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2.
"孝"是早期儒家为家庭和社会伦理所进行的理论设计,具有较强的生存功利精神.孝道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通过分析早期儒家孝伦理的表象,可探求其真正蕴含的生存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3.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总结前人对"言"、"象"、"意"关系的哲学讨论和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意象"观点。刘勰的"意象"观不仅丰富了前人"意象"理论的内涵,也开了魏晋南北朝讨论"意境"理论的先河,并为促进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在众多思潮中,最为重要的当数玄学。玄学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当时及后世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相似文献   

5.
儒道的对立表现在许多方面,忠孝仁义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范畴,道家反对仁义忠信,却又阐论孝道观念,认为孝是人类本然状态的自然情感,所以在孝与仁的关系上儒道两家显然是相对立的.道家崇尚自然本真状态的孝观念,这在"二十四孝"的老莱子"戏彩娱亲"中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论诗诗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人物品评之风以及诗歌赠答之风是论诗诗发展的客观条件。此时的论诗诗虽然主要以论诗诗句的形式出现,但已经能较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对强调诗歌的抒情作用以及关注诗歌"辞"与"意"的关系等方面。魏晋南北朝的论诗诗对唐代论诗诗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发展状况研究历来是传统山水课题研究的重点。从对考古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中山水图象和唐以后山水画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其发展中传统的隐逸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隐士和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士大夫构成了山水画家的主体.山水画创作也几乎都以表现隐逸精神为主。隐逸思想促进了山水画规模上的巨大发展,在构图形式上使人物形象由大变小,山水图象由小变大、由开放转向闭合,从而使纯山水画的形成变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舜帝孝道固然难如儒家所论的至圣至善,但它必然反映了舜帝确实以孝著称这一事实.就目前来说,完全否定舜帝孝道包括西周以前孝道伦理的发生,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9.
儒家崇奉理性,注重伦理,孝道是儒家伦理之中坚,亦具理性因素。先秦儒家的孝道理论内涵丰富,一方面主张事亲以礼,谏亲以道,要量力而为,突显行孝为修己、成人,体现出不同层面的理性意蕴;另一方面又扩大孝的适用范围,在理论与实践中导致孝道伦理的泛滥化、虚伪化、神秘化、偏执化,出现一定的非理性倾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形成早期儒家孝道中的理性悖论。目前,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各界采取了不同的举措,既有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当从先秦儒家孝道理论中汲取养分,发扬其理性精神,弘扬中华传统孝道美德,为当前孝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游历仙境小说中寻仙、入仙境、返回人间情节结构的解析,提出本我——自我——超我在游仙小说情节中的社会精神反映。浓墨重彩的仙境是游仙小说塑造的人们憧憬向往的乌托邦理想,由此深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追寻幸福生活的社会心理内核,揭示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幻想瑰丽,神格人化,语言生活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孝意味着对父母辛勤养育之恩的真诚感激和深切怀念,孝一方面具有生物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中国社会现实.佛教以辞别君亲、出家修行为入道初步,解脱烦恼、涅槃寂静为终极归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儒道两家以"不孝"为口实的攻讦.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积极地向儒家人物靠拢,认真解释佛教的理想、追求与儒家的孝道毫无违逆之处,并大力挖掘自家的孝道资源,逐渐积累起非常丰富的佛教孝道思想资料.北宋契嵩撰<孝论>一文,阐明了佛教的出家修行并不与儒家在家奉亲的孝道相矛盾,代表了土生土长的佛教僧众不愿意违背世俗伦常的心声,也标志着佛教在北宋时期已经立足中土,扎根民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物小赋作了类型划分,并在艺术和思想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唐朝继承西汉以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把儒家的孝道伦理普遍运用于政府的施政实践。唐朝统治者将“孝”进一步政治化,一是力图理清“孝”与“忠”的关系,达到移孝于忠;二是将孝伦理变为更具体、详细的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上古到中古文献中"走"与名词宾语的搭配变化,可以看出"走"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变化过程,上古时期的"走"带目的宾语的功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衰退.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成长、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献学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一种多途发展的历史趋势。本文试图从魏晋南北朝独特的社会背景出发,寻找对历史文献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从影响中了解历史文献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五代十国时期的任官资格制度曾小华五代十国时期,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阶段相比,五代十国的年代要短得多,只有短短的53年历史,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阶段的忽视,使其影响要比魏晋南北朝小得多。事实上,五代十国的短暂...  相似文献   

17.
"孝"的起源和归宿问题成了学术界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去蔽和澄明有助于孝道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与选择性."孝"的起源和归宿正是"孝道"中的"道","孝"源于"道"的异化并最终归于"道".老子的<道德经>很好地解决了"孝慈"等伦理道德的本体论问题.从精神的发展史与内在逻辑看,"道"在客观现"象"的过程中经历了伦理、教化、道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孝"随着"道"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伦理阶段的"孝"与"道"合一,教化阶段的"道"异化为"孝"与"不孝",道德阶段的"孝"最终又复归于"道".  相似文献   

18.
封建依附关系有突出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特点之一,这是史学界所公认的。但对于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以及依附关系发展的社会意义,各家见解则有极大的差异。笔者也想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也逐渐兴盛起来。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要素之一也随之变得多样化。这些批评模式除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比较批评、审美批评、伦理道德批评,还有一些现代意义上的批评方法,如心理批评、推理批评、文化批评和语言学批评等批评方法,这些新批评方法的出现,不仅对文学自觉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也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视角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士人学者,都对反复无常的现实世界感到恐惧和厌恶。为对抗黑暗现实,人们不得不寻求一条精神出路,把灵魂放逐于自然山水的旅游活动之中。遂使旅游之风大涨。玄谈与佛理结合,名士与高僧合流,山水和寺庙一体,园林和人性相谐,自然和空门同归,汇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逍遥玄虚、不拘一格的旅游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