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7,(3):60-60
我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棉花消费大国,常年种植棉花8000万亩。但我国棉花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病虫危害和棉纤维内在品质差等严重生产问题。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如黄萎病通常可造成10%~20%的棉花损失,严重时高达30%以上,且导致皮棉质量严重下降;棉铃虫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年份甚至可达100亿元;大量的农药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损害了农民身体健康。在棉纤维品质方面,我国表现为品质较差、类型单一,不能满足棉纺企业纺优质纱或高支纱的需求,并使得部分棉纺织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影响其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2.
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加速向西转移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必然结果。2007年,新疆自治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0%。今后的发展正处于重大抉择敏感期,市场的旺盛需求显而易见(国内年缺口550万吨以上),农民的增收欲望势不可挡(在2007年新增4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60多元来自棉花),国家的棉花安全日益凸现(国际依存度40%左右),资源的挖掘潜力蓄势待发(1000万亩以上),中央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棉花良种补贴、政策性棉花保险补贴、大面积推广棉田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等),都昭示着新疆乃至全国棉花产业不能再彷徨不决,而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进取的姿态和扎实稳妥、步步为营的举措,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28-28,38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是我国棉花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随着整个棉花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条件有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和促进新疆棉花生产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新疆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盲蝽在我国棉区和果区迅速爆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盲蝽已上升为非常危害棉花生产的害虫,一般年份为害损失20%~30%,严重年份超过50%;盲蝽还严重危害苹果、葡萄、桃、枣、茶等经济林果,常常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并影响翌年产量和效益,大发生年份还可造成死树毁园。为控制盲蝽危害,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盲蝽区域性灾变规律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以阐明盲蝽爆发成灾机制,建立盲蝽区域性治理技术,持续有效控制盲蝽危害为总目标,经过6年研究,创建了基于农田景观结构,在田间准确测报基础上,以“压低越冬虫源、转移高峰期集中消灭”为重点,综合运用“合理作物布局、冬剪除卵、高效防除越冬代若虫、油葵诱杀、色板粘捕监测、性诱剂诱捕、防虫网隔离”等措施的区域性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棉花垄作栽培的优势,研究阐明了棉花垄作栽培对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状、棉花生长发育和棉花产量的影响,总结提出了棉花垄作栽培规范化技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1,(22):25-27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但是我国有1/3以上的棉花需要进口,为了保证棉花供应主体上依靠自给,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利用干旱一半干旱地区、盐碱地等耕地资源,在不适于粮食种植的地区扩大棉花生产。由此,获得棉花优良基因,培育耐旱、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2.8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743.8万亩,增长了1.67倍;同期单产水平由72公斤/亩增加到112公斤/亩,增长了55.6%;总产量由46.9万吨增加到2005年到195.7万吨,增长了3.17倍,在中国棉花产量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一.2005年,新疆的棉花单产水平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高出75%,全区人均管理棉田面积约为30亩/人,其中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达到45亩/人.  相似文献   

8.
罗明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1):13-13,16
油菜素类固醇(Brassinosteroids,BRs)是一类新型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很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本课题通过克隆棉花BRs生物合成与信号传导基因及其5’-上游调控序列,构建目标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和启动子分析表达载体,并进行棉花的遗传转化。一方面利用转基因棉花,系统地分析目标基因在BRs合成和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以及在棉纤维生长发育中的功能,研究BRs种类和含量的变化导致其它植物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分析纤维产量和品质发生变化的转基因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合成酶、  相似文献   

9.
温室生产是提高单位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温室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温室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温室生产总体上智能化程度低、综合调控能力差、管理技术落后,温室产量和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温室生产智能控制和智能管理技术落后。  相似文献   

10.
棉花是产业链较长的大田经济作物.中国棉花生产不仅是全国200多个基地县财政及产区1亿多棉农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纺织、印染、服装行业和流通领域成千上万员工的收入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国棉花生产的最大特征是产量波动剧烈,主产区变迁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12,(4):44-44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喻树迅研究组、华大基因研究院王俊研究组和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玉贤研究组等合作,完成对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测序,并组装出其基因组草图。超过73%的组装序列被锚定在雷蒙德氏棉的13条染色体上。基因组包括了4097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92.2%得到了转录组学数据的证实。  相似文献   

