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夫妮·杜穆里埃是英国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她通过在作品中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立和反抗意识的新女性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对新女性的赞扬。本文从杜穆里埃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及其个性特质入手,指出其童年的生活体验,少女时代的幻想与尝试,社会环境、文化生活的熏陶,以及写作生涯中对女性写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其女权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从小说的情节、对话和角色形象中,可以发现女主人公简爱对于男权统治和父权社会的默许。我们不仅应该揭示这部小说的女权主义意蕴,而且应该将其放入本文所揭示的种种矛盾和悖论之中进行省思:它依然接受了维多利亚价值观对女性的定义,即女性存在的意义依靠其丈夫而得以体现,女性生命的意义在于其对家庭事务的投入和对其丈夫的利益的关注。对《简·爱》中女权主义的局限性进行省思,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英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想,而且对我们观照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历史流变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出发解读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紧身甲》。指出这种叙述中内在的性别歧视。分析了当时美国的父权社会、彼得以及作者本人对彼得的妻子艾玛的不公正,指出了艾玛才是真正的受压抑者。  相似文献   

4.
激进派女权主义思想在西方的女权运动过程中曾经颇有影响力,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尔也深受其影响,她的代表作《上等女性》就从多个角度体现了这种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邱吉尔是如何将激进派女权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5.
康拉德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他曾一度被认为歧视女性,有“厌女症”,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也由此成为性政治批评文本。文章试图打破男性作家的创作与女权主义解读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作者生平和《黑暗的心》中几位重要女性形象的分析,旨在说明康拉德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对禁锢女性思想意识形态的父权帝制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凡现双  张巧毅 《科技信息》2011,(24):I0021-I0021,I0023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文坛上的一块黑宝石,《宠儿》是其代表作。在《宠儿》中,莫里森从种族苦难、爱、历史等多重角度深刻揭示了美国主流文化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对美国黑人女性心灵的扭曲及压迫,并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己的身份,指出了争取自我解放的正确道路即让整个黑人民族团结起来,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去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和美好的未来。一直以来,《宠儿》的研究者大多数是从非洲文化、创作主题、语言、人物形象、叙事话语、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等视角来解读这部经典之作。但是,很少有学者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和关注。因此,本文试着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对它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由于长期受到父权主义的"菲勒斯中心"的压制,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多丽丝.莱辛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从叙述方式、结构布局以及女性本真体验方面揭示了父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奴役,让女性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得女性回归到了言说主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权主义作家.她的作品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开创了现代英国小说心理分析描写女性形象的先河,对后来的英国文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在其代表作《马德尔米契》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孙素莲 《科技信息》2011,(18):171-171,173
英国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之作《简·爱》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女性和人的命运,勘称一部女权主义宣言,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创作实践对艺术创作中女性内心世界进行揭示和对后现代文论发展进行预设。此篇文章试从《简·爱》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自身经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及追求平等的爱情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男性审美价值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体系中,现实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都表现为男性向往的产物——内向、无私、温顺。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向传统的父权社会挑战,以女性话语为中心,展示了一个相貌平常但个性独立的女权主义的典型。女权主义意识渗透到作者及女主角简·爱的方方面面,本文从生活、爱情和经济的角度来探讨作者的经历对简·爱形象的塑造的必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从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蝴蝶梦》中“我”的成长历程即“我”和迈克西姆的恋爱过程。并从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他们之间爱情发展的特点,从而找出迈克西姆和门不当户不对的"我"相爱却不爱门当户对的吕蓓卡的原团。  相似文献   

13.
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玛利亚·埃奇沃思一直被遗忘在父权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她的作品在国内至今几乎无人论及。《贝琳达》是埃奇沃思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贝琳达·泊特曼在英国伦敦社交界寻找幸福婚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建构自己理想的性别形象的故事。小说展示并审视了父权文化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建构:"悍妇"、"激进女权主义者"、"家庭天使"以及"玩偶"。而通过对这四种女性形象建构的审视总结,埃奇沃思为贝琳达建构了不同的具有独立和理性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自己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是一部早期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作品。吉尔曼不是直接描写当时女性生活的社会环境而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反映她们的处境。房子、卧室、房间里的窗户、墙纸、床都成了与社会环境联系紧密的意象,这些反映了当时妇女受父权社会压抑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5.
韩照静 《科技信息》2009,(26):I0143-I0143
《占有》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及文学评论家A.S.拜厄特的代表作,伍尔夫是英国女权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本文从拜厄特对伍尔夫的女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旨在挖掘小说深刻的女性主义主题和其中所反映出的对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阿诺德·贝奈特的《五镇的安娜》在人物关系上互为主体,其小说人物"特尔赖特——安娜""安娜——迈诺斯/威利"之间突显出一种主体间性。"特尔赖特——安娜"的关系表明主体间性的失衡,"安娜——迈诺斯/威利"的关系代表了主体间性的延伸,而贯穿主体间性始终的则是以安娜父亲为代表的父权意志。《五镇的安娜》对父权话语的反抗和对女性自由问题的探求,其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女性个体的自由,实现主体间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 1882—1941)1929年在《自己的一间屋》里首次提出双性同体这一女权主义批评的重要概念,其强调对话、多元、异质,让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在同一平面上交流互动,从而改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点,对文艺批评思维与写作的启示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8.
江永聪 《科技信息》2011,(12):157-157
在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女权主义思想浓厚的女性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突出,男性形象甚至没有直接出场,没有直接说话,基本上整体消声,然而隐藏在这些男性形象背后所代表的却是旧男权主义为主导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父权社会,其影响深远,无处不在。本文以第一部分"无名女子"为例,分析旧男权主义思想如何在《女勇士》中被呈现,并从现实意义出发,警惕当今社会旧男权主义思想的重演和加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运用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对《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重新阅读 ,通过挖掘伯莎·梅森作为配角之外的隐喻功能 ,来论证该形象的塑造 ,是女性作家还女性一种历史真实的有益尝试。是对男权文化的一次解构  相似文献   

20.
朱丹 《科技信息》2009,(29):246-247
从女权主义的观点来看,伊芙琳和玛利亚的生活清楚的影射了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的父权主义制度。这两个来自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中的主人公似乎有着一脉相承的悲惨命运。从这两篇小说,我们还能看到爱尔兰妇女的地位和乔伊斯本人对于女权主义不甚明了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