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亚欧两大洲之间的经贸往来发展迅速,许多欧洲国家纷纷制定了“亚洲战略”,把与亚洲的经济往来作为加快其国内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种经济关系受到影响。面对这场经济领域的“厄尔尼诺”,欧洲又如何处之呢?贸易:构成了挑战从贸易方面来看,亚洲金融危机对欧洲来说弊多利少。金融危机使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界各国称慕不己。亚洲除原来的“四小龙”外,后起之秀纷纷“出头露面”,马来西亚是其中的佼佼者。过去6年中,马来西亚经济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个速度仍将保持一段时间。按照政府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马来西亚将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马哈蒂尔总理也有他的担心。低工资优势不复存在马哈蒂尔最近在一次公开谈话中指出,过去马来西亚发展经济的一个很大优势是工资成本较低,但从今后发展趋势看,这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新年笔谈又在第一期与您见面了。1997年的世界经济大概可以概括为“在动荡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亚洲的形势最能表现这个特点。众说纷纭的金融风暴在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也在世界范围投下了一道阴影,IMF、甚至据此将世界经济增长率从1997年的4.1%调低到1998年的3.5%。大洋彼岸的“美国新经济”也同样引得众说纷纭……几年来一直陷于痛苦中的俄罗斯经济终于有了转机。世界经济有喜有忧。由于篇幅原因,“笔谈”分两期刊出。  相似文献   

4.
SARS冲击波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亚经济从一枝独秀的耀眼中变成蒙尘的珍珠,中国经济的增长也没能独善其身。 2001年,全球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日本、新加坡等地经济度日维艰,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5年来一直在“七上八下”的怪圈中徘徊。 2003年,渴望着有更大作为中国经济,却猛遭SARS的当头棒喝。面对SARS猝不及防的袭击,中国民众由一种初来乍到的陌生与发自内心的恐惶全面转向全体动员、坚定信念,采用各种得力措施去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突如其来的SARS犹如打开潘多拉魔盒放出的幽灵,四处蔓延,使得亚洲经济再次接受严峻的挑战。作为SARS的重灾区,连创世界经济的奇迹的中国,在全球经济肃杀的气氛中,面对SARS所引发社会危机,顽强阻击,其经济还能否卓而不群,经济增长指标到底达到多少,一时间成世界经济领域和中国民众注目的焦点。在中国政府全力指挥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当口,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就SARS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做了预测评估,包括亚洲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银行等都调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  相似文献   

5.
切合实际的政策,有力的宏观调控,使它成为——进入90年代,西欧各国纷纷陷入经济衰退,而几乎被人遗忘的欧洲西北隅小岛国爱尔兰却取得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5.1%的骄人成绩,1995年的经济增长率更达到了7.7%。爱尔兰在欧洲经济舞台上独领风骚,使得已日过中天的“大英帝国”也不得不惊呼:昔日的“穷邻居”快要赶上亚洲“四小虎”而成为欧洲的“三色虎”(爱尔兰国旗为绿、白、橙三色)了!  相似文献   

6.
陈宇山 《广东科技》2008,(17):60-62
二十世纪后期,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四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从经济不发达地区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行列,创造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因而获得“亚洲四小龙”的称号。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经济走在全国前列,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殷切期望,广东要“用20年赶超亚洲‘四小龙’”。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之前,由于美国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日本和欧洲经济的不景气,国际贸易增长停滞,亚洲经济的增速也明显放慢,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呈现经济衰退的迹象。2001年年初,笔者在论述亚洲经济形势时,曾比喻当时的亚洲经济正处于一种“多云转阴,有时有小雨”的不佳状态。到9月份,亚洲经济仅部分地区仍能见到阳光,大片地区已处于“阴,局部地区有小到中雨”的困难局面。而9.11事件将低迷的美国经济推入衰退,日本经济更深地陷入十年来的第四次衰退,欧洲经济增速进一步放慢,亚洲国家的出口更加困难,亚洲经济除少部分地区是“睛间多云”外,大部分地区已是“阴雨连绵,雨中夹雪”。这种严峻的经济态势在2002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最早要到第三甚至第四季度才开始好转,亚洲经济的全面复苏恐怕要推迟到2003年。  相似文献   

