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论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清朝末年,54名驻藏大臣在如何反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由于清朝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外“妥协退让”的政治策略,使驻藏大臣在执行中央“妥协退让”政策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抗英出现了严重裂痕,这不仅给英、俄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也使坚决抵制外国侵略的西藏地方政府一度产生过向外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后来,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挽救危局,让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这种改革又影响和威胁到达赖喇嘛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的角度入手,分析和阐述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朝末年,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农耕时代,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列强面前,显得贫困落后,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中采取屈让、赔款的软弱姿态。在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西藏前夕,临危受命的驻藏大臣文硕抱着抵御外侮、整顿西藏地方政务的决心,坚定支持西藏上下抗击英军的正确主张,反遭革职处分。这对西藏人民抗英斗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新上任的驻藏大臣升泰真实执行清朝政策的退让政策,导致抗英斗争以失败告终。文章就文硕在危难时期的治藏态度、防御措施、革职原因及其革职后对西藏地方局势的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农耕时代,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列强面前,显得贫困落后,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中采取屈让、赔款的软弱姿态.在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西藏前夕,临危受命的驻藏大臣文硕抱着抵御外侮、整顿西藏地方政务的决心,坚定支持西藏上下抗击英军的正确主张,反遭革职处分.这对西藏人民抗英斗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新上任的驻藏大臣升泰真实执行清朝政策的退让政策,导致抗英斗争以失败告终.文章就文硕在危难时期的治藏态度、防御措施、革职原因及其革职后对西藏地方局势的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章深入分析了从清朝中央政府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到任命西藏地方世俗贵族为噶伦,再到设置驻藏大臣的历史过程,重新考证了驻藏大臣设置的具体时间,阐明了从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到设置驻藏大臣,是清朝中央政府根据西藏地方的局势变化而不断尝试和精心策划后采取的措施,是环环相扣的必然发展趋势,也必须要采取这一系列的措施才能稳定西藏地方的局势,从而更好地治理西藏地方。由于驻藏大臣的设置,使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统治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1875年以后,英帝国主义根据《烟台条约》中的有关条款,不断派人以游历、通商的名义,欲染指我国西藏地方。1886年,为阻止英国人入侵,西藏地方军队在隆吐山设卡,但英帝国主义诬称藏军越界设卡,挑起战端。为维护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西藏僧俗民众万众一心、奋起抵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抗英斗争。隆吐山战役虽以失败告终,但对近代以来西藏地方和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英帝国主义1888年和1904年发动的两次武装侵略西藏的战争,遭到了西藏人民的英勇抵抗,表现出西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西藏,顽强拼搏,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积极进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对于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光绪二十九年,藏事告急之际,有泰接任驻藏大臣一职。有泰受命之始,曾到许多部衙咨询藏事,大有世受国恩,立誓办好西藏事务之志。然而,当他到达成都后,接触到在川省的大批官员,其中有些是曾在西藏和在川边任满返回的官员,具体得知西藏危机的形势和进藏路途的艰辛生活,特别是川省官员对当时朝廷腐败、贿赂盛行颇多议论。继而,有泰的政治态度由立志报国逐渐转向颟顸误国。  相似文献   

8.
光绪二十九年,藏事告急之际,有泰接任驻藏大臣一职。有泰受命之始,曾到许多部衙咨询藏事,大有世受国恩,立誓办好西藏事务之志。然而,当他到达成都后,接触到在川省的大批官员,其中有些是曾在西藏和在川边任满返回的官员,具体得知西藏危机的形势和进藏路途的艰辛生活,特别是川省官员对当时朝廷腐败、贿赂盛行颇多议论。继而,有泰的政治态度由立志报国逐渐转向颟顸误国。  相似文献   

9.
