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晓光 《科学之友》2007,(8A):23-23
有动物学家早就警告说,世界上每天有一个生物物种消失。本世纪内,将有10%的现存动物物种永远绝迹于地球。单是哺乳动物,大约每10年会有一个“种类”灭绝。难道濒危动物就永远消逝于地球吗?科学家们想出种种高招妙法,采用高新技术保存濒危动物。  相似文献   

2.
文群 《科学之友》2006,(10):57-57
最近,英国科学家开始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濒危动物DNA保存工程,即建立“冷冻方舟”来保存地球上最濒危动物的DNA。英国科学家储存濒危动物的组织样本,旨在希望这些基因信息有朝一日有助于这些动物的长期保护。虽然目前此项工程的目标只是长久保存这些物种的基因,但也有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一种被命名为"冷冻方舟"的濒危动物基因库项目,已经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三家英国机构联合启动。建立"冷冻方舟"的目的,就是要赶在这些濒危动物灭绝前使其基因得以保存,直到将来生物技术足够发达的时候再让它们重新复活,这是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同样,另有一种天然的"冷冻方舟",它可以把  相似文献   

4.
"顽固"的鲁斯马伦坚持不懈地探寻着世人未知的物种。这不,他又启程了!驾着他"金色的诺亚方舟",踏上了找寻巨西貒的征程。他最终找到了吗?他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看吧!据卡波克洛斯人说,巨西貒会游泳,因此河流对它们并不造成地理上的障碍,鲁斯马伦需要寻找其他的解释来说明它们为什么会分裂成一个特别的物种。他不排除气候变化可能是一个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一直以来,如何重建生物的组织结构是复原那些已经灭绝物种的最大障碍所在。近来,科学家受到了"丧尸"这种特殊生命模式的启发,研制出了"丧尸细胞"——一种可以将生物材料转化为"化石"永久保存的技术。"丧尸细胞"技术的出现,将使人们可以直接封存现有的生物,无需在未来为重建这一过程而烦恼。  相似文献   

6.
军翼 《科学24小时》2012,(12):16-17
人类在掌握了能够对自身进行重新设计的基因草图以后,也就走到了自身命运的最后边缘……基因工程技术":福音"还是"祸根"我们知道一切生物都具有遗传性,决定生物遗传特性的物质是基因。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影响生物的遗传特性,按照人类的需要创造新的物种。新兴的基因工程技术将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7.
<正>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有一栋不起眼的小木屋。如果你从它身旁经过,估计都不会多看它一眼。但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木屋竟然是通向"诺亚方舟"的入口,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就能拯救全人类。这就是位于俄罗斯雅库茨克的"植物诺亚方舟"——种质资源库,里面储藏了近150万种水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存地球上的植物物种。以避免它们从地球上灭绝,科学家提出了建立种子银行的设想。目前种子银行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种储存,一旦某个植物物种灭绝,种子银行可以让这个物种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9.
何锴  蒋学龙 《科学通报》2014,(12):1055-1068
"天空之岛"指大陆山区受到地理隔离的高海拔生境,由于气候、生境等在不同海拔上的异质性,"天空之岛"中的高山生物会由隔离引发形态和遗传结构等的改变.中国西南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本文将中国西南山地和邻近山区划归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空之岛",并围绕这一概念,对该区域的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中国西南山地"天空之岛"中物种的系统地理结构和进化模式受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境等因素的影响,更新世气候回旋、青藏高原隆升等地质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地理格局作用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物种对地质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同,它们可能具有相似或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建议:结合比较系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检验地理、气候和生物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地理格局、促进物种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期望本文能为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即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费有限的环境下,如何最大化地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正他年轻时玩爵士、投身当代艺术、去印度学藏传佛教,直到30多岁才一心学陶,现已成为最能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民艺家。20多年来,他创作出的1?000多款生活器具呈现了"用之美",他说:"我想去制作人们认为不起眼的东西,我唯一的信条就是把生活用具和现代美术不分界线地融入日常生活。"他就是日本手艺人——安藤雅信。  相似文献   

