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初名儒杨徽之是被人忽视的宋初白体诗人,他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对白居易"风雅"诗学精神、清丽典雅的诗风、自适心态以及诗歌酬唱形式的接受上,对宋初馆阁诗风由浅易走向工丽典雅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已被反复论述,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所提,实际上欧阳修踵迹宋初王禹偁的努力,继续积极效法白居易。生活方面,他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更倾向于白居易式的乐观旷达,这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形成不乏重要的示范作用。诗歌创作方面,欧诗呈现出的平易畅达风格与他兼学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讽谕精神、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经过欧阳修大刀阔斧的诗文革新融入了宋诗的骨髓中。  相似文献   

3.
北宋诗人张耒,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其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这除了苏门这一艺术氛围的熏陶外,他还深受白居易所倡导的元和诗风的影响,继承了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精神。由于张耒在创作上过于追求自然,艺术上难免流于草率,这使他的诗尽管在当时有轰动效应,却难以引起后人的瞩目。  相似文献   

4.
鲍照诗风"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是以"颠覆阅读"方式引起世人注意的,但这样的诗风难以为继,其后继者亦不被世人所认可,只有沈约把鲍照的"俗"引向雅化,既多用民歌,又改"险急"为清新自然;既多写女性,又改"倾炫心魂"为文人趣味。沈约使鲍照所倡导的民歌与叙写女性文人化,于是成为南朝时诗歌发展的主流,这就是宫体诗。  相似文献   

5.
自居易的《新乐府》有入乐之动机,却无入乐之事实,故本质上属准歌辞。本文提出“歌辞造型”的概念,认为自居易在《新乐府》中十分注重“歌辞造型”,并以《七德舞》、《法曲》、《海漫漫》、《天可度》为例进行了分析。后世的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评“诗”的标准出发,对白居易《新乐府》的艺术性提出一些批评如形式刻板、直白浅俗、冗长繁复、不合规范等,其实如果从歌辞的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其佳处。  相似文献   

6.
五代十国之际,文学创作衰微至极;惟"南唐"独以偏安小国而好文尚士,成为乱世作家向往和赴集的乐土.作为南唐文人的杰出代表,徐铉、徐锴兄弟执著地呼唤儒道的权威、把"风雅"、"六义"视为诗文创作的灵魂,然其创作则时有不合于"道"者.他们的诗歌创作将性情与学问并重,对晚唐五代以来的浅俗风气有所修正,其中展示的学人风采尤值得瞩目.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上,贞元进土,授秘书省技书郎、左拾遗、江苏司马,官至礼部尚书。他不图富贵,关心民痪,是唐代一位负有盛名的极富创造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唐·黄滔《黄御史集》:“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漫无际,华岳干天。”唐·皮日休《皮子文我》:“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立身百行足,为文六艺全。……’名居易自己在帕氏集后记》中说,他的作品在他生前就传到国外去了。如日本广泛传授和研究他的作品。直到今天,研究白居易的诗风,还在继续。我国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历来都选编了白居易…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有五次因病被免职的经历.五次免职对白居易心理、身体健康及仕途安稳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免职原因有白居易自身健康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唐时期恶化的政治生态环境、疏于政务的时代风尚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有关,同时也是白居易面临政治险境效仿前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晚唐五代宋初诗歌艺术渐变转型的内在轨迹由多元曲线交织而成,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特为其重要一脉.唐懿宗咸通以后,众多隐逸者用澄澹精致的诗作表达出世情怀,取得了出类拔萃的创作业绩,并为此提出了“趣味澄复”、有“韵外之致”的审美理念.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各地“不与俗接”的隐逸诗家成为清丽诗境的主要创造者.宋初林逋、潘阆等隐君又以澄澹清雅的诗篇,为整体苍白的诗坛增添了许多超逸的韵味.总之,在唐、宋诗歌艺术转型过程中,隐逸诗家唯清丽是尚的艺术探索,有着不可或缺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蓝蓝是一位年轻且具影响力的诗人.早期诗风以简洁、冲淡、清新、淳朴称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诗风变得深沉而厚重,现实感明显增强,在其变换的诗风背后始终存在着诚挚的平民意识.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平民美学风格的构建,或是以感恩的姿态描摹世间生活的百态,或是以出水芙蓉般的笔触追寻平民的生存和生命的价值,抑或对平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欣然接受等.这些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探寻诗人及诗歌内在的价值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古籍中的俗写必须正确释读,方能读通古籍语义.以明清小说为例,依据汉语俗字学知识,可以对一些字词进行解读.俗写往往可以探寻其构形原理;利用俗写规律可以还原古籍文本.  相似文献   

13.
唐人在诗中频繁使用数字,成为其时诗文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白居易诗中所出现的数字却常用以记叙现实状况.分析白居易以数字入诗的特点,可以认识白居易的“中人”意识,以及白居易以数字入诗背后所隐含的佛禅思想.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名号入宋诗,体现其在宋代的接受。宋诗提及白居易,或为专述,或为旁涉,包括因其地思其人、阅读仿效追和其诗、评价其人其诗其事、用其典故四种情境。以不同名号、情感色彩入诗,与不同地域、作品关联入诗,呈现出差异化的白居易形象。经众人手笔,其形象又逐渐趋同,集中呈现为闲适隐逸、才子诗人、文人雅聚、为官有为、学佛参禅、多情风流、多病长寿、后嗣艰难等类型。与白居易搭配入诗的人物,同样事关其接受。宋诗中白居易常与元稹等人并称,与陶渊明等人对举,这推动了白居易形象的定格。  相似文献   

15.
岑参最有特色的诗是边塞诗 ,其诗内容丰富多彩 ,多方面反映了边塞生活 ,流露了作者高昂的爱国主义格调。其诗风也是独特的 ,特别是那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更使其诗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开放的政治生活为诗人边塞诗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条件 ;二是“盛唐气象”的影响 ,成为他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是两次出塞的生活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可见 ,岑参的诗风形成是有其原因的。  相似文献   

16.
谈爱芳 《科技信息》2010,(24):I0382-I038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想来看,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白居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17.
“易安体”既是李清照艺术精神与美学风貌的独特反映,更是其独创性的最佳体现。“易安体”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时代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有机统一;艺术实践与理论倡说的完美结合;“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铸语”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唐时期“胡乐东渐”的现象依然炽热不减,西域音乐舞蹈渗透中原艺术的氛围使白居易深受其影响。本文通过白居易诗歌和相关资料,以揭示西域音乐舞蹈在渗透中原艺术的过程中给白居易诗歌和创作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创造。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接受从整体上来说可以概括出三个层面:一、陶、柳诗风异同论:即苏轼对柳宗元诗风的发明之功,以及陶、柳诗风对宋代诗学精神演进历程的影响;二、韩、柳诗风不同论:韩、柳诗风在宋代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宋代诗学精神的演变;三、柳诗深得骚学论:柳宗元诗歌的内在气质以及宋人对柳宗元诗歌气质的扬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思旧》一诗的分析,探讨中唐文人官僚中的服食风尚、白居易早年炼丹经历与其依旧的道教情怀及内心根源,并由此发现白居易后期诗歌创作的独特个性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