8.
1986年5月,日本出版了一本名叫《别了,亚洲》的小册子,作者是日本国际经济评论家长谷川庆太郎。这本小册子所宣扬的狂妄观点,博得了日本某些人的喝彩,从而使它成为一本畅销书,并已再版。该书的中心思想是鼓吹“经济迅猛发展、政治自由扩大”的日本已与亚洲国家“格格不入”,已不再是亚洲国家,应该“脱离亚洲”,与亚洲“告别”了。作者在宣扬日本战后40年的发展及其与亚洲国家的悬殊差距时,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日本是高耸于梦之岛(东京的垃圾场)上的霞关大厦(日本政府机关的高层建筑)。在作者眼里,日本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化摩天大楼,而亚洲国家则为堆满各种废物的垃圾  相似文献   

9.
如果日本成为亚洲的德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职业习惯,常就一些国际问题产生“奇想”,虽说是“奇想”,但绝非空穴来风。比如:如果日本成为亚洲的德国……最近读有关材料,我发现不少日本学者已经从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中获得了某种积极启示。那就是,日本要像德国推动欧洲经济与政治合作那样推动亚洲经济与政治合作。日本的经济规模是亚洲第一大的。如果再考虑到东亚经济合  相似文献   

10.
短平快     
欧美汽车商大举进军亚洲 亚洲汽车市场前几年因经济危机而受挫,但其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欧美各制造商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块诱人的“蛋糕”上切上一刀。 1999年亚洲市场各类汽车的销量为1115万辆,预计到2004年将增加到1600万辆,2009年进而达到2050万辆,几乎为1999年的两倍,其中小汽车占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不仅由于冷战结束,更由于经济增长的东高西低,促使美国和西欧早就在酝酿调整对亚洲的经济政策。人们可以注意到,自70年代末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7%以上,而西方国家自90年代初以来纷纷进入经济衰退。面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美欧对亚洲经济政策的调整在1994年都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自从亚洲有了“四条小龙”,人们便纷纷觉得东方世界亮了起来。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大出大进”等经济术语一般百姓也能信口说上一堆。谁不想自己的国家富强,谁不想继“四小龙”之后自己早日成为让人羡慕的“第五条龙”呢?被经济界普遍看好的泰国,好似已经有“第五条小龙”将腾飞的意味了。对泰国我原先了解不多,只觉得似乎和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差不多。当飞机飞临曼谷上空时,我的“呀!”“呀!”声足以把原来的感觉留在那九霄云外。泰国大地上一派生机,农田和城市的建筑整洁得象刀刻笔绘的一般,到处郁郁葱葱。双脚踏上曼谷城,那感觉又有了不同。画一般的诗意散去了,满  相似文献   

13.
一个曾引起“达沃斯”会议兴趣而今又被忽视了的话题东亚经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引起了人们对“亚洲模式”的关注和思考。与之相关的是对所谓“亚洲价值观”的讨论。90年代中期,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人们饶有兴味地听着亚洲的政治家和学者们谈论着给东亚经济起飞添翅加翼的“亚洲  相似文献   

14.
亚洲的崛起     
从量变到质变,亚洲经济迅速崛起;为占据有利地位,大国纷纷调整政策;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争夺主导权的斗争日显突出。  相似文献   

15.
, 《世界博览》2012,(22):10-10
“经济的亚洲”没问题,“安全的亚洲”遇到了大麻烦。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存在两个亚洲:一个是“经济的亚洲”,朝气蓬勃、协调一致,该区域内成员间的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53%,高达19万亿美元的区域经济总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安全的亚洲”则面临麻烦,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明显的各国彼此猜忌,领土纷争逐步升级。并有不惜一战的姿态。  相似文献   

16.
韩国经济看来是出了麻烦,不然的话,为何近半年来有关于此的文章报道纷纷出台,就连政府要员也不得不“给个说法”。不过,关键在于能否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找到症结所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开端。  相似文献   

17.
从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扩大出口、优化产业结构和充分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广东和亚洲“四小龙”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龙”在利用外资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广东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竞争的焦点都集中在科技实力的较量上。世界各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加强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纷纷在各自科技政策的制定中,大力强化了科技必须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必须成功地商品化这一战略思想的地位。一场前所未有的规模庞大的科技商品化浪潮,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中相继掀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经济情势严峻,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抢救经济,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采取的措施并不能将社会经济的“杠杆比率”降低到合理水平,也不能将“流通性”恢复到衰退以前的水平。文章从影响FDI和全球贸易的诸多因素论述了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并阐述了中国目前的反通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通胀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等方面看,亚洲油气合作也有其可行性。亚洲未来的油气安全也取决于中国进入此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因此,中国顺应亚洲经济合作的新态势,中国在国际能源地缘战略层面。也应该实现某种突破:东南亚方向形成“环南中国海能源经济圈”;东北亚方向形成“环黄海能源经济圈”;中亚方向建设“环里海能源经济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