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跳跃性发展,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从1980年的35座发展到2005年的792座,设计处理能力5725万m^3/d。2005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359.5亿m^3,污水处理率达到51.96%。其中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量为141.5亿m^3(占全部处理量的75.7%),其它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量是45.3亿m^3(占24.3%)。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天津水工业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国家863 计划"城市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标准研究"(2004AA601030)课题,以A/A/O、SBR 和氧化沟工艺(以下所提"典型工艺"皆指此三种工艺)及其配套设备为总体研究对象,针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行的标准规范不能满足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污水处理设备制造业中有些设备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有些设备产品标准由于制订发布日期较早,已不能满足当前技术发展和创新需要的现状,通过大量工艺设备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与设备的配套和协调为目标,注重工艺技术与设备的成套性与系统在重点研究典型工艺设备成套化选型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设备成套化技术指南;在构建城市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修订或制订了多项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关键专用设备产品标准,目前已有4 项设备产品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城市污水再生与循环利用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研究工作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城市污水再生与循环利用研究所呈现的"机制微观化"、"过程安全化"、"技术集成化"和"系统生态化"等基本特征,总结出污染物的去除与转化、化学物质能源化以及再生水循环过程的生态风险控制等在城市污水再生与循环利用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了为促进我国城市水系统可持续发展而应重点开展的4个研究方向:(1)污水再生及循环的物质转化与能源转换机制;(2)再生水生态储存与多尺度循环利用原理;(3)城市水系统水质安全评价与生态风险控制方法;(4)基于"再生水+"的可持续城市水系统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找到适合在农村地区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污水治理技术进行调研和对京郊治污工艺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并提出适合不同类型地区的核心污水治理技术及技术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污水处理行业的高速发展,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也随之增长;以广州市为例,仅中心城区污水厂2010年底已达到2906吨/天(含水率80%,下同),2020将达到6210吨/天。在我国的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中,尽管污泥是污水处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由于长期的认识不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问题被长期搁置,污泥处置的发展相当滞后,污泥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日显突出,污泥的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为此,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先后颁布实施了《CJ248-200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CJ/T 291-200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CJ/T 309-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标准》等8项污泥处置标准。2009年2月,国家环境、建设和科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规范》以及污泥总量控制政策也已在酝酿中。2009年5月1日,广东省开始实施《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城镇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是编号为HY06的广东省严控废物,不得采用国家禁止、淘汰的工艺技术或方法进行处理;禁止无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的企业从事严控废物处理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城乡环保统筹技术与对策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污染控制水平,统筹利用城乡污水处理资源,针对城郊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人口集中,生活污水易于收集等特点,研发城乡生活污水共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农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难于收集等特点,研发分散式污水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等特点,研发适合村落聚集区的生活污水节能处理和分质回用关键技术;针对东北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污染严重等特点,研发适合当地冬季低温条件的低成本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分别在上述典型区域进行技术集成和关键装备开发,并开展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水的处理问题愈来愈被关注。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和污水处理率低导致了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并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根据我国国情,迫切需要研究开发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自动化控制安全可靠的新型污水处理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并且根据污水的水质、流量的不固定性,本文研究采用PLC控制和变频节能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采集污水信息实时监控管理,实现污水处理的自动控制和节能减耗。本文基于大量理论和实验基础,并结合扬州某污水处理工程,对设计新型的污水处理装置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冤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08,(7):44-44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中“城市污水SBR处理设备成套化研究”课题,针对目前污水处理的主打工艺之一——SBR的设备集成和应用开展研究,在污水处理的设备研发、技术研发和集成与应用三个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特征和污水排放特点,利用物理沉降技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低强度增氧技术、波式流人工潜流湿地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集成,构建出多级链式的微动力生物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一.主要技术内容 污水土地处理主要是针对以城市生活污水为主体的污水处理技术,是取代传统的二、三级污水处理,低成本、低能耗的革新/替代技术.其主要技术原理是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的净化功能,通过科学设计和有效的运行管理,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物质和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对可降解污染物加以净化,从而实现污水无害化、资源化的一种生态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7,(4):48-48
“北京城市北环水系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03AA601010)课题将特大型城市中心区河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与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河流景观用水有机结合,以河湖系统为整体,以强化处理为技术手段,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各组成因子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了城市水环境生态机制的恢复和重建,建立了满足城市景观用水的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方法、城市河湖水体水质改善技术方法、城市中心区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城市河湖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方法及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7,(4):53-53
该课题于2003年1月启动。课题总体目标是:以大连市马栏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示范,通过工程技术研究和建设,形成北方沿海城市污水再生循环利用——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流生态景观为一体的集成技术与综合示范。实施的技术方案是:以马栏河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水为水源,通过中水管网建设,根据不同用途的水质目标,经过再生处理和生态工程净化,构建以污水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为核心的城市水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不同区域生态建筑建设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的重要课题。课题以华庄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项目为载体,以华中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以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承担完成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创新机制研究》,《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等成果为技术支撑。完成了5项研究成果和6项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4.
1项目介绍 全国农村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生物处理效率较低,尤其表现为氮、磷去除率很低.鉴于上述缺陷,本项目技术致力于采用新型的无动力增氧技术来处理农村集镇生活污水,以提升CODCr、BOD5、氨氮、TP等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7,(6):45-45
针对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对系列化、设备化的高效好氧生物反应器的迫切需求,国家863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重大专项“高效好氧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课题(2002AA601200),对近年国内外高效好氧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力求综合这些反应器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形成一种新型的高效好氧生物流化反应器。在此基础上,针对好氧生物流化反应器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能耗的关键问题,重点研究了反应器的结构、高效固液分离(气浮与过滤)单元技术、  相似文献   

16.
项目以沼液为研究对象,从沼液资源化利用与生态化处理达标排放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其中沼液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分为4个方向:沼液原液就地精准利用技术;沼液体积减量和浓缩技术研究;沼液生物药肥开发技术;沼液药肥高效利用技术。沼液处理达标排放研究分为3个方向:生物强化优势菌种的筛选分离研究;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各种反应器的提升组合工艺技术研究。该技术成果来源于国家863计划课题“沼液生物药肥开发与生态网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2006AA062344)”、浙江省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C13036)”及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社会发展重点项目“沼液处理集成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06C13056)”。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0年3月27日发布消息说,该所科研人员最近发现一类广泛存在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新型微生物,并将其分类命名为"中科微菌"科(Casimicrobiaceae)。科研人员指出,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中科微菌"不仅存于中国污水处理厂,更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是人们最希望分离培养的活性污泥核心菌种之一。"中科微菌"发现并命名,将为深入研究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消除氮、磷和各类有机污染物提供菌种资源,为提升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发展新一代活性污泥工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该项目设计采用SBR生物处理和ClO2消毒处理工艺,使该医院污水排放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18-1996)中的二级标准.同时污水处理须实现中水回用,设计采用过滤、活性碳吸附及余氯自动跟踪监测的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使回用水水质达到我国<铁路回用水水质标准>(TB/T3007-2000)中的"铁路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豫源清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原三门峡豫源清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金8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价值1.4亿元,现有员工90人.公司依托自主研制、开发的SBQ生物处理污水技术,以BOT方式从事国内各级污水处理厂设计、建设、配套设备的加工制造、安装及运营管理工作.并于2005年12月通过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生活污水甲级运营资质评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18-19
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