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学管理研究》2017,(6):20-23
在分析研究联合体提升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动因基础上,探讨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要素、辅助性创新要素、服务性要素、环境要素,设计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信任合作、协调整合、激励、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运行机制。从政府、研究联合体、系统环境、系统生态位等方面,提出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首先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以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状态中诸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结构、功能、活动、信息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是系统构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分析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基本模式;以西安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构建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的内容要素和驱动模型。认为,成果转化生态是包括研发生态、商业生态、产业生态与环境规制相互作用与兼容而构成的复杂系统。研究为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构建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系统,加快形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创新系统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由许多要素和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要素和联系在新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中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既然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系统,那么下面我们从资源要素和组织要素两方面来考察该系统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中国最近10年来信息流变化趋势的探讨,总结出信息流的具体代表指标和计算方法.首先对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指标进行了筛选,并进一步提炼得到描述生态系统中信息流的4大要素,印通讯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和生产应用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最近10年来4要素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1)由4部分指标描述复合生态系统信息流的构成,指标的累积解释率达81.75%;2)通讯因素是构成信息流的基础,该要素可由上网人数一项具体代表;3)10年来,通讯发展趋势呈现线性增长,教育发展趋势呈现S型增长,科技发展趋势呈现指数形式,生产应用要素和其他3项要素变化不合拍,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属性研究提供了复合生态系统信息流的具体计算公式,对信息流的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创新场”?所谓的“创新场”,它同电场、磁场等物理学意义上的“场”相类似,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存在.总的说来,“创新场”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场由政府、大学、企业、中介机构等不同的要素构成;第二,场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对于场内的每一个要素来说,它会受到来自其他要素的方向不同、力量不等的各种作用力,最终能够达到多要素的共同进步;第三,场内各要素的作用力在一定外力的整合和催化下,可以得到扩张和放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场内要素和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场的形成促进了场内物质的聚合和变化,而随着场内要素的不断成长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场的整体势能也能随之产生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梳理了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归纳概括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及组成要素。研究表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要是由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等构成,以期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核心军工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以核心企业主导-外围企业配套的产业组织形态为特征,由企业主体要素、知识供给要素、制度供给要素、市场服务要素和文化要素等构成,其运行包括动力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江南工业集团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增强核心主导型企业的创新辐射能力、孵化和培育优势民企、创新挖掘区域创新资源、强化地方政府制度供给能力、加强市场中介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权重比重分析的方法对包容性创新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并深入解释了包容性创新的要素构成,之后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从实验的角度说明了包容性创新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得出结论:虽然我国的包容性创新的要素构成及指标方面具有了一定高度,但是还存在严重不足,对此,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这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由内部、外部两大系统和科研团队、学科结构、科研平台、产业化平台、制度创新、后勤保障、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十大要素组成。内外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开放体系。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作用,依托官产学研一体化优势,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各类资源,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发展一个运作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的来源。在总结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战略的分析框架,包括战略基础、战略要素和战略维度3个层面。后续研究将采用多案例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框架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创新生态系统”?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报告中表述:“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编制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本质是追求卓越,主要由科技人才、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风险资本产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研究项目等构成.”可以看出这一生态系统由完善的科技创新法律体系做基础、以风险资本为主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做支撑、由政府对人才、基础研究项目持续不断地强大投入带动整个社会对科技进步的推崇及产业化带来巨大利益进而再投入创新要素的良性循环,形成内生型创新经济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研究联合体内涵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探析RJVs创新物种、RJVs创新群落、RJVs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应加强研究联合体的顶层设计,规划培育RJVs创新物种、RJVs创新群落、RJVs产业体系,增强对国内外RJVs创新优势种吸纳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遭遇挑战,增强经济韧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对于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作用。以TOE框架为基础建构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增强经济韧性的理论架构。以中国30个省(区、市)为案例样本,通过NCA和fsQCA分析发现:第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条件因素对增强经济韧性都非常重要,但单一因素不构成高水平经济韧性的显著性必要条件;第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增强经济韧性有传统型技术创新驱动和现代型技术创新驱动两条路径;第三,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整体性缺失是一个区域出现低水平经济韧性的主要原因,较高水平的财务资源和创新主体投入也不足以突破低水平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源不足带来的瓶颈性约束;第四,人力资源是各区域实现强经济韧性的核心条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增强经济韧性的路径差异体现在前者更多强调开放环境建设,而后者更为重视知识创新主体建设。研究成果为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经济韧性理论做出了贡献,能够为地方政府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和增强经济韧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创业环境是对创业者创业思想的形成、创业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及条件的总和。创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由创业文化、政策、经济和技术等要素构成,并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新企业获得资源以及在市场上竞争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背景,通过对创业环境的研究还可以更好地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名镇的构成要素——以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镇为例,通过对该历史文化名镇的构成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阳明堡古镇在从一个军事镇发展到一个商业集镇的演变过程中其主要构成要素的变化,分析了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的变化,从而总结出阳明堡镇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规律,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结合结构洞理论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的形成,并建立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模型内各动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行机理;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发展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教学系统的要素构成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系统中要素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体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实现体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顺利交流和传递,促进体育教学的进行,并结合系统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对体育教学系统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波 《太原科技》2014,(1):1-3,14
随着自主创新进程不断深入,最大限度整合社会创新资源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为新的创新组织模式。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强调创新知识生产,更强调创新知识的转化;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基本涵摄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围绕如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目标用户分别发挥着组织保障、智力支持、目标导向等不同功能,从而使政产学研用既成为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