11.
<正>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有一个名为“冰冻动物园”的实验室。它是全球第一个动物细胞冷藏馆,创始人库尔特·贝尼施克为德裔美国人,生于1924年,1949年移民到美国。作为一名痴迷于遗传学知识的科学家,贝尼施克多年来在医院从事生殖病理学的研究。早在1972年,他就开始收集珍稀濒危动物的皮肤样本。他本人当时并不明白该如何处理这些样本,也不清楚保存濒危动物的细胞有何用处,但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他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开发出一种工具,利用这些皮肤样本让濒危动物重生。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7,(5):8-9
伦敦动物学会在官方网站上列出了100种EDGE动物,号召大家拯救它们,保护它们的生存领地。EDGE是英文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的缩写,意思是具有独特进化意义的全球濒危动物。这批濒危动物由于独一无二,一旦灭绝就是完全绝种,再也找不到类似品种。这些动物的存在不但有利于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对研究动物的进化历程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在所有100个物种中,最让人忧心的是前10种动物,长江白鳍豚名列榜首。全球变暖和人类对这些动物栖息地的掠夺被认为是造成独特物种濒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宠儿",那么,地球上的熊猫现在还有多少只呢?目前尚存不到1000只,且总数仍在下降。199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了世界上十大濒危物种中,我国大熊猫名列榜首。这一自然界赐予全人类的宝贵遗产目前已向人类发出"SOS"呼救信号,恐龙已灭绝了,我们不希望看到被称为动物"活化石"的大熊猫和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人类最大的耻辱,将会受到后人的谴责,值得庆幸的是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已和我国政府达成了为使大熊猫免于灭绝而进行国际募捐活动和执行保护大熊猫计划的协议,国际大熊猫保护组织以及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在保护和拯救大熊猫方面已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大熊猫,也称"大猫熊",是现生动物中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属于哺乳纲,猫熊科,其神态和形态有点像熊,皮毛黑白相映。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由于人类对荒野山区的开垦以及对大片森林的采伐,使大熊猫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再加上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致使其分布范围日益缩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地球上的多数蛙类可能要感谢大约6500万年前恐龙消失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美研究人员声称,多数现存蛙类物种"崛起"于那场生物大灭绝之后。因为大灭绝事件导致太多物种消失,为蛙类的迅速"崛起"让出了空间。目前,全球约有6700种蛙类,其中88%的蛙类物种是当时幸存的3个  相似文献   

15.
最近,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发起拯救EDGE物种的捐款活动。所谓EDGE物种,是英文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的缩写,意思是具有独特进化意义的全球濒危动物。伦敦动物学会在官方网站上列出了100种EDGE动物,号召大家筹款拯救它们,保护它们的生存领地。这批濒危动物由于独一无二,一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球是一个依赖于相互作用的物种和有限资源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作为地球资源消耗的主力,已经危及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环境的退化、优势物种之间对资源的争夺都表明地球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最终崩溃。人类拥有支配地球资源的能力,应该对所有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未来负责。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DNA指纹在野外数量调查中的应用冯文和(四川联合大学生物系,成都610064)大熊猫是我国特有、古老的珍稀野生动物,1984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列为世界上十种濒危动物之一。为了保护大熊猫物种,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管理规划,1974—1977年,...  相似文献   

18.
<正>人们都知道动物有血液,而且绝大多数动物的血液是鲜红色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物种的血液呈其他颜色。同时,动物的血液还分为不同的血型,人的血型就可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但你是否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植物也有"血液",那就是它的汁液,它们也有不同的颜色。更令人称奇的是,植物也有血型。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几年里,50万以上的英国人为英国生物银行贡献了他们的尿液、唾液和血液,他们还花很多时间测量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血压、记忆力、肺容量等,并接受关于他们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保罗·唐尼(Paul Downey)是英国生物银行计划的运营总监,他于2004年就已经介入了英国生物银行项目。他说:"1400万装在小小试管里的生物样本,有的可追踪到30年前。"在财政预算允许范围内,并以自愿者可以接受的方式,生物银行的一  相似文献   

20.
<正>查岛鸲鹟的故事曾被奉为动物保护的传奇案例——人们通过仅剩的1只可育雌鸟将种群从5只恢复至200只。但是现在科学家发现,人为干涉的繁育很可能破坏了自然选择淘汰,致使某种缺陷基因差一点就摧毁了这个物种。假如我们希望向濒危物种伸出援手的话,就应该关注这则警示故事——"老蓝"的故事"老蓝"是一只雌鸟的名字。它是拯救自身物种"查岛鸲鹟"免于灭绝的传奇鸟,是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女英雄"。这只戴着蓝色脚环的调皮小鸟俘获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