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成盐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祥华 《科学通报》1986,31(4):298-298
钙质超微化石是近年来在海洋地质中受到特殊重视的化石门类,它广泛分布于侏罗、白垩纪以来的海相地层中,由于个体微小,数量众多,分布极广,演化迅速,又能反映海水温度、气候等环境变化,具有全球对比意义,随着石油勘探、深海钻探和海洋沉积的深入研究,钙质超微化石业已成为地层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古海洋研究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研究东濮凹陷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古生态及成盐环境,对于勘探该地区这一时期的石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西部位于亚洲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极为干旱,以荒漠为主,但在3 400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汪洋大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乌恰县的著名景观“贝壳山”,则是塔里木盆地西部沧海桑田的见证者。文章通过贝壳山的地层及所含化石的详细观察和考证,尝试重现塔里木盆地西部如何从“沧海”变为“桑田”的过程。贝壳山的组成为始新世中期(距今~4 600万年)的浅海相牡蛎化石,表明在始新世中期,塔里木盆地西部还是一片属于新特提斯洋东北缘的海湾,气候温暖,水体清澈,发育了丰富的以牡蛎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堆积了一套厚厚的贝壳层,即卡拉塔尔组。至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海水逐步退出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之后随着天山和昆仑山的不断隆升,原来埋藏在地下的贝壳层逐渐出露,形成如今的贝壳山。  相似文献   

3.
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塔里木地台的构造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振家 《科学通报》1983,28(23):1448-1448
新疆塔里木古老地块的构造发展经历,特别是在前寒武纪及古生代时期与扬子古陆和华北古陆的关系,是很引人兴趣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作者近年参加了对塔里木周边地区的前寒武系和古生界的研究工作,就我们的观察,对塔里木地台的构造发展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运用板块构造、古构造分析与构造岩相分析、断层相关褶皱以及含油气系统等现代构造地质理论和方法, 结合盆地内地震、钻井和周边露头资料, 进行了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研究. 研究表明, 塔里木是具大陆地壳基底、由古生界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盆地结构的特征是: 盆地核心部分为海相古生界克拉通, 上叠的陆相中新生界为4个前陆盆地.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虽然规模较小, 但构造比较稳定, 其含油气性特点为多期成藏和古隆起构造控制油气聚集. 塔里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分布在克拉通周边, 长期沉降, 在中新世以后成为再生前陆盆地, 其含油气性特点为煤系生烃, 富含天然气, 晚近期成藏, 前陆冲断带控制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多油源、多含油层系、多期成藏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油气勘探具有古生界克拉通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两大领域.  相似文献   

5.
多数科学家一致赞同: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为造成的一个多世纪来以来,人类主要依靠化石燃料(比如石油、煤、天然气等)来获取能量,造成了一度适宜生命繁衍生存的气候发生突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灾难。  相似文献   

6.
S珊瑚是一种奇妙的海洋生物, 它是动物却有着植物的功能:它像动物一样靠精卵结合生殖,又象植物一样出芽,分裂繁殖。它生长在清澈的海底,小小的珊瑚虫可结成群体,形成“岛屿”。别看它的构造是这样的简单,连免疫系统都没有,但它的化学防御能力却很惊人。 珊瑚居住在自己分泌出的骨骼——珊瑚上的许多小孔里,每当一个新的珊瑚虫出生,“父亲”就会营造一个新的珊瑚孔。随着珊瑚虫的不断繁殖,珊瑚骨骼像树枝一样不断分出枝杈,向四周蔓延。珊瑚虫自己不能移动行走,只能依靠伸出的触须来等待自投罗网的食物。珊瑚枝上的的无数珊瑚虫都被一根管子连接起来,任何  相似文献   

7.
丁娜  刘建波  詹仁斌 《科学通报》2014,(10):924-935,941
显生宙棘皮动物骨骼均由高镁方解石组成,其骨骼的Mg/Ca比受海水Mg/Ca比、古海水温度、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以华南扬子区下奥陶统棘皮动物海百合化石为主要测试对象,通过能谱仪及波谱仪等微区原位分析方法,获得其骨骼可靠的Mg/Ca比.化石骨骼显微构造和化学成分特征表明,扬子区下奥陶统海百合茎化石骨骼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弱,依旧保存有与壳体原始矿物有关的Mg含量特征.测试结果显示,根据棘皮动物骨骼的Mg/Ca比与海水Mg/Ca比的线性及指数关系,早奥陶世海水的Mg/Ca比分别在0.16~0.7或0.07~1.17之间变动.经过对其变化趋势的讨论,研究认为扬子区下奥陶统棘皮动物骨骼Mg/Ca比的逐渐增高主要受控于海水Mg/Ca比,而受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表明,保存良好的棘皮动物化石可更广泛地应用于古代海洋Mg/Ca比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北疆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文启忠 《科学通报》1988,33(10):771-771
北疆晚更新世的黄土、湖泊、河流及冰川等沉积物都保存有清楚的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根据其所含生物化石及沉积特征,可以有效地重建12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迁历史。这段地质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是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迁及其对生产布局影响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彩色化石     
化石世界也许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灰色。对海生贝类更接近的观察揭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过去的幻影。化石大多是缺乏色彩的。古代生物却可能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鸟儿和动物颜色那样鲜艳。但是化石记录业未显出颜色,因为这些生物的软组织在地质时间的进程中破坏了。有几种贝壳化石显示有颜色的踪迹,但无法说明这到底是活生物的本色还是由于铁的矿化作用之类的地质过程造成的。有关形成贝壳颜色的分子的新的生物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我国古生物学家汪筱林等人在新疆哈密地区发现一个翼龙新种.并找到尚保持三维形态的翼龙蛋化石。翼龙是生活在三叠纪后期与白垩纪能飞翔的爬行动物。化石标本不丰富。卵化石更是少见。截止到本研究之前,世界上总共发现四枚翼龙蛋化石,都被压扁呈二维外观。难以用来了解蛋壳及蛋内部的形态和构造。汪筱林团队从2006年起对天山南  相似文献   

