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傍晚时分,一轮大大的明月斜挂在树梢,这种景象总是给人一种静谧而浪漫的感觉。此时,大多数人会注意到地平线上的月亮看起来总是比头顶天空中的月亮大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月亮错觉。 关于这类大小错觉现象,其实自古就有记述。中国公元前七世纪的《列子·汤问》中就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论述,但他错误地认为在地平线附近的月亮比较大是受地球大气层的放大作用造成的。其实虽然大气层可以造成月亮颜色的改变,但并不能放大它。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月亮大小的知觉受到月亮的远近、大气的折射等物理特征以及人的知觉特性的影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对这个月亮错觉也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理论。下面选择介绍两种较有影响力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今年7月22日的日全食虽已对去,它给社会公众带来的心灵震撼却会持续很久很久。 与此同时.日全食还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关于日全食的科学价值.人们经常提到1919年5月29日的那次日全食.英国科学家爱丁顿等人通过观测太阳附近恒星的微小位移,初步定量地驻证了爱固斯坦广义相对论关于星光在太阳引力场中发生偏折的预言。这里.我再介绍一个精彩有趣的例子,那就是“太阳元素”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日全食天象就特别令人瞩目.大多数人在一生中也难得有机会目睹日全食奇观,就那么短短几分钟,明亮的日轮突然被看不见的月球完全遮住,日全食发生了,天昏地暗,日轮周围瞬间呈现红玫瑰色彩的太阳大气色球层,更仔细瞧,银灰色的广延日冕也显现出来,种种奇景美不胜收!百闻不如一见,很多人不惜长途跋涉,赶往发生日全食地区去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4.
日食和月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月食被列为最著名的自然现象.但日全食其实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大约每一年半就会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发生一次.发生日全食时,月球正运行在地球和太阳中间,月球椭圆形的影子投影到地球表面.  相似文献   

5.
罕见的双星     
天文学家习惯于走极端,但以前从没有人发现过这种现象:两颗超密恒星相距只有80,000哩,约束在同一个引力场内,一个统另一个转一周只需11 1/2分钟,温度达5千万华氏度,发着X射线。西德达木土塔欧洲太空研究所EXOSAT天文台的尼科拉斯·怀特说,“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恒星系统,假设你能把它放在地球和月亮之间,它发出的光会比太阳强10万倍”。这种光主要是看不见的X射线,而不是可见光。这种X射线每11 1/2分钟增强一次,就象时钟一样准。就是这种强大的X射线,才使得EXOSAT,一颗欧洲X射线探测卫星,发现了这一双星。这一双星用普通望远镜看不到。它们藏在许多远离地球两万光年的球状星群之中。这两颗新星周围是比它们更亮的星群。据怀特和他的同事们说,这奇怪的双星中的一个是中子星——一颗巨大恒星燃烧完后剩下的残骸。这颗星在其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分解,而后爆炸,于是就剩下这一旋转的、结构极密的中子球。这颗星的直径只有十哩左右,而其质量却比太阳还要重,其密度之大,每立方时在地球上就有一千亿吨,这些听起来似乎难以令人相信。它的伴星是一颗白色矮星,一颗正在熄灭的恒星。原来这颗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和太阳相当,现在其燃料已耗完,于是体积就缩小到三个地球那么大。但这颗矮星仍象一堆余烬一样,慢慢地散发着自己的余热。另外,尽管它远远没有中子星压缩的那样紧,但其密度仍要比太阳的密度大千万倍。  相似文献   

6.
贻方 《自然杂志》2006,28(5):282-282
那些正在寻找系外行星的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软木塞”天体:它的大小超过木星的2倍,质量仅有木星的二分之一,这就意味着这个天体具有和软木塞近似的密度!在华盛顿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宣称这个类似软木塞的天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行星。根据现在的行星结构演化模型,如此大且轻的球形天体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这类天体。  相似文献   

7.
看起来太空石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比科学家想像的要大的多。这种太空石叫做小行星.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群小行星在地球与月亮之间的空间围绕太阳运转。他们认为这就增加了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数量.不过多数小行星都很小,不会给地面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8.
在太阳背后,隐藏着一颗不为人知的行星,只在日全食发生期间偶露"尊容".这是真的吗? 1991年7月11日,大约有6万名天文爱好者涌向夏威夷岛,观测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日全食.不巧的是,从早上起天就一直阴着,能够观测到这次日全食的地点只有夏威夷群岛西海岸的部分地区,特别是海拔4205米的莫纳克亚火山顶上.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今年1月与腊月日期吻合? 翻开新日历,您就会发现:公历1995年1月份的日期竟与农历甲戌年十二月的日期相吻合,1月1日就是腊月初一。 据介绍,现在使用的公历,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每年365.2422天。而中国使用的农历,上要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周期,结合地球的公转周期制定的,每年比公历少了11天。这样就会在至少相隔19年之后,使公历1月份的日期与农历日期发生一次重合。本世纪这种重合总共发生过4次:1900年、1957年、1976年和1995年,其中1957年那次与1900年相隔了57年,是19年周期的3倍。下次重合将发生在2014年。  相似文献   

10.
以可见光到X射线的波长来观测,太阳是太阳系卓越的表演者,然而以了射线来观测,月亮则比太阳明亮。康普顿7射线天文台望远镜最近拍摄的图片提供了这一现象的图像证据。美国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国家宇航局戈达德宇宙飞行中心T射线天文台的研究者大卫·J·汤普查森(DavidJ.Thompson)说:“就我们所知,还没有其他天文部门看到月亮比太阳亮。”当高能宇宙射线(带电粒子)几乎以光速从银河系的遥远地区射入,以撞击月球时,Y辐射产生。它们激发了月球表面的原子核,然后辐射Y射线。和月亮不同,太阳有磁场,磁场偏转了宇宙射线或其它射…  相似文献   