12.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年播种面积540万公顷左右,约占世界面积的15%;皮棉产量6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2005年出口创汇约1160亿美元.我国主要植棉区覆盖农业人口达5亿之多,农村劳动力2亿以上,直接从事棉纺及相关行业人员超过19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左右[1].因此,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为防治棉铃虫,我国1997年开始种植Bt棉花,到2000年已在华北地区大面积商业化种植。由于人类对于大规模种植Bt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认识,Bt棉花对害虫地位演化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并引起广泛争议。本研究组在1997-2007年间在河北省系统研究了棉铃虫在Bt棉花田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结合华北地区1992—2006年100个试验点棉铃虫种群监测数据的模型分析表明: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这一研究成果明确了我国商业化种植Bt棉花对靶标害虫的生态效应,为阐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对昆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对发展利用Bt植物可持续控制重大害虫区域性灾变的新技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8):60-60
浙棉2号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配技术和质核互作不育系制种技术,于2002年配制出高优势、优质三系杂交棉新组合。2002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和浙江省棉花品种多点试验,2003~2004参加浙江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5年通过浙江省审定。该组合的细胞质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均来源于陆地棉,克服传统三系杂交棉因来源于哈克尼西野生棉的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而导致恢复力低和杂种优势弱等问题,使三系杂交棉产量水平有显著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7,(19):61-61
上蔡县是河南省粮食生产大县之一,是我国夏大豆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品种老化、产量低、品质差,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为此,从2002年起,上蔡县农技人员开始研究大豆优质高产技术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分子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目基于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了棉花纤维品质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辐射诱变、杂交、回交、系谱选择等技术培育、挖掘出优异纤维资源384份;利用徐州142棉纤维无长绒、无短绒突变体筛选出纤维伸长相关基因;用体外培养方法验证了乙烯、油菜素(BR)的生物合成途径及部分次生物质在纤维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7235的BAC文库;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蛋白质的变化,构建了棉纤维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利用抑制扣除杂交方法、基因芯片技术或从纤维cDNA文库中筛选等共获得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199个,并用模式系统和棉花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建立了高效农杆菌介导、花粉管通道、基因枪轰击3种规模化的快速基因功能验证技术体系;开发了新标记,构建了陆海、陆陆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选择有用分子标记和生化辅助育种相结合,初步建立了棉花纤维品质分子改良育种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主要技术内容 棉花是人民的重要基本生活物资之一,国家对棉花的种植加工非常重视,已将新疆列为我国棉花生产基地.目前,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已达7000万亩,生产棉籽500余万吨,每年需棉种50余万吨.棉种加工关键是脱绒,即把经轧花、脱绒后的毛棉籽脱去最后残绒,制成适合于机器播种的光籽棉种,或把普通毛棉籽的残绒脱去回收,将光籽用于榨油.毛棉籽的残绒量一般在4%~8%.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8,(13):60-60
针对我国荔枝生产中农药、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残留过多,蒂蛀虫危害严重;成龄荔枝树体高大过于密集,造成病虫害过多,采果困难且易损伤果;人工施肥、人工疏花花费劳力过多;不合理施肥造成肥料施用不适当,造成肥料浪费和降低产量及果实着色;果较酸、较涩,品质较差及保鲜期短等问题,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通过近5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荔枝安全高效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5):73-73
葡萄是高效益果树之一,产量高、容易结果、投资回报快。因此,近20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品种优劣是葡萄生产质量的基础,优良品种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益,而且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目前生产推广的葡萄品种多为国外引进品种,尤其是生产的当家品种,鲜有我国自己培育的葡萄品种。而引进品种在生态适应性上的不良,会增加栽培难度或丧失原有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8,(16):57-57
植物激活蛋白(Activator Protein)是一类从多种病原真菌中分离的、具有蛋白激发子功能的新型蛋白质农药,可诱导多种植物产生系统抗性,促进植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植物激活蛋白通过激活植物体内免疫系统和代谢调控系统,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促进植物根茎叶生长,从而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激活蛋白对靶标病原菌无直接杀死作用,因此不会引起病原生理小种产生抗性,对环境、人畜低毒安全、无残留。激活蛋白能显著诱导水稻、白菜、柑桔、烟草、辣椒、棉花等多种作物提高抗病和抗逆能力,生长期减少化学农药用药量达60%,大田示范推广中取得了良好的抗病增产效果,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