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03,(3):29-29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植物与昆虫的“战争”中,昆虫也会“窃听”植物发出的求救信号,提早做好准备,应付植物即将采取的防御计划。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中生存着千万种植物,在这个浩瀚的植物王国里,植物或植物间存在着各种奇妙的关系,尤其是它们一些生理上的奇特现象历来被视为奥秘,而现在已渐为人知。 知觉和语言 科学家把植物对外界的感应,用微电波引导出来,再把微电波演绎成声音,从而发现了一些植物的新奇现象,茄子缺水时,会发出微弱的呻吟声;向日葵获得灌水与日照时,会发出欢悦的声音…… 近年来,植物学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现了植物的另一奇特现象:每当有凶杀案件在植物附近发生时,植物的“感觉器官”就可以记录下这一凶杀的全过程,成为鲜为人知的现场第一“目击者”。美国纽约一位植物学者曾用电波记录试  相似文献   

3.
植物的神力     
人们普遍认为植物是没有感觉的,你去砍它、折它的枝条,或者将花草连根拔起,这与打碎一块瓦片是差不多的。可是最近科学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些科学家认为,植物群能够审慎地考虑它们的生存环境、预测未来、征服领地和敌人,有时还能让人觉得它们有未卜先知的神力。2004年5月,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举行了一次“植物神经生物学”论坛。讨论的主题是“植物的神经细胞”。讨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植物是有大脑的。”已故植物遗传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的细胞具有思想性”。达尔文也曾写…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9,(9):4-4
植物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它们不能移动。不过,最新研究认为,当掠食者到来时,植物之间也会相互通知。 美国科学家在研究北美艾灌丛时发现,这种植物可能通过向空中散布一些与信息传递有关的化学物质进行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5.
是的,某些植物真的会战斗,而且还会使用生化武器哦!这些植物的作战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它们的“近亲”或“近邻”。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植物间的斗争和动物间的争斗不能相提并论,所以人们几乎很难发现植物也有凶险的一面:某些植物会在土壤中下毒,来毒害它的兄弟姐妹或者竞争对象,科学家称这为“相互影响战略”。如黑核桃树会产生一种胡桃酮,这种物质几乎可以杀死周围所有的植物。它们还会遮蔽周围植被所需的阳光,并释放出更多胡桃酮来“关闭”那些为其他植物输送营养的通道。其他物种如凤仙花,会争先恐后地争夺阳光,目的只为排挤它的邻居。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哆啦A梦”系列动画片的2009版《大雄和绿巨人》中,出现了一棵有知觉、会交流的“树小子”。它来自一个绿色的外星球,那里的植物不但会交流,甚至可以说话、可以行动。当然,这只是个童话故事,科学家一贯认为植物不具有社会性。然而,某些环保主义者坚持认为植物也有社会属性。最近,加拿大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植物的确有社会属性,因为它们可以辨认亲属,能和同种植物和谐共处,却厌恶其他种类的植物。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动物会出汗。然而,许多人不知道植物也会出汗,这在植物学里叫做“吐水”,即植物会通过叶面上的气孔排放体内多余的水分。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变暖不仅没有使植物出汗更多,反而使它的吐水量为之减少,从而使地球上的淡水供应总量下降。这是他们使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到的研究结果,回答了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那么多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水里去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植物是如何感觉低氧水平,从而采取“自救”措施从洪灾中存活下来的?这种分子机制是否可调控?最新研究发现,植物的这种耐洪能力分子机制是可以调控的.这个发现可能会使科学家们研制出产量更高、更耐洪灾的农作物. 这种名为“感氧蛋白转换”的分子机制能够控制关键调节蛋白(即转录因子,能打开和关闭其他基因):氧气水平正常时,这些蛋白会变得不稳定,遭到破坏;氧气水平降低时,这些蛋白会变得稳定.这种稳定性会导致植物的基因表达和新陈代谢机制出现变异,提高其在洪水导致的低氧环境下的存活概率.  相似文献   

9.
《科学24小时》2011,(4):52-52
科学家发现婆罗洲的一种食肉植物和蝙蝠似乎乐于结咸一种令人觉得多少有点“恶心”的关系。蝙蝠会把大便拉在这种食肉植物的水罐式的口袋里,把它当马桶用。一方面解决了蝙蝠的内急,一方面也给植物提供了养分。  相似文献   

