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心理,准确把握其中的文化心理是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其中《阿宝》篇的故事情节建构进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可知:孙子楚"切指"反映的是从众与取悦的心理追求;"离魂"是痴情与幻化的心理升华;"附魂"是定情与示爱的心理延伸;"还魂得功名"是名士与团圆的心理泛滥。  相似文献   

2.
离魂者,实为一母题也。其形成于六朝,经唐宋传奇渐入熟境,历元明戏曲以符合社会,其表现内容、蕴含思想、文学表现、艺术方式等,由简单至复杂,由浅显到深刻,得以形成离魂文学模式。至《聊斋志异》,诸离魂作品中以《阿宝》为代表,于情节结构、离魂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得获颠覆发展,而致离魂文学于巅峰时期。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的"离魂"叙事是整个"离魂"互文网链的意义焦点。它与前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离魂模式的似是而非,为"至情"主旨服务的离魂模式,离魂模式的互文姿态,作为互文本的"牡丹亭离魂"。  相似文献   

4.
《大业拾遗记》与《隋炀三记》(《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是晚唐时出现的四篇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这几篇小说以隋炀帝事迹为叙述重点,意在探寻隋朝灭亡的根源。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合之处,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四篇传奇小说以其在艺术上的别有特色和成就,在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6.
奸情小说是指那些以描写男女主人公通过奸计等手段,勾引女性,以达到与之淫乱、成就奸情之目的为主要情节的小说。中国古代奸情小说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因素对它产生过影响和作用,其中《水浒传》有关奸情情节的描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该书对中国古代奸情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奸情构成过程中担当“拉皮条”的第三者出现;二是奸情情节描写的三阶段结构布局;三是奸情描写中关于“捱光”的说教内容。《水浒传》正是从上述三方面为中国古代奸情小说奠定了最基本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三年,赵树理发表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两篇著名小说。这两篇小说的问世是解放区文学创作走向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的丰硕成果。彭德怀同志看了《小二黑结婚》后为之题词:“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郭沫若在评论《李有才板话》时说:“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周扬在《论赵树理  相似文献   

8.
《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小说,本文从“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形象,“油滑”式的人物和结尾反讽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对《非攻》进行深入地剖析,以期将《非攻》这篇小说的境界更全面的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小说《伤逝》不是鲁迅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却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而中外研究鲁迅者对这篇作品的解读有着明显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观点对立。夏志清(美国)、竹内好(日本)、李长之(中国)三人对《伤逝》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背后有其所代表的文化语境和立场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源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种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当今,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必须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同时,基于传统和现实,中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奉行中华文化为主体并尊重多样文化的政策,而不是实行多元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国的语文,天性就有着文化的使命,有着文化的灵魂.诞生于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它特别强调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在工具层面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的创新,都应该在批判继承本民族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中华民族亦不例外。本文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理论创新精神,否定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受思维方式限制,缺乏理论创新精神”的论调。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幽默在林语堂研究领域里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有认同中式幽默者,褒其"近情",有认同西式幽默者,扬其"谐趣"。其实,在林氏幽默里,中式和西式既非对立,亦非平行关系。"近情"的传统承载,是林语堂幽默形之于内的灵魂;"谐趣"是形之于外的体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关系。文章据此立论,提出"独抒性灵"、"我佛慈悲"、"内庄外谐"为林语堂幽默的文化构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写人学”这一命名最能显示该学科的本土文化身份。具体说来,与“画”融通之“写”是最重要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一,而“人”又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中国“写人论”的核心和气脉是由绘画理论演化而来的“以形传神”,因此,中国“写人”之“学”的理想构架应当是由“写形”、“传神”以及“设色”、“写心”等传统话语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陈柱(柱尊,1889-1944)是民国享誉一时的广西籍国学大家,他一生共有十个子女,均在各自领域里卓尔不群。原因有诸多方面,根因在"萝村陈"的家族文化精神铸造了陈柱一门的辉煌。诗礼传家,书画兼资,孝慈齐家,学以致用,既是"萝村陈"家族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陈柱及子女立足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本质上说,这些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义,对今天建设文化新广西仍有借镜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翻译文化学派的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和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为框架,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逆差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文化输出的三大制约因素,并对如何平衡中西文化交流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师培的国粹研究服务于反帝救亡、反清共和的革命大业.西学,特别是近代西方的进化论,是其研究活动的灵魂.他通过对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伦理学、地理学的研究,多侧面地阐明社会进化论原理,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国粹研究虽然存在着贬低西学、美化传统文化的效应,但总的说来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