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宏观上评价前一段文坛上的王朔、金庸之争,认为这是文化板块运动碰撞的反映.王朔是北京文化的雅中之俗,金庸是港台文化的俗中之雅.王向金挑战,一是自身不硬,二是选错了对象.但王朔率性而为,天真可爱,歪打正着,打破了两大板块之间的沉闷的平衡.王的飞刀欠准,金的弱点在于缺少塞万提斯的洞穿历史的眼光.  相似文献   

2.
从王朔到冯小刚--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审美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历了改革"阵痛"的中国,正在经历和完成着社会转型,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一度出现失落,崇高被躲避,文学失重,产生了王朔和王朔现象,中国文化正经历着从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形态,转向实用主义、现世观念和消费社会的变化,审美文化开始向世俗化转变,冯氏喜剧应运而生,冯氏影片的喜剧设计具有一定的后现代特征.从王朔到冯小刚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的发展,恰恰伴随和印证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转型这个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朔作品是一个颇有意味的存在,王朔对于中国当代文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王朔作品的出现与流行,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的某种性状相契合。对这种语境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王朔的价值、更好地把握王朔作品的意义无疑具有某种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王朔小说常被人以"痞子文学”一言蔽之.本文力图在深入王朔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类分析,探寻三种人物模式各自意义并整合出一条不同形象间相承和嬗变的轨迹,由此发掘出王朔小说荒诞表面下的严肃意义,即认为痞子形象是社会转型时期既有的人的构想破碎后对新生活模式的一种努力尝试,虽然这种偏激化的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一、“王朔现象”引起的思考近一二年,从影视界乃至民众间,特别是青年中泛起了一股“王朔热”,或称为“王朔现象”,它起因于王朔的几部小说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几部电视剧收视率甚高,引起了轰动。对王朔的作品用文学艺术的标准衡量,影视界和观众均有不同评价。褒者认为它反映了时代精神,迎合了时代潮流,符合一些人的审美情趣,可算作文学艺术品;贬者评其为“痞子文学”、“流氓文学”或“无赖文学”,甚至斥之为“‘谴责小说,和‘讽刺  相似文献   

6.
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与文艺批评,在 20 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成为文艺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学、文化现象。针对王朔及其创作评论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赵旻 《凉山大学学报》2002,4(2):136-137,140
本文认为,目前从纯文本的角度去研究王朔巳失去意义,而对曾经由王朔引起的论争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快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流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王朔小说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快感内容及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大众文化角度来探讨王朔小说的快感编制策略,具体来说,王朔在小说中采用了狂欢化的语言风格、悬疑化的叙事策略以及双向化的人物与符号设置等手段以增加读者阅读小说的快感。  相似文献   

9.
王朔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社会关系变革、新阶层涌现以及思想文化变迁的“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才能清晰地展示作品的时代风貌和特殊意义。意识形态的松动、文化选择的多样为另类的王朔小说打造了生存的空间;而世俗力量的显现和膨胀则使迎合大众的王朔小说声名大震。  相似文献   

10.
痞子文学代表人物王朔在世纪之交的再次走红常常被贬斥或轻描淡写为“自我炒作”或“哗众取宠”。但是,如何“争众赢宠”却不仅是西方修辞学关注的中心议题,也是包括王朔批评者在内的话语实践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王朔看似只有“骂”味的话语实践中其实蕴含了“以反权威之名行利用权威之实”这一修辞策略。王朔高调批判诸权威的同时,却通过投射适当的修辞人格消抹其自身同样具有的权威身份,并通过诉诸“事实”这一国人广泛认同的权威、主动承担“举证责任”、利用权威分裂又互相借重的状态而实际上利用了权威来使自己的话语获得“授权,”最终实现“自我确立”。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细读小说《动物凶猛》,呈现出隐藏在王朔童年记忆中的某种伤心和困惑:在一个由“文革”开创的孩子们的“自由世界”里,生命的河流会遵循怎样的行程。这既为我们如何阐释王朔的写作提供了某种启示,也使得我们采取更复杂的态度面对“自由”。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人们通常只关注直接进入作品的地方色彩,而忽视空域背景的层面,因而对王朔小说的"京味"存在争论。其实,王朔复杂的"胸臆"充分体现为作品中的拟政治语言、落拓之子、军队大院、理想空域等,而"京味"正相应而生。  相似文献   

13.
只有王朔对旧历史进行一种不留情的颠覆,让历史理性起飞;张承志的价值理性才有充分的合理性。王朔是一个历史理性的持有,张承志则是一个价值理性的守护。两在表面上虽有冲突,但在最终却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王朔小说常被人以“痞子文学”一言蔽之。本文力图在深入王朔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类分析,探寻三种人物模式各自意义并整合出一条不同形象间相承和嬗变的轨迹,由此发掘出王朔小说荒诞表面下的严肃意义,即认为痞子形象是社会转型时期既有的人的构想破碎后对新生活模式的一种努力尝试,虽然这种偏激化的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王朔的小说创作置于转型时期中国都市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人生困境与生命意识两方面分析顽主们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提示王朔小说在文学反映生活、探索生命本质两个层面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叙事对作为文化英雄的知识分子形象产生了质疑.经由王朔对知识群体的调侃、贾平凹对末世文人的挽歌以及新世纪以来大学题材小说对教授群体的丑化,知识分子叙事书写了文化英雄在近二十年来的溃败命运.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叙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识角度偏颇与审美意识简陋的双重缺陷.  相似文献   

17.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  相似文献   

18.
顽主──王朔文化叛逆的视角姚晓雷毫无援色地接受了“痞子文学”作家桂冠依然闲庭信步的王朔,不失时机地把“玩”的宫官僚得免祆卜了油的大鞋一得油平可鉴,并把它她向文坛、的确有个时期,出现在其笔下的主人公,几乎全是些大大小小的顽主们,一例天马行空一例妙语巧言...  相似文献   

19.
王朔作文,意在否定一切传统与神圣,这点可以从他语言的叙述策略中表现出来。而滑稽模仿(parody,又译为"派罗蒂模仿")与拼贴是其最常使用的叙述策略,这两种写作手法的运用,打破了语言固有的等级与秩序,扩展了平民话语的自由,并极端地消解了神圣话语,对主流文化进行了不顾一切的挖苦,展现了作者玩世不恭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颠覆与价值的重构——王朔与张承志的内在联系@刘亚平$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