10.
黄瓜子叶原生质体苗的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德扬 《科学通报》1984,29(7):434-434
黄瓜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它在植物遗传操作研究中也是很有用的材料。关于黄瓜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形成已有报道。黄瓜组织培养诱导的愈伤组织分化成植株也有初步结果。近来,豆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菊科植物的多种植物的子叶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的成功促使我们进行黄瓜子叶原生质体器官分化的研究。本文报道黄瓜子叶原生质体的游离方法和苗再生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乐乐 《科学24小时》2005,(10):30-31
与昆虫相比,人类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自叹不如。但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和揭示昆虫所具有的奥妙,使它们贡献和服务于人类。果蝇会“学习”有“思想”学习是我们人类的认知本能,“从经验中学习”也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要问为什么人天生就具备这种内在的本能,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说得清。于是,科学家们从既容易饲养又好操作的小昆虫——果蝇入手,通过科学实验,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植物会“听”音乐吗?为了揭开这个奥秘,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1983年,一位法国科学家把一副耳机套在番茄上,每天让它“欣赏”3个小时的音乐,这个番茄竟长到两公斤重。美国和印度科学家对水稻、甜菜、  相似文献   

13.
植物的智慧     
说起动物,大家已经知道它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那么植物呢?我们常常把失去记忆没有什么行为能力已经接近死亡的人称为“植物人”。其实,植物远非我们想像的那样无能。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植物为了生存,不仅能“看”,能“睡”,还能“吃”。  相似文献   

14.
也许你没有注意过这种现象:凡经马、牛、羊、鸟类食过的牧草,比人工割的牧草长得快。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鸟类和某些昆虫的唾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表皮生长素,该物质可使牧草生长速度加快15%。科学家还发现,一些鸟类在吃植物时,也会把唾液吐到植物  相似文献   

15.
石油是当前地球上紧缺的矿物能源,埋藏了千百万年的地下石油越开采越少。有人估计,再有50年,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就要枯竭了。科学家们突发奇想:既然远古植物可以变成石油,那么在今天的植物里可不可以也生产出石油来呢?要是可能的话,石油也像稻米一样能春播秋收该多好啊!找到了“石油植物”事实上,寻找能产石油的植物不是幻想。1928年到1932年,美国科学家艾迪逊在研究橡胶树的时候,发现了好多种“石油树”。它们的皮、干、根、叶,甚至果实中都有可以燃烧的液体。科学家梅尔温·卡尔文博士在巴西找到的一种“石油树”,当地人叫它“苦配巴”。这…  相似文献   

16.
植物“犯困”,即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既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也是科学家们数十年来积极探索却至今仍解不开的科学之谜。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  相似文献   

17.
一张骨牌倒下会引起连锁反应,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地震研究中,科学家们以前曾发现浅层地震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地震波传播的关系,一场浅层地震会在数百公里外引发另一场地震,可能强度更大。如今,美国科学家证实:在距地表数百公里深处发生的地震,也会有类似反应。  相似文献   

18.
伪科学,当然是骗局一类的闹剧,揭穿了,一文不值。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还有一种是地道的以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为幌子的骗局,这就是科学骗局。 科学骗局,确实使一些普通百姓信以为真,而且也使一些科学家受骗。其实,这也不奇怪,科学家也是人。他(她)们在某一研究领域是内行、是权威,但对其他研究领域,他(她)们又是外行,是普通百姓。一旦有经过包装的所谓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同样也是会欺骗他(她)们的。 在20世纪的100年内,科学骗局出现过不少,有的是用论文发表的形式公…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家最近在分析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对农作物的影响时发现,哪怕在环境中只有极低剂量,一些常用药物(例如双氯芬酸和布洛芬等)也会对多种常见农作物(例如生菜和萝卜)造成影响。科学家对此很关注,因为现有废水处理系统无法从污水中除掉很多种化合物。这项研究调查了可食用植物的一系列改变,例如植物中水分含量、根和嫩枝长度、植物总体大小和光合作用效率等。结果发现,许多药物都以非常特异的方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植物所受到的这类影响,又  相似文献   

20.
楚杰 《科学之友》2007,(11A):49-49
人类有1/3的时间在睡梦中度过,且常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动物们是否也和人一样会做梦?科学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