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eAg及HBV-DNA之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eAg及HBV-DNA的关系.分析前S1抗原在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PCR法检测HBV-DNA.结果:400例HBV—DNA阳性的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率为86.0%,前S1抗原阳性率为75.5%.其中:前S1抗原阳性率在HbeAg阳性患者中为75.6%、在抗-HBe阳性患者中为75.0%.HBV-DNA阳性情况下,Hbe鲰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两组经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前S1抗原是诊断乙肝病毒复制的有价值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碗豆根尖为材料,测定了Na_2S_2O_5和1萘胺的诱变作用。结果表明,Na_2S_2O_5(0.2%)和1—萘胺(0.2%)有明显的诱变效果,说明Na_2S_2O_5和1—萘胺有使染色体发生畸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首次制备了S_2O_8~(2-)/ZrO_2固体超强酸,确证室温下它对正丁烷的反应活性比S_2O_4~(2-)/ZrO_2固体超强酸更强,对ZrO2有促进作用的非卤素阴离子中,S_2O_8~(2-)是最有效的.它的最佳焙烧温度是600℃,比S_2O_4~(2-)/ZrO_2体系低50℃,且于35℃时,正了烷在S_2O_8~(2-)/ZrO_2体系上反应20h的转化率为50.4%,而相同条件下的S_2O_4~(2-)/ZrO_2体系上仅为36.7%。由于S_2O_8~(2-)/ZrO_2(600℃)的△σS=o=52cm-1,S_2O_8~(2-)/ZrO_2固体超强酸对正丁烷的强活性是因为它有比S_2O_4~(2-)/ZrO_2固体起强酸更强的酸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住院患者HBV的感染率及预防乙肝引起的医院性感染,有必要探讨HBV在住院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对2009~2011年收治的2270名住院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 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血清标志物。住院患者HBV感染率62.47%,其中HBs Ag阳性率12.73%。正常对照组HBV、HBs Ag阳性率为50.10%、3.87%。对2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住院患者进行分型,e抗原阳性率35.99﹪,E抗原阴性率64.01﹪。正常对照组E抗原阳性率10.13﹪,e抗原阴性率89.87﹪。对各感染率进行标化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标化后住院患者HBs Ag感染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0倍(P0.01),e抗原阳性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5倍(P0.01),HBV为健康体检组的1.23倍。住院患者既是HBV高危易感人群又是乙肝传染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69例HbsAg阳性血清进行前S1抗原检测,并与相应的HBV血清标志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e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无显著差别(P>0.05),Hbs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也无显著差别(P>0.05).而HbeAg阳性组和HbsAg阳性组之间前S1抗原阳性率则存在显著差别(P<0.01),后者阳性率较高.结论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宜将两者结合起来检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Bcl-2家族蛋白和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34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探讨了Bcl-2家族中七种基因(包括促凋亡基因Bak、Bad、Bid、Bax和Bcl-xs及抑凋亡基因Bcl-2、Bcl-w)和乙肝病毒三种抗原(包括HBsAg、HBcAg和HBxAg)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显示:在肝癌组织中HBsAg、HBcAg和HBxA的阳性率分别为58.8%、26.5%和76.5%、Bcl-2七种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8.8%(Bak)、55.9%(Bad)、44.1%(Bid)、41.2%(Bax)、29.4%(Bcl-xs)、35.3%(Bcl-w)和41.2%(Bcl-2)。这七种Bcl-2蛋白的表达均位于肝癌细胞的胞浆,多呈弥漫性分布,少数阳性颗粒呈散在性分布,研究发现,Bcl-2家族中抑凋亡基因Bcl-w和Bcl-2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相似文献   