本对乾隆时期先后两次整顿西藏经济秩序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从收回西藏地方的财政大权由中央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广泛的蠲免赋税政策,改革地方币制,自铸西藏银币;改革对外贸易政策,由驻藏大臣合理管制内外商贸;改善藏军的后勤供应,减轻人民负担等五方面论述了推行的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指出这一整顿的历史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西方殖民主义者早期对西藏的渗透及其侵略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是西藏人民第二次抗英斗争——江孜保卫战一百周年的纪念日,一百多年前,英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两次武装侵略西藏的战争,不仅对西藏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严重地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回顾这一段历史,不仅使我们增强了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也加深了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有其深刻历史背景的了解,是西方殖民主义早期对西藏地区的渗透和侵略活动的必然。在西方殖民主义早期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中,传教士充当着急先锋的作用。他们打着传教的招牌,以传教士和间谍的双重身份,对我国西藏地区进行侦察和测绘活动,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出谋划策,提供情报。其中英国间谍波格尔、忒涅和曼宁扮演了一个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充当了英国资本主义对西藏从事侵略活动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1904年英国军队开进拉萨,对西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从而使涉藏问题更加复杂化。面对涉藏问题,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给予了及时全面的报道。杨庶堪等一批开明人士,虽处于相对闭塞的重庆,却能创办《广益丛报》,并通过该报把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关于涉藏问题的报道继续传播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广益丛报》揭露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报道中国政府治理西藏的得失;介绍民间对涉藏问题的关注;记载驻藏官员对外国媒体介绍治藏"新政";强调主权的不可侵犯。一百多条共四万多字的报道是我们今天研究晚清涉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以所持有的大一统国家观念,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藏族人民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国家主权和疆土不容侵犯的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萌生。正是藏民族国家观念的这种演变,使藏民族能够在与英帝国主义与少数亲英分子的斗争中,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1898年9月至次年1月,英国下议院议员贝思福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华考察期间,贝思福与清政府的朝廷和地方官员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贝思福向清政府提出英国派员来华训练军队的建议。由于戊戌政变后的紧张局势,清政府在以礼接待贝思福的同时,对贝思福的建议持戒备的心态。但是民间绅商,甚至个别地方督抚对贝思福的建议表现出同感的迹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朝野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4.
“天朝大国”形象陨落后,清政府在“中国”观念的调适中,一度重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伴随传统大一统外围屏障丢失和国家主权危机加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出现了“汉民族”国家和“大民族”国家的分野。基于“大民族”国家观念,清政府在整合东北和藏区疆域过程中,重塑了近代中国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咸丰朝以降,晚清官方的泰山祈雨(雪)礼出现了明显的变异.这一祈雨礼不再配有皇帝亲撰的祝文,从而在国家礼仪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由于泰山祈雨的结果不能及时如愿,清廷开始试用西方传来的农业灌溉技术,由此开启了泰山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去魅之路.然而,从此泰山祈雨礼逐渐沦为地方官员借以谋取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礼治”体制承载的君恩与公义.晚清泰山祈雨礼呈现的“去魅”与离心,表明“神道设教”之道难以应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实际困境,而政治文化信仰的陨落隐然成为晚清“礼治”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常常有两个标准,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思维方式时他们就打出国际法和条约的旗号,如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思维方式,他们就可以践踏国际法和条约。西方一些反华势力一方面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一方面又利用各种方式支持达赖搞分裂中国的活动,他们从事这些活动时,就可以把英帝国主义在扩张过程中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束之高阁。《中英烟台条约》(1876)、《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0)、《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3)、《拉萨条约》(1904)、《中英续定藏印条约》(1906)、《修订藏印通商章程》(1908),这些不平条约即是英国侵略我国的见证,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些条约更是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刘永文  德萨 《西藏大学学报》2005,20(2):15-23,31
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近代报纸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清王朝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政府的腐败必然导致强敌对主权的践踏或领土的侵占。在清王朝的衰败过程中,西藏也成了英、俄等国家觊觎的对象。晚清众多的报刊对与西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而这些报刊中《神州日报》及时报道关于西藏的重大政治事件、全面介绍政府的筹藏方略及其民间对西藏问题的关注、转译外国报纸对西藏问题的介绍。梳理研究这些报刊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舆论导向、批驳现实中分裂西藏的错误舆论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18.
从"流浪商人"到噶厦政府的"商上"--邦达·尼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7月,赵尔丰首任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任大臣期间,将康区土司和呼图克图的统治权收归清中央政府,并接管当地军政事务,也办理了许多民事纠纷。判定偿杀“邦达昌”三人,就在此时出台。幸免遇难的邦达·尼江,为了生存、为了家族的复兴,离开了家乡,成为一名流浪商人。往返云南德庆与西藏芒康之间做生意,使邦达·尼江成了一名很小的“聪巴”,靠自己的劳动和汗水积攒了不少的财富。随着印度、西藏和云南跨国、跨地区商埠的开通,邦达·尼江开始在拉萨、噶伦堡和加尔各答建立了“邦达昌”商号。从此,该家族在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成为西藏第一位以经商获得贵族地位的家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