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幼文在选录前贤的研究成果上附着己意,按时间顺序校注了曹植全集。他在黄节《曹子建诗注》注诗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完善了曹植诗歌的注本,校勘精细,考证详实,使《曹植集校注》笺注特色分明,成为目前研究曹植作品颇为全面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2.
黄节先生曾致力于汉魏六朝诗注,成就斐然。《谢康乐诗注》便是其中的经典注释之一种。黄节先生之所以以诗为业,写诗注诗,一是为教化人心、匡正世风;二为保存国粹、复兴古学,重振"国家特别之精神";三是心系康乐诗散亡、不易为人理解之忧而纠谬释误;四是与谢灵运精神相通、情感契合所致。《谢康乐诗注》继承李善《文选》注的传统,扬长避短;以史论诗、以诗注诗;案语严谨折衷、集众家所长。对于地名和声韵的注释,也颇具特点。以上笺注特色均为今人读解谢诗带来了很大帮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前后北京大学国文系中,黄节以诗学闻名。1918—1935年北京大学国文系课程设置,在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史、选修课与必修课、“五四”新文学与旧文学之间形成合理的张力,黄节的诗歌教学在这些课程设置的张力中从探索到成熟和逐渐完善。黄节诗歌教学的起点是“辞”,即从笺注入手探明诗心;落点是“义”,寓教于诗,旨在济世救国。从1918年讲授《诗学》到1934年秋讲授顾亭林诗,黄节诗歌教学的路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阮籍诗歌的笺注,自晋宋之交的颜延之注以来,一直受到诗论家、学者的重视,在诗歌注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梳理,阮诗笺注脉络如下:最早的阮诗笺注是颜注和沈注。自唐李善注和五臣注,阮诗笺注以《文选》所录17首《咏怀》为主体。至清朝,阮诗笺注突破17首格局,阮诗笺注深入化。进入近代,阮诗笺注综合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论《诗》完全打破了由《序》、《传》所开创的传统研究模式,以《诗经》为起点论及汉魏六朝及唐宋的诗歌,从个人的哲学、文学的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加以引中发挥,论述内容由诗歌拓展到文学、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诗情”进行了详尽独到的诠释,使得人们对《诗》中作品的价值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中古诗歌部分(即两汉乐府民歌及汉魏六朝诗)的注释进行重新考证,归纳出注释中有“解释有误”、“解释欠深入”、“对特色词未予解释”等三方面的缺憾。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深对中古汉语语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选诗之难,李东阳《麓堂诗话》已言之:“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注诗之难,历代注家于可注书之例言中更是深致感慨,不待赘举。然而今人却似极视选诗注诗为易事,评选笺注之本纷纷俱出。信手翻览贤,每有竽滥之甚者,疏误不胜指摘。近阅陕西人民出版社《大历十才子诗选》,堪当其中翘楚。  相似文献   

8.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评价南朝诗人江淹"诗骚之意居多"壮盛于齐"。"诗骚之意居多"是因为其诗歌常常抒发悲郁侘傺之情,"壮盛于齐"乃指其卓出群伦的壮健诗风。关于江淹如何营造壮健的诗风,笔者总结了五点规律。  相似文献   

9.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选本批评的意义上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之编选,与他在《凡例》中宣称的"以言情为本"的选诗标准并不完全符合。在此之外,还存在着与此相矛盾的隐形标准,实际上该选本并不仅仅以指导后学为目的,也不纯粹以体现选者的兴趣、识力为目的,而是以呈现汉魏六朝诗歌的总体风貌为宗旨,这体现了编选者宏大的诗史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