11.
前沿     
正1发现陨石撞地球致海洋生物灭绝证据日本研究人员在岐阜县等地的地层中获取了多种具有远古海洋浮游动物遗体的微小化石——牙形石。通过分析这些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后,这些海洋浮游动物在约2.15亿年前发生了大规模灭绝。研究还发现,当时居于食物链底端的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也显著减少,导致这些动物大量灭绝。  相似文献   

12.
张玉兰  宋建  赵泉鸿 《科学通报》2003,48(19):2084-2087
通过对上海志丹苑遗址剖面地层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硅藻、介形虫、有孔虫等微体化石的研究, 推测了石闸建造后的古河道水体变化. 河道水体早期就受到海水交汇影响, 中期从海生硅藻及有孔虫的增多, 反映海水上溯能力增强, 到后期, 剖面上部海生藻类、有孔虫数量减少, 反映志丹苑所在河道与海水的连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了一件命名为"静子花"的化石。该化石藏于9900万年前的缅甸琥珀中,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大量出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此次发现的化石具有被子植物完全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是十分典型的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五  相似文献   

14.
郑剑东 《自然杂志》2012,34(3):172-175
袁复礼教授 (1893-1987), 中国著名的地质、地理和考古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地学系系主任,其间参加了著名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在考察中发现大量动物和植物化石,尤其在新疆发现二齿兽和水龙兽等冈瓦纳大陆大型爬行动物化石,贡献卓著。他毕生从事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事业,笔者从其参与创建中国地质学会、西北科学考察、清华大学任教、考古发掘、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阐述袁复礼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代鸟类的祖先问题还在科学界继续争论。有的科学家相信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动物进化而来的 ,但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是单独进化的。最近的发现看来已经证明了这样一种理论 ,即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 4月 2 6日出版《自然》杂志刊登了由中国和美国科研人员撰写的论文 ,描述了有关带羽毛恐龙的第一个明显证据。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季强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利尔共同撰写了这篇论文。化石是无数年以前埋在地下的无机骨骼遗体 ,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是在中国东北部辽宁省发现的。这一地区已经发现好几具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但要…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油气生成的两种对应观点 在地质界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油气成因说,一种是有机成因说,一种是无机成因说。 有机说认为,油气是“化石燃料”,即由埋藏于沉积地层中的动、植物或动植物混成物质转变而成。此说最早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先后有动物说、植物说和腐泥说等。现代有机成因说认为,油气是在近海沉积作用过程中,由无数浮游生物、动植物遗体在长期稳定的还原环境和良好的埋藏条件下经化学降解而成。有机质转化为油气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先是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干酪根和天然气;之后干酪根在  相似文献   

17.
兰州盆地古近系杨属叶化石及古气候指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兰州盆地古近系发现一被子植物压型化石群, 对其中的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做了细致的角质层分析. 同时, 比较了不同生境下(湿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气候区)现生山杨的表皮构造. 实验表明, 随着植物分布区纬度逐渐增高, 气候从湿润到干旱、年降水量从大到小, 年均温度从高到低的变化, 成熟的山杨叶片明显表现出外形由大到小逐渐减缩、角质层由很薄到较厚、表皮细胞垂周壁从模糊到清晰的特点. 化石山杨与处于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区的山丹标本相差较远, 而与温带半湿润区的武山标本最接近. 新的研究反映当时植物可能生长于半湿润的气候环境. 当前古近系杨属叶化石角质层的分析, 对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初期对周缘植被类型和古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子斌 《科学通报》1984,29(3):167-167
1978年春,地处北京王府井的中央美术学院将挖地道时发现的鲸鱼脊椎骨通知有关单位后,不少研究人员前往现场观察。有的同志把鲸鱼骨骼做为地层“化石”和全新世海侵联系在一起,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认为鲸鱼骨骼“不是近期人类从外地带来的,而可能是被海水冲来的”。文章指出:在“7500年前,气候一度转暖,海面上升,从而出现了全新世海侵。当海水把鲸鱼骨骼带到北京平原时,就会沉积在泥沙里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另一篇,以鲸鱼脊椎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猿人第一头盖骨的发见,迄今已25年了。这个划时代的发见,标志着全世界人类化石研究史上新的一章。自第一头盖骨发见以来,在25年的工作中,我们发见了丰富的古代人类遗骨,而且有大量的石器,用火的遗迹,以及大量的动植物化石,为我们了解人类发展史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科学资料。我国人类化石及旧石器文化遗物的特别丰富,证明了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并充实了达尔文生物演化的学说。中国科学院召开这样一个盛大的纪念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在今天,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化石人类的研究,作一个全面的叙述,包括过去历史、目前情况以及未来应当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南缘志留-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 结合对蛇绿岩、岩浆岩和火山岩的同位素测年、地球化学组分测试、稀土元素分析, 以及地震资料解释, 对塔里木板块南缘前石炭纪构造与沉积建造进行了研究. 证实震旦-寒武纪塔里木板块南缘存在拉张构造下的昆仑洋盆; 随后的碰撞造山在塔里木南缘形成周缘前陆盆地, 上志留统至泥盆系的磨拉石相沉积体系叠置在震旦至中志留统被动陆缘的复理石相沉积体系之上, 构成前陆盆地的二元结构. 同时, 在野外地质和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 识别出了志留至泥盆系地层南厚北薄的箕状沉积特征和前陆冲断带内残存的前石炭纪逆冲挤压构造, 进一步证实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志留至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