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女性诺贝尔奖"奖项下首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5位女科学家有幸获得殊荣.这之中,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也站到了聚光灯下,代表亚太地区领取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中国女科学家连续获得4次该奖项提名后,首次问鼎这一"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如期而至时,中国终于等到了本土科学家喜获诺奖的日子。屠呦呦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与大村智、威廉·坎贝尔组合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贡献在于发现了针对极具破坏力的寄生虫疾病的革命性新疗法,以帮助解决困扰人类长达千年之久的医疗健康  相似文献   

3.
正屠呦呦研究员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为人类抗击疟疾提供了有效的"武器",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是中国医药科学家一项重大创造,也是维护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屠呦呦研究员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本土研究成果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全球华人为之欢欣鼓舞.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奖引发了广泛讨论,涉及国家科  相似文献   

4.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5.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后,中国坊间很快传开了这条消息,一如他当年获得诺奖的轰动。  相似文献   

6.
叶英 《科学通报》1957,2(22):703-703
我国留美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由于在“宇称守恒定律”方面的重要发现,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金。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给他们拍去了贺电。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午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终于实现了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兴奋之余,黄花蒿作为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黄花蒿到底是一类什么植物?下面,我们特邀著名植物学家杨斧老师给大家解密。  相似文献   

8.
<正>"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东晋的古法,从2000年前,为屠呦呦送来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但做研究绝不止是"电光火石的瞬间",真理总是千百次的试错熬成的。因首次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后4年内,屠呦呦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度被认为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然而,她最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自然杂志》2012,(6):30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团10月8日宣布,将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和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以表彰他们在细胞重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科学奖,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代表着表彰科学中最高成就的非常神圣的科学大奖,人们经常会用一个机构、一个国家有多少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目来表征其研究的水准。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位在大陆作出成就的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因而,追求获得诺贝尔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科学界所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诺贝尔科学奖也确实因为其影响,因为其表彰的众多杰出的科学成果,而与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史相联系。关于诺贝尔科学奖的各种研究和普及读物可谓汗牛充栋,不过,一本刚刚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的图书《…  相似文献   

11.
金桃 《世界科学》2012,(1):51-52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授予了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端粒酶研究领域的成果。绍斯塔克,1952年生于伦敦,在加拿大长大。他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于197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绍斯塔克自1979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是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并同时任职于美国霍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虽然绍斯塔克因端粒酶获得诺奖,但他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探索生命起源。最近,《纽约时报》记者在波士顿采访了绍斯塔克,以进一步了解他的新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开栏语:过去的两年,本刊在曾以大篇幅连载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的文章《回望人类发明之路》。我们看到,古代的中国曾经有过非常璀璨的文明。但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诺贝尔科学奖是全球的科技界最高奖项。从1901年设立至今已经有113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8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的科学家问鼎。既然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  相似文献   

13.
当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台衔公布之日。又一批为科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将受到人们的尊敬。然而过去一些荣获诺奖的科学家已在逐渐成为古人。光是1985年已有四位获奖科学家逝世为了纪念他们对科学事业所作的贡献,本刊特辑译了他们的事迹,汇为一组,借以表示对他们的哀思。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月,本刊曾在开年第1期开设专栏《走近诺贝尔奖》,此后共连载15期,旨在介绍近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一些获奖情况,让广大读者朋友进一步了解科学、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2015年10月,当我们正在制作第12期专栏的时候,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们惊喜不已!似乎我们之前开设这个专栏都是为  相似文献   

15.
记者:得知获奖消息后的感觉如何? 希格斯:“我当然很高兴,或者说是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在经过了长久的等待之后.终于尘埃落定。”希格斯说道:上世纪80年代一个朋友就告诉他已被提名诺贝尔奖。“漫长的诺奖资格论证过程似乎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以为在我有生之年也许不会来了,但显然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启动表明,  相似文献   

16.
自1901年以来,中外各界人士都把获得诺贝尔奖看作是举世公认的最高荣誉。 诺贝尔奖是根据著名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1833.10.21~l896.12.10)的遗嘱,以其名义和大部分遗产设立的永久性国际大奖。 奖金来源与颁奖方式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法国巴黎写下遗嘱,将其遗产332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合978.3万美元)的大部分3122.5万瑞典克朗(920万美元),捐为设立诺贝尔奖的基金,并将此基金投资所得的部分利息作为奖金,每年颁发一次。 奖金规定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方面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单位(限于和平事业),以资激励人们努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第一届诺贝尔奖是在1901年提名,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可是您也许不知道早在1896年,俄国工艺工程师阿列克谢·斯捷潘诺夫就因研究“灯泡的基础”而由帝俄技术协会授予诺贝尔奖。这是怎么回事? 话说1837年,瑞典的诺贝尔家族迁居俄罗斯,在彼得堡创办了第一所小型机械厂。后来工厂逐渐转到第二个儿子——路德维格·诺贝尔手中。他不仅按新的方式重新装备自己的彼得堡机械厂,并扩大它的生产量,而且对伊热夫斯克兵工厂进行改造,然后又投入全力在俄罗斯建立石油工业。  相似文献   

18.
前沿     
<正>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首位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世纪来,被授予诺贝尔奖已成为世界杰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1996年是阿尔弗雷特·诺贝尔逝世一百周年,《科学进展》(TheEndeavour)杂志特借此机会发表文章,对他的生平及其成就作一回顾。诺贝尔出身低微,但他父亲一方的祖辈中不乏著名人土。奥拉夫·路得彼克是瑞典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曾在医学和植物学方面有重要贡献:植物Rlld-bekiag即因他而命名。他最小的儿子也叫奥拉夫,是著名的微型画家。他的孙子是个医生,始以诺贝流斯作名字.阿尔弗雷特之父伊曼纽尔是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建筑工人,因生活不稳定,遂于1837年去芬兰寻找…  相似文献   

20.
程欠起 《科学之友》2004,(11):36-37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科学家、发明家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旨在表彰每年分别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世界和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或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