。人格权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民法典中体现人格权的重要性是当前民法界的热点问题。通过探究《论语》一书,会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孔子的"人文精神"在《论语》中得到彰显。民法中的人格理论通过"仁"得以表现,而孔子的"仁"又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中庸之道"得到实践。  相似文献   

4.
周兰 《科技信息》2006,1(12):193-194
二战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其民商法观、民事立法模式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民法观延续了从德国开端的财产法民法观的转向,使从罗马法以来一直奉行的市民社会民商法观的链条至此断开.此外,苏联的商品经济民法观也是一股暗涌,这依次产生的两种民法观引起了中国50年代-80年代的2次大讨论--通过调整对象理论体现出来;同时,一国民法观与其民事立法模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的财产法民法观、商品经济民法观在立法模式上相应体现为对潘德克吞体系的移植,这些都对中国历次的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新民法典的制定前夜,它的民法观、立法理念仍如幽灵一般在其上空盘旋.本文从民商法观、民事立法模式、当前我国民商法典的制订来谈谈苏联民商法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法的价值是指法律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的基本性能。即法律对人的有用性。法的基本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不同的部门法因为调整范围和调整方式的不同,它们的价值也有所差异。民法和经济法在调整对象、法的渊源和作用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因此,民法和经济法在具体体现法的价值时.各有不同的侧重.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取向。经济法和民法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区分两者之间价值取向的差异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诉讼时效制度历来是民法理论研究中的重点,而其中的诉讼时效概念的界定更是其中具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提出我国民法中诉讼时效概念的争论与困境问题的基础上,对"诉讼时效"是否是"消灭时效"这个争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进而阐述了笔者对"诉讼时效"概念的认定和探析,最终得出了对"诉讼时效"的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是最终目的。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网上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网上评教体系、反馈机制进行了探讨与改进。并加以应用在周口师范学院学生评教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对当代南非著名作家库切在1999年发表的并同时获得布克奖的小说《耻》和2005年才出版的并在当年就获得布克奖提名的小说《慢人》进行研究,指出在《耻》中体现了作者对于在后殖民国家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初步理想,而在《慢人》中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在后殖民国家中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理想的最终实现。因而从《耻》到《慢人》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在自我心灵上的一次和谐之旅。  相似文献   

9.
民法的归责原则,是构建整个民法内容和民事责任制度的关键,合理的归责原则体系一方面应充分体现民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应体现民事责任制度的制裁、预防、补偿、保护权利等价值功能。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界定了几种最基本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论述了其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体系,在理论上对其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来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的实质性嬗变过程。随着世界观转变的最终完成,马克思找到了文化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真实根源——实践,并最终将"人的文化"的系统研究融贯和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中,从而使"自然—人—社会"构成了完整的统一性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使其在基本理论的层面上得到重释和澄明,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范围内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建设社会主义共产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无产阶级取得独立以及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意义。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具体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秉持的人文关怀是民法的最高价值理念。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使民法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文精神对民法发展的阶段性影响,有利于深入把握民法的时代特征,从而使人在价值和制度层面上不断被考虑和关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军事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以及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体现"人"在军事体育教育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付培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7):118-119
在宽衣博带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女性的"三寸金莲"是极具特色而又与众不同的一笔。从起源说起,追述了其产生的种种学说观点,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服饰特点,并从社会学、生理学以及心理学三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剖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和根源。最终论证了从"三寸金莲"中看到的中国古人在服饰上体现的性展示和性吸引。  相似文献   

16.
诚实信用原则一直为大陆法系民法的重要原则。在我国,不少学者将其谓之"帝王条款",奉为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文章诚信原则外延的界定和内涵的完整理解,以及其在民法体系中定位均提出质疑,并对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16日,日本最高法院大法庭就塚本协子等五名日本女性以民法所规定的"夫妻同姓制度"有违宪法精神为由提起的诉讼,做出了终审判决。审判长寺田逸郎宣布:"夫妻同姓是自明治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家庭和夫妻关系模式,没有违反宪法","民法规定妻子是否跟随丈夫姓氏由双方协商决定,规定本身并不存在将男女不平等对待的情况"。在这次审判中,最高法院有15名法官参与了此案的审理,其中有十人认为  相似文献   

18.
由于国家性质的不同,案例教学在不同国家的实际应用有着差异。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演讲式,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其教学效果。本论述从民法案例选择、法律思维以及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讨论民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胎儿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对胎儿是否是"人"的认定,以及如果胎儿不被认定为人,那么该如何保护胎儿权益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广大民法学者的难题。近年,由于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损害孕妇以及胎儿人身健康的案例层出不穷;加上医学的进步,可以非常科学的查出新生儿身体异常与在母腹中遭受侵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切使我们认识到:胎儿地位问题已经成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立法的不足出发,借鉴外国立法例,最终得出应该赋予胎儿权利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法是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和制度的总称,其价值应体现现代民法精神,以指导我国民事立法(中国民法典编纂)、民事司法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全过程。该文分析论证中国民法的秩序-安全、平等-公平、自由-效益基本价值,旨在对中国民法基本价值进行科学求证,以期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事法治实践提供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