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蛇是向一种远古蜥蜴学习从而变得"恶毒"的,而当今蜥蜴家族中能够制造毒液的"恶毒者"决非只是美国西南部的大毒蜥和墨西哥须蜥.科学家比较了蜥蜴和蛇的毒液基因,发现有6种毒素在这两者的毒液中部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植物中,有许多花是由特定的虫类作“媒人”的。它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与某一种昆虫形成特定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昆虫,那些花就不能结果;如果失去了那些花,这种昆虫也就难以生存。比如,从英国移植到新西兰的红三叶草,虽然能存活下来并且能开花,但是那里没有替它传送花粉的丸花蜂,所以不能结果。后来,人们把丸花蜂也运到了新西兰,红三叶草这才有了种子。又如丝兰,给它传送花粉的是一种蛾,叫做丝兰蛾,如果没有这种丝兰蛾,丝兰的花就不能结子,  相似文献   

3.
昆虫发出鸣声,意在求偶。但纺织娘的求偶与繁殖却另有一番情趣。雌虫听到鸣声,会循声飞来,把头埋入雄虫翼下,主动与雄虫交配。不过,雌虫的爱情并不专一,常和多个雄虫交配,而雄虫却十分注意繁殖的后代是否亲生。有趣的是,纺织娘雌虫体内有一个特殊的储精器官,交配后并不立即受精。雄虫可以在交配时把储存在雌虫体内情敌的精子挤出,换入自己的精子,并在交尾结束后,蜷曲身子,把嘴靠近腹部尖端,把情敌的精子吮吸干净,才放心离去。据对雄虫精子中的染色液分析,雄虫交配时可挤出情敌90%以上的精子,保证繁殖的后代确系亲生。纺织娘的这种奇特繁殖现…  相似文献   

4.
王春 《世界科学》2004,(12):F002-F002
我曾经读到一本书,书名叫《致命毒药》,作者在书中提到,毒蛇的毒液是非常致命的。但是当我在上学的时候,生物老师却告诉我们:蛇的毒液其实是可以喝的,喝了它也不一定就会死掉。因为蛇毒也是一种蛋白质,它完全可能在人体内得到消化分解。然而这本书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一些毒蛇的毒液是非常致命的。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可以拿这种毒液和砷(砒素)的毒性相比吗?  相似文献   

5.
有一首流行歌曲名为《老鼠爱上猫》。当然,在自然界中,并没有老鼠和猫相爱而且交配的事件发生.因为两种动物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没有多少亲缘关系。然而,同一科不同种的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却有可能交配.比如我们常见的骡子就是马和驴相互交配的结果。现在,我们假设一头老虎遇到了一头狮子.它们相爱了,然后有了“爱情的结晶”。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吗?  相似文献   

6.
苏联斯特尼可夫教授从受精选择性的理论基础出发,做了家蚕重复交配的试验,用三个雄蛾的精子,使一个雌蛾受精,结果比单交一雄蛾的,产蚕量提高到121.5%。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实验雌蛾三重交配,次代蚕的生命力超过对照区24—27%。这些试验说明:家蚕雌蛾从二个乃至三个雄蛾的混合精子中选择受精,对提高后代的生命力上是有实际意义的。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朱洗先生等曾从事家蚕混精杂交的工作(“科学通报”1954年3月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2日,美国游客伦达尔在智利圣费利克群岛海域游泳时,被一条怪异的海蛇咬伤。他立即被送到附近医院。由于当地海蛇经常出没,这家医院有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然而,治疗并没见效。医生用尽了所有治疗手段,病人昏迷却越来越严重,心跳与呼吸越来越慢,口鼻不断流血,肢体越来越冷。医生大惑不解:海蛇毒液通常为神经毒液,极少数为血液毒液;可是病情表明病人同时中了两种毒素。这怎么可能,又该如何治疗?医生立即叫来了院长。院长是著名的蛇毒治疗学家。院长认定:“病人被一种非常稀少的鹰嘴海蛇咬伤。这种海蛇的毒液是神经毒与血液毒的‘混合…  相似文献   

8.
蓝水母悬于海水深部,如果你有机会看见它的话,会感觉它像团色泽美丽的透明果冻,似乎不会有害.但是这种在澳大利亚海滨一带俗称"海蜂"的水母,是地球上最毒的动物,被它的触须接触后,只要4 min就会丧命.昆士兰海岸救助协会的彼得·菲勒医生说,世界上再没有第二种动物能毒过蓝水母.一条澳洲最毒的泰盘蛇,其毒液也只能毒死30个成年人,而且数小时后才能致命.而一只大蓝水母的毒液能毒死60个人.  相似文献   

9.
记得在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美国向全世界播放一段约有30分钟的所谓外星人解剖记录片。既然是对外星人进行解剖,那么“外星人”也就成了真实的客观事实。然而,至今没有找到可以佐证的其他任何根据。有人曾经问过我对此事有何看法?我表态:这不可能。问者还与我争论,说美国人不可能给全世界开这么大的玩笑。我说:在科学史上开这种类似的玩笑太多了,难保美国人这次不会作假。事情过去了几年。当然,我也没有把此事当成什么了不得大事,也早已忘却。不久前,两位泡制者终于良心发现,公开承认是他们泡制出来的惊世大骗局。水落石出固…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5,(11):4-4
当今世界上只有4种有毒的哺乳动物,而在远古时期有毒的哺乳动物可能十分常见。最近发现的一种早期哺乳动物——Bisonalveus browni(简称“BB”)的牙齿化石显示,这种动物能够用毒液来麻醉猎物或抵御天敌。BB的门牙呈短剑状,有沟槽,明显可以喷射毒液。BB生活在大约6000万年前,它很可能是今天的有鳞  相似文献   