11.
人造卫星获取的最新探测数据显示,太阳能够产生绵延数千乃至上万千米的巨型龙卷风。这种龙卷风通常发生在两极地区,持续时间长达10分钟,风速比地球上的龙卷风快1000倍,风力也大很多倍。太阳产生巨型龙卷风的根源在于太阳的磁场。磁力线的作用有如喷泉,太阳自身的旋转导致磁力线扭曲,从而导致气旋的产生。在这些气旋喷射中,  相似文献   

12.
何不留下这难得的美景 想必诸位读者都有所耳闻,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将发生一次百年难遇的日全食。本次日全食观测条件优良,时间更是长达近6分钟,实可谓机会难得。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天文盛宴,当然应该好好珍惜。您也许会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这动人心魄的一刻。  相似文献   

13.
科技传真     
日全食观测获得了大量数据 英国拉瑟福德·阿普尔顿实验室菲利普斯教授领导的观测小组在8月11日日全食发生的两分钟内,利用保加利亚当地天空晴好的便利条件,采用先进的“日食日冕成像系统”争分夺秒地拍摄了1.2万幅高分辨率太阳日冕照片,获取的信息量相当于3000张软盘的存储总量。 日冕是太阳外层的稀薄气体,温度高达数百万摄氏度,而太阳表面温度仅为5000℃左右。这一现象一直让科学家感到困惑。本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家动用很多地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想象一下大爆炸理论会令你头疼的话,那么大爆炸后瞬间所发生的事情会让你更加难以想象。宇宙学家们认为刚刚创生不久的宇宙——此时物质和能量极其致密和炙热——经历了一场比光速还要快的瞬间膨胀。就像一个神奇的气球,宇宙在短短10-32秒的时间里膨胀到原来大小的60倍。这一阶段,被称为暴涨,该过程甚至在宇宙演化还不到1秒的时间之前就早早结束了。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热闹非常。上山的路上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在望远镜附近,人们排成几十米长的长蛇阵。这些人来这里干什么呢?原来,当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金星凌日”,他们是来观测这一奇特天象的。 金星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我国古人称它为太白金星。电视剧《西游记》里那个手拿云帚、鹤发童颜、到花果山劝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的老者就是太白金星。西方人则称它为维纳斯,把它誉为爱与美的女神,至今,维纳斯古雕像还珍藏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 金星有许多特别的地方。首先,它很亮,除了太阳和月亮外,天空再没有比它更亮的星星了。天狼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恒星,但金星比天狼星亮14倍!其次,金星从东向西自转,所以在金星上太阳和星星都是西边升东边落的。第三,金星总是在太阳周围徘徊。光芒四射的金星在天空中出现时,像一盏明灯在太阳周围闪耀。所以从地球上看去,它有时出现在太阳东边,有时出现太阳西边,有时似乎又与太阳重合在一起,慢慢地在日面上移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能在望远镜里看到日面上出现一个像太阳黑子一样的黑点。这种现象就叫做“金星凌日”。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则科学新闻很是让全世界人民欢欣鼓舞,这则新闻说美国科学家将制造一个人造月亮,如果推广并普及这种月亮,世界人民就有望摆脱黑暗的夜晚了。这种人造月亮是用镀铝塑料制成的大型反光镜,装入人造卫星,发射到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巨大的镜面面向太阳,整个巨型反光镜的运行通过电  相似文献   

17.
天文学家最近通过电脑模拟发现.半人马阿尔法B星周围应该存在一颗和地球很相似的行星。半人马阿尔法B星是距离地球4.35光年的半人马三星系统中一颗跟太阳很相似的恒星。据推测,环绕半人马阿尔法B星运行的那颗类地行星的大小不到地球的两倍,而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大小都在地球的5倍以上。更特别的是,这颗类地行星上面很可能存在液态水,温度条件也很合适,这就意味着它跟地球一样是一颗生命可以居住的星球。  相似文献   

18.
武士黄蜂     
个头较大的普通黄蜂已经很吓人了,要是有一群蜻蜓般大小的黄蜂朝我们飞来,恐怕不少人会尖叫起来。最近,美国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就发现了这样一种巨型黄蜂,它们是比普通黄蜂大得多的超级黄蜂,其个头是普通黄蜂的3倍。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这种黄蜂长着一个类似于鹿角的大下颚。  相似文献   

19.
个头较大的普通黄蜂已经很吓人了.要是有一群蜻蜓大小的黄蜂朝我们飞来.恐怕不少人会尖叫起来。最近.美国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就发现了这样一种巨型黄蜂,它们是比普通黄蜂大得多的超级黄蜂,其个头是普通黄蜂的3倍。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这种黄蜂长着一个相似鹿角的大下颚。  相似文献   

20.
一个新的理论暗示,一颗年轻的恒星或许会对另一个发展中的恒星系统猛拽一把,从而使得围绕它们的行星以一个倾斜的轨道运转。这一理论可能也解释了就在家门附近的一个存在已久的谜——为什么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赤道倾斜了7°。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有了关于第一颗"热木星"的惊人发现,这是一种近距离环绕其母星运转的气态巨行星。为了解释这一奇异的发现,理论学家提出,行星形成时距离恒星很远,但后来通过曾环绕恒星的由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行星盘运转而逐渐向内迁移。在这种所谓的盘迁移过程中,行星依然停留在原行星盘中,因此其轨道的倾斜程度与母星相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