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奉化县杨村公社马头大队,学习外地经验,在十四亩连晚秧田中,套种“汕优6号”杂交水稻,获得增产,一般亩产都在600斤以上,高的一块达到652斤。对于此项技术,群众概括为“增、早、省”三字。增,就是增加了产量。采用连晚秧田套  相似文献   

2.
“原丰早”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利用原子能辐射引变的方法,经过三年五个世代于1973年选育而成的一个早熟偏迟,或中熟偏早的早籼品种。经全省50个农场(所)、63个公社、大队共113个单位试种结果,“原丰早”平均亩产870.5斤,最高亩产达1250斤。可比当前推广的生育期相似的早中熟品种“二九青”、“竹莲矮”、“圭陆矮8号”平均增产1~2成,与迟熟品种“广陆矮4号”产量接近。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广陆矮4号作连晚栽培面积有所扩大,它有早熟、省肥、省专用秧田、产量较高的优点,并有利于扩种早稻,有利于后作春粮播种。但是,往往因气候条件和施肥管理方面不当,容易发生早衰,影响产量的提高。去年我们在晚稻生长后期,对广陆矮4号进行施粒肥试验,结果很好,有防早衰作用,增产显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杏林区农技站于1998年晚季,1999年早季在海沧进行两系优质杂交稻两优培9的示范试种,结果显示该组合产量高,主要农艺性状优良,抗性较强,米质佳,值得在福建省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丽水地区地形复杂,人少田多,夏收夏种劳力十分紧张。一般社队约有三分之一面积的连晚在八月上旬插秧。历年来,由于关秧门品种没有选准,经常发生大面积早穗或难产,亩收一、二百斤,有的甚至无收,致使连晚产量低而不稳,影响改制面积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年粮食亩产“超纲要”、“夺千斤”的障碍。我们曾用二九青、矮珍、温珍、红梅早(早籼)、69—409、台中育39、鼓浪粳(中粳)、农虎6号(晚粳)、京引56(早糯)、京引88、京引15、台中糯(中糯)等数十个品种,先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探索二熟制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证明,多种早稻,多种早、晚稻迟熟品种,是实现全年高产的有效途径。但在浙北、浙东地区,这与多留晚稻专用秧田的矛盾很大。为解决这一矛盾,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宁波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在参考外地经验,并总结本地壮秧带士移栽和以往“苗秧”、“寄秧”经验的基础上,与贫下中农一起,于一九七二年试验用“连作晚粳稻两段育秧法”培育关门秧,获得初步成功。一九七三年,他们进一步作了试验。  相似文献   

7.
连晚杂交稻秧田抽行留苗,是夺取晚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龙泉县城郊区1981年推广395亩,去年又推广910亩,占连晚迟插秧田50%面积,均获显著高产。它的好处是:一、产量高。如大沙公社抽行留苗81年218亩亩产782斤,比拔插秧每亩增产170至280斤,去年282亩,占连晚秧田91%,亩产  相似文献   

8.
早籼“科梅”系1970年用“IR—8”与“红梅早”杂交育成,于1974年选育定型。“科梅”在我省作早稻裁培,全生育期116~122天,成熟期与“广陆矮4号”相防,属早籼迟熟品种。诸暨县农科所于1973年小区测产亩产955斤比“广陆矮4号”增产10%,1974年本省7个试种点测产,都比“广陆矮4号”增产,平均增产12.1%;诸暨县农科所种植0.46亩,亩产1065.2斤;1975年据不完全统计在本省82个测产点中,“科梅”比“广陆矮4号”增产有58  相似文献   

9.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为提高早稻米品质,自1993年开始试验选育对光不敏感的粳稻,以实现早晚两季均可栽种品质好的粳稻,解决早籼米口感差,消费者普遍不喜欢的问题。经过5年攻关,终于培育出了这种新品种“浙农大104”。这个新品种一年早、晚两季均可栽种,单产800kg左右,且可直播,免去插秧和专用秧田,提高土地利用面积,降低农业成本,省工省力。该品种支链淀粉含量高,品质、口感好,对稳定夏粮种植面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与丽水地区农科所协作选育的早熟晚籼新品种“浙丽1号”,已于去年12月在丽水通过技术鉴定。“浙丽1号”的原试种代号为“8202”,是1974年用晚籼“广塘矮”作母本,与抗褐稻虱的“mudgo”杂交,1975年以其F_1为母本,再与“竹科2号”杂交,经多代抗病虫测定选育于19T8年定型的。1980、1981年两年参加丽水地区区域试验。1982、1983年两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索化学除草剂对早稻、杂交稻秧田灭草效果,我所在1979年连晚秧田上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去年上半年又继续对早稻、单季杂交稻秧田进行了试验,同样取得了较理想的灭草效果。而且还起到了增产作用,为今后大田推广化学除草剂摸到了一些规律。我们采用25%除草醚可湿性粉剂和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两种,试验区早稻每个小区为0.018亩,分别每亩设除草醚300克、  相似文献   