7.
目的:联合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血清前S1(PreS1)抗原和乙肝e抗原(HBeAg)两项指标,判断其与HBV-DNA定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两步法)检测PreS1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一步法)检测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335例慢性HBV携带者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42.7%,HBeAg阳性率为36.4%,HBV-DNA阳性率为53.4%.在179例HBV-DNA阳性患者中,HBeAg阳性109例(60.9%);156例HBV-DNA阴性患者中,HBeAg阴性143例(91.7%).在179例HBV-DNA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89例(49.7%);在156例HBV-DNA阴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阴性102例(65.4%).PreS1和HBeAg双阳性的感染者HBV-DNA阳性率为93.8%( 45/48);在PreS1和HBeAg双阴性的感染者中,HBV-DNA阳性率仅为22.0% (26/118).结论:HBeAg与HBV-DNA的相关性比PreS1抗原与HBV-DNA的相关性高.PreS1和HBeAg双阳性的感染者HBV的复制程度高,而双阴性的感染者复制程度较低.因此,PreS1抗原与HBeAg联合检测可用于预测HBV-DNA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HBV感染者的常见血清学组合的HBV DNA阳性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0份血清同时用荧光定量PCR与ELISA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评价。结果:40例HBsAg(+)/HBeAg(+)/抗-HBc(+)组血清HBV DNA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含量为10~(7.62±0.69)cps/mL;110例HBsAg(+)/抗-HBe(+)/抗-HBc(+)组血清58例阳性,阳性率为52.7%,含量为10~(4.64±1.31)cps/mL;35例HBsAg(+)/抗-HBe(-)/抗-HBc(+)组血清20例阳性,阳性率为57.1%,含量为10~(4.93±1.42)cps/mL;75例HBsAg(-)组血清中,5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6.7%,含量为10~(3.68±0.46)cps/mL。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BV荧光定量检测是病毒复制最直接可信的指标,动态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对动态监测乙型肝炎感染的病原学变化及判断有关药物抗-HBV复制是否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7,(8):1274-1279
采用Fe~(2+)/K_2S_2O_8氧化法预处理半合成抗生素废水,通过化学除磷试验,选取最佳除磷药剂并确定其最佳投加量;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Fe~(2+)/K_2S_2O_8氧化的最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除磷药剂为Ca O,当投加量为1800 mg/L时,出水TP10 mg/L,出水p H值11,利于后续实验.除磷后的废水再用Fe~(2+)/K_2S_2O_8体系氧化,当Fe SO_4和K_2S_2O_8投加量分别为1.3 mmol/L和0.7 mmol/L,反应时间为50 min,除磷后的废水初始p H值不调节时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能达到63.4%、62.5%,且B/C也从0.2升到0.5,使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分析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初步评价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以本校2009-2013级检验专业学生为检查的对象,对于被抽样检查的学生将其血清进行保存,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HBV感染指标,计算阳性率。2009-2013级检验专业学生HBs Ag阳性率在6.15%左右;抗-HBs的阳性率在19.40%;抗-HBc的阳性率14.17%。男生HBs Ag的阳性率高于女生(P0.05)。学生仍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对象,加强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援《武溪深行》是东汉初年一首重要的诗歌,历代诗歌选都有收录,但关于诗中地名"武溪"存在"武溪""五溪"两种说法。经考证认为用"五溪"更加符合文义,诗歌题目应为《五溪深行》。"五溪"在东汉荆州沅陵郡壶头山附近。  相似文献   

12.
传统注疏多将"菼,骓也"释读为用实体特征解释实体本身,即以"白色"义训释菼类植物。这种释读过于牵强,通过推断"骓、鵻、萑、蓷"几个字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个词条应为"菼,鵻也"。同时,《尔雅》编纂者在编辑这一词条时,混淆了"萑"字所记录的"菼类植物"、"益母草"两个词,训释错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降低成本,对PCR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将HBV特异性基因片段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提取质粒,利用PCR扩增HBV C区基因,对PCR条件中的退火温度、Mg2 浓度进行优化,并比较3种不同Taq DNA聚合酶的灵敏度.结果:HBV C区基因扩增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8℃,最佳Mg2 浓度为1.5mmol/L,Biostar Taq DNA聚合酶扩增到10-6.讨论:对HBV C区基因进行了转化和PCR实验条件的优化,为扩大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HBX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从含有HBX基因的质粒上转录HBX mRNA,显微注射入斑马鱼早期胚胎,在bud期进行表型观察,并用全胚胎原位杂交法检测HBX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用脊索标记基因ntl和骨骼肌标记基因MyoD作为探针检测胚胎发育背部化的特征表型。首次发现HBX的表达引起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背部化畸形,HBX过量表达的胚胎背部化表型与早期胚胎wnt缺失表达导致的胚胎发育背部化表型一致,HBX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和调控,造成胚胎发育背部化的畸形。  相似文献   

15.
探讨在PSC中关于“定性”与“定量”的几个问题:1.语感的实质以及关于语感的争议;2.PSC评分标准的语感问题及其给测试员带来的困惑;3.在PSC中如何充分认识语感,给予“定性”以适度的易操作的分值;4.在“定性”与“定量”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根据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20-125
以文化人类学视角,通过历史比较法、校勘学方法、训诂学方法,对当代《体育史》课本相关"驭"的引用内容及其源文献进行研究,考究相关"五驭"的注疏及流变.研究发现,当代所引用的"五驭"注解存在根源不可靠、论据不充足等疑点;"五驭"与孔子私学的关系存在文化流变的争议;"御"与"驭"通假可能是造成《周礼注疏》中释义偏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妊娠结局及孕晚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作用。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本院孕产妇妊娠结局分析。结果(1)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剖宫率升高;(2)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孕晚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感染为8%,比文献报道低。结论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易发生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使剖宫产率升高,孕晚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校95级新生进行了HBsAg检测,结果发现,HBsAg的感染率很高,本文就生源特点及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分析其原因,并就预防方面阐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近代汉语助词"着""了"用法和意义的历史演变研究,尤其是元代汉语助词"着""了"的研究,指出元代汉语存在助词"着""了"混用的现象,而不是语法分工不清,这种现象可能与语言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20.
根据灰色系统基本理论,用灰色二次累加生成法对水文灰色系统微分动态模型-DHGM(2,2)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DHGM(2,2)模型精度比原模型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