11.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毒箭蛙跟马达加斯加的毒箭蛙原本并不相干, 然而它们用以制造毒液的配方却是一样的——都是毒蚁。具体而言, 这两种毒箭蛙都以富含有毒生物碱的蚂蚁为食,并且都能在自己体表的皮囊中储存毒素,而毒箭蛙自身却不会受到这些毒素的伤害。这两种毒箭蛙显然是各自独立进化出明亮的体色——警告色的,但它们在外表上却惊人地相似。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趋同进化”,即当两个不同的物种面临相同的生态压力时会形成相似的对策。而毒蚁自身的趋同进化,则是毒箭蛙出现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学期,两个月未见的同学们又聚在一起,免不了有很多校园"新闻"要聊.而占据"新闻主角"地位的除了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还有一些"坏孩子".甚至,同学们对"坏孩子"的事情往往更感兴趣.有时候,似乎也想体验一把做"坏孩子"的感觉,却又怕自己真的变坏……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呢?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06,(6):4-4
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蛇是向一种远古蜥蜴学习从而变得“恶毒”的,而当今蜥蜴家族中能够制造毒液的“恶毒者”决非只是美国西南部的大毒蜥和墨西哥须蜥。科学家比较了蜥蜴和蛇的毒液基因,发现有6种毒素在这两者的毒液中都存在。化石证据表明,蛇和蜥蜴的制毒能力都源于一种生活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德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些雄蛇能伪装成雌性。这些雄蛇能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只有准备交配的雌蛇才能发出。这些雄蛇能用它来隐瞒其性别,为它与真正的雌蛇交配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前的研究人员曾发现,一些雄性昆虫、鸟类和鱼类能以某种方式起雌性的作用,但发现雄性能发出与雌性一样的求偶信号还是第一次。雄性生物有许多求偶的方式。雄性老虎往往坚守它的领地不受其他雄虎的侵犯,雄鹿会为争夺雌鹿而相互决斗。但这种雄蛇却没有侵略性,它不为雌蛇而直接争斗,而是靠伪装成雌蛇与雌蛇接近,从而达到交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毒蜘蛛中,最有名的、毒性最强的是黑寡妇蜘蛛。黑寡妇蜘蛛全身大多为黑色,腹部有红斑,所以又称红斑毒蜘蛛。其实,黑寡妇雄蜘蛛性格较温和,毒性很小,不会袭击人。而黑寡妇雌蜘蛛性情“歹毒”,它们不但袭击其他昆虫,而且吞食自己的“丈夫”,甚至敢攻击招惹它们的人。黑寡妇雌蜘蛛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蜘蜘蛛之一,它的毒液比响尾蛇毒还强15倍,任何动物一旦被它咬伤,就会出现从肌肉到整个神经系统的剧烈疼痛,乃至死亡。黑寡妇雄蛛的悲壮爱情在动物世界里,交配是一件大事情,最悲壮的交配应该算是黑寡妇蜘蛛的交配了。当雄蛛性成熟之后,不知道它是…  相似文献   

16.
在动物界,同类动物"窝里斗"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从肉食动物到草食动物,从低等的鱼类动物到高等的猩猩、狮子等,几乎都有这种现象.关于动物的"窝里斗",有人认为是一种天性,有人却认为是后天造成,经过控制甚至可以防止.  相似文献   

17.
不列颠帝王蛾生活在英国,它是英国惟一的天蚕蛾家族成员。每年的4 ̄6月,是帝王蛾寻偶交配的时节。这时,成群的雄蛾会在阳光的伴随下,飞越在灌木丛中、沼泽地上和花园篱笆间。它们从日头高照的正午一直飞到日落,为的是故意暴露自己,好让雌蛾早点发现自己。它们几乎不长嘴巴,所以几乎不能吃东西。对于雌蛾来说,要想出风头表现自己并不难,它们用不着不知疲倦地飞啊飞的。为什么呢?原来它们的腹部后端有一个腺,只要用力挤压这个腺,就能发出强烈的气味。因此,它们只要静静地待在花草树木上,凭借一股气味就能招引来大群的雄蛾。雌蛾的这个本领是天…  相似文献   

18.
杨华 《科学之友》2005,(5):55-55
昆虫发出鸣声,意在求偶。但纺织娘的求偶与繁殖却另有一番情趣。雌虫听到鸣声,会循声飞来,把头埋入雄虫翼下,主动与雄虫交配。不过,雌虫的爱情并不专一,常和多个雄虫交配,而雄虫却十分注意繁殖的后代是否亲生。有趣的是,纺织娘雌虫体内有一个特殊的储精器官,交配后并不立即受精  相似文献   

19.
过去10年里,美国盐湖城犹他大学的鲍多默约·奥利弗拉(Baldomero Olivera)博士对锥形蜗牛类进行了研究,其部分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上.迄今他已研究了少数蜗牛种的每种毒液,发现一种蜗牛的毒液中竟达50种不同的毒性肽,奥利弗拉博士特称之为锥毒素.这些肽是一些小的蛋白质——由称为氨基酸的化学单位折迭而成的分子链.  相似文献   

20.
如果动物的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重组,就有可能改变动物的某种行为。目前,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老鼠“风流行为” 的改造就是其中一例。 英国广播公司去年8月18日报道说,科学家将一个从草原田鼠身上提取的基因,植入“生性风流”的雄性小家鼠体内,结果后者变成了更忠诚的“丈夫” 和更有爱心的“父亲”。 据《自然》杂志介绍,在这一实验过程中,使用了草原田鼠身上取得的一个基因。这种草原田鼠的雄性是忠诚的丈夫和充满爱心的父亲。而雄性小家鼠通常都会在交配后立即抛弃其伴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