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模糊限制语是英语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段,因而,了解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学会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熟练运用模糊限制语,对于提高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和得体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运用韩礼德提出的纯理功能等理论来分析议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颖 《科技信息》2013,(5):226-226
本文从语音,词汇,修辞、句法和非言语五个方面分析新闻英语导语的结构及其交际功能,阐述电视英语新闻导语在使用上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在交际功能上倾向于听话人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3.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运用模糊集理论并以语言的模糊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本文通过实例阐明模糊语词的语用功能,并利用了Grice合作原则和Leech礼貌原则以及日常会话原则中的模糊语词的作用,表明模糊语词是日常语言交际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对语言中模糊现象的研究呈现深入化以及多元化的趋势,对模糊修辞的研究更是细化到对各个语体内部.模糊修辞是运用语言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门艺术.模糊修辞广泛存在于广告语中,并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阐释了"三一语言学"的"得体性原则"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得体性原则"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的精神内核,强调言语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重视修辞的文化构建功能和社会道德评判功能.言语修辞具有非理性色彩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程淑丽 《科技信息》2007,(27):133-134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文章分析了语言模糊性的具体表现及实证分析了语言模糊状态下的翻译原则,说明了语言模糊的存在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但有时也是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语用学角度,运用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乔治·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的模糊语言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的人物会话,揭示了会话中模糊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王小敏 《科技信息》2013,(23):196-197
本文从介绍语言的模糊性质和模糊翻译原则入手,从颜色、形状、烹饪方法、味觉、药膳、历史典故等角度阐释了模糊翻译原则在英译部分中式菜肴名称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实际效果,总结了模糊原则对于汉英翻译的作用以及模糊语言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西方修辞理论来分析小说《紫颜色》人物之间的对话。作者认为小说人物在传递会话含义的过程中对合作原则的准则的"蔑视"是说话人对于不同修辞语境而采取的一种修辞策略。修辞者以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作为修辞产生的出发点,通过利用或偏离合作原则的准则,达到其修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英语pun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在双关语中英文互译时,中外译者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本文试图以翻译控制研究中的最优化原则为指导来说明如何实现"双关语"翻译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语用学与修辞学是密切相连的两门学科,本文在对修辞格语用功能简单评述的基础上,从加强主题、调节人际关系及“面子”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修辞格具有的语用功能,说明恰当地将修辞手段运用到语言的使用之中可以提高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玲  熊斐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6):57-58,62
自然语言存在模糊性。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看,模糊语言总会违反其中一条或几条准则,但实际上这种违反有助于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从语用上看,它使语言简洁,灵活,礼貌。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英、汉语中都存在大量模糊语。在翻译中模糊语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优劣。杨必先生的《名利场》中译本是公认的译著精品,其中对模糊语言,包括模糊词语、模糊蕴含和模糊修辞的处理灵活多变,达旨传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强调中国文化修辞学的伦理性的重要性,重视修辞的得体性原则和合作精神,重视语言交际中的礼貌态度和礼貌语言,并对得体性原则等谈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公差的独立原则、最大实体原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也探讨了目前尚未纳入国家标准的最小实体原则“反补偿”的应用问题以及公差体系中的问题。正确选用公差原则,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合格率,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手机短信作为人类语言的一部分,其语言亦和自然语言一样具有模糊性。中文手机短信中语言模糊性表现最为突出的娱乐搞笑和祝福传情类短信,在语音、语言表达、语言结构及修辞上的模糊,在短信中具有丰富的语用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四六结构”与修辞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四元六维结构”的哲学高度指出:“修辞过程”不限于“由想而移为辞”,“想”之前要先对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移为辞”之后,还要考察对读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修辞效果”不限于表达效果,还包括接受效果和社会效果;“修辞学”有内外之分,内修辞学包括本体修辞学、表达修辞学、接受修辞学,外修辞学包括文化修辞学、文明修辞学和道德修辞学等。  相似文献   

18.
修辞转化是修辞主体在对各相关因素充分进行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受到某种修辞目的的驱动,以认知语境为重要条件,以得体性为最高原则,采用适宜可控的方法与手段,而在修辞表达或修辞理解的过程中建构和解构修辞话语的零度与偏离同义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修辞预期而实施的修辞行为。这种修辞行为具有认知性、普遍性、建构性、解构性和修辞性等主要的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就商标语言的"修辞幻象"问题进行探讨,划分出商标语言制造的"修辞幻象"类型,并对商标语言制造"修辞幻象"的原因和辞格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