12.
竹莲矮是浙江省农科院用尚处在分离阶段的矮秆晚籼竹矮与早籼(莲塘早×矮南早16号)的第三代单株杂交,经多次选择育成的早熟早籼新品种。1972年在省内各地试种,平均比二九青增产8.4%。1973年作绿肥田或春花田早稻栽培,也均比二九青增产。据萧山、绍兴、海宁等县5个场、队试种,平均亩产852.1斤,比二九青增产10.6%。其中绍兴东湖农场试种5.549亩,平均亩产达959.2斤,比二九青增产14.2%。  相似文献   

13.
为调节劳力,有利早晚两季高产,生产队都搭配一定比例的早熟品种。但早熟与高产有一定的矛盾(早熟不高产,高产不早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今年,我在白泉公社繁强种子队做了“以中代早”的试验。即在通常“品比”试验的基础上,按早熟品种成熟期作为供试品种的统一收割期,不论早、中、迟熟品种一律在同一“早熟天”收割、单晒、测产。收割期在7月27日,小区面积1,088厘,重复二次,将产量折算为亩产的结果是: 中熟“原丰早”  相似文献   

14.
宁 6 7A/K172 2是由宁波市农科所、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杂交晚粳新组合 .鄞县云龙镇在 1999年引入试种 ,面积 13.4 8hm2 ,其中作连晚栽培面积 9.6 9hm2 ,作西瓜茬单季栽培面积 3.79hm2 .经调查验收 ,每 6 6 7m2产量 ,分别为 512 .3kg和 580kg ,比宁 6 7对照增产 14.5%和 12 .6 % .其中 ,蒋小明的西瓜茬单季高产攻关田 ,经市、县农业局组织实割验收 ,面积 0 .12 2 6hm2 ,折 6 6 7m2 产量 6 0 2 .7kg ,名列 1999年度宁波市跨地区高产攻关田第一名 .为了进一步摸索研讨粳杂宁 6 7A/K172 2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现将该户…  相似文献   

15.
正三十烷醇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激素,本刊曾与去年十二期上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次对我省杭州大学生物系等单位于去年在水稻、油菜、茶叶、络麻等作物上进行试验应用的情况作一报道。在水稻上的应用:杭州大学生物系以“原丰早”作试验材料,在抽穗期和扬花期均喷洒0.1ppm的正三十烷醇。结果处理的和对照的亩产分别为702斤和666斤,增产5.4%。结实率分别为81.8%和78.8%,千粒重分别为22克和21.2克。以“杂福一号”为材料,在孕穗期和扬花期每亩喷洒120斤0.5ppm的正三十烷醇,增产13.7~14.8%。以矮梗23作材料,在盛花期喷洒0.5ppm正三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指引下,在全国“两杂”会议精神鼓舞下,在省委、省革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今年上半年,我省在全省范围内有五十个以上的单位试种了高产旱粮作物——杂交高梁。目前,正在陆续收获。从业已收获的产量看,出现了一季超“纲要”的高产量。例如,淳安县唐家大队试种的1.148亩晋杂五号,亩产达816斤,另一块0.482亩忻杂七号亩产达862.7斤,生长较差的一块0.58亩,亩产也有644.6斤。在海拔1000多米的龙泉高山上,生长也很良好,丰收在望。  相似文献   

17.
(一)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推动下,在省、地农业、科研部门的帮助下,我县连晚杂交水稻的试种在一九七五年种植0.39亩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一九七六年扩大到17个公社、38个大队、64个单位试种,种植面积184亩,平均产量619斤。产  相似文献   

18.
我县自1976年种植杂交水稻以来,早、晚季生长都良好,比常规种增产2成以上,显示了杂交水稻的强大生命力。在第二年的种植过程中,发现其病虫害的发生有其一些新的特点,早季的纹枯病、卷叶虫和大螟的发生较常规种重,晚季的普通矮缩病、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的发生较常规种多,在云和、缙云等县还发现新的病害——急性型枯萎性白叶病。现将我  相似文献   

19.
根据烟台地区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实况,运用FAO等提供的生产潜力估算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地小麦、玉米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生产潜力,进而对两个作物合理组配的4种一年二作技术体系作出评价:(1)晚播“独秆”小麦—套种晚熟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最大,气候生产潜力也较高,目前宜作为高产攻关的二作技术体系;(2)中茬“中播”小麦—晚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高,稳产性好,宜作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二作技术体系;(3)晚播“独秆”小麦—平播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水热综合满足状况良好,适合在产量水平较低、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推广应用;(4)早茬“精播”小麦—早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低,稳产性差,应尽快用其它二作技术体系予以更替。  相似文献   

20.
“167"是我所以军协×京引182籼粳杂交育成的早粳新品系。作连作晚稻栽培,于7月25日播种,8月8日移栽,可在9月20日前后齐穗,11月10日成熟,全生育期不到110天。二年来在本所大田种植2.4亩和2.83亩,亩产分别为746斤和798.5斤,与施肥水平较低条件下种植的晚粳稻产量相近,较中粳、早籼稻增产显著。“167”株高85~90公分,每穗实粒数约为50粒,千粒重26克左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可在7月24~26日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300斤上下,秧龄期10~15天,于“立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