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笔者从文革、文革记忆、文革文本三方面入手,解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分析、比较文革、文革记忆与文革文本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有些“文革”词语(也包括“文革”前一段极“左”时期产生的词语)随着“文革”的完结而进入语言博物馆,但也还有一部分“文革”词语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目前,“文革”词语大都在感情上、词义上或用法上产生了异化,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更新,但这一更新和异化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过程,以引起人们对“文革”词语更新和异化这一问题的关注。一“文革”词语的更新比其消亡要困难得多,一些“文革”词语的消亡往往取决于“文革”词语的更新情况。经过十几年的冲刷,更新了大量的“文革”词语,但也有许多“文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以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写出了他心中的"文革".本文以"文革"结束后到王小波创作这段时闻里其他作家所写的"文革"题材小说为参照,对比研究王小波"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判的惯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文革"那场动乱的原因,也为小说的文革叙述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作品消弭了早期文革题材作品的悲痛,消弭了小说叙述者过多的情绪,进入到一种智者的叙述、理性的思索和历史哲学式的观照中.  相似文献   

5.
文革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空白,但是文革叙事的影响却一直延伸到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创作。本文从“文革叙事”入手,针对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浮躁与缺乏历史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本文从“文革情结”分析到“文革叙事”的发展过程,重点从“文革叙事”辐射到当代叙事文学特色,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之痛进行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6.
文革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空白,但是文革叙事的影响却一直延伸到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创作.本文从"文革叙事"入手,针对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浮躁与缺乏历史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本文从"文革情结"分析到"文革叙事"的发展过程,重点从"文革叙事"辐射到当代叙事文学特色,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之痛进行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7.
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总是离不开特定时代的新闻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条件.根据新闻传播事业的阶段性划分,新闻语言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文革前、文革十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几个不同的时期,其风格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等待》充满着反思的意蕴,小说通过描述"文革"时期小人物的爱情悲剧,对妇女关系和"文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新移民"和"流散"的复合身份使哈金始终处于中、美两种文化的边缘,反思更为客观、中肯。  相似文献   

9.
"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首先是与"批判"有关的的文学思潮,包含在"文革"中创作的"批判的文学"和受到批判的文学。这两类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命运,在于前者领会了"文革"的根本精神(夺权)且多是"三结合"创作的产物,而后者未能吃透"文革"的精神且多是个人创作,因此它们的命运只能归于殊途。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13,(4):8
从文革受害者到奥巴马的科技创新智囊。文革期间,傅苹被迫与父母分离,和同龄人一样错失了学习机会。她在困境中培养了自己顽强的适应能  相似文献   

11.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历史时期,而作为"75整顿"的领导人邓小平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制止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从哲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为最终结束"文化大革命"打开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文革时期、新时期、后新时期三个阶段考察了学界关于知青小说研究的状况。文革时期的相关研究大多模式单一,基本上是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带有浓厚的文革意识形态色彩。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走入繁荣期,虽然话语体系没有完全摆脱政治一艺术的模式,但情感意蕴、哲理性、文学形式、现代性等多种层面的研究已经初步展开。后新时期的知青小说研究虽较少形成焦点和热潮,但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一些大规模的跨时代整体性研究也涌现出来,展现了一种静悄悄的繁荣。尽管文革时期和后新时期的文本研究相对薄弱,但半个世纪以来的知青小说研究可以说成果斐然,是同期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对“文化大革命”分期问题的探讨是对“文革”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三十年来,间或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文革”下限的阐释上。从当前学界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来看,两年“徘徊”时期似应划归“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政治理论性刊物,《红旗》杂志在新时期逐步从"两个凡是"思想和"不介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沉默局面中走了出来,努力与时代接轨,翻开了它具有历史性的一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红旗》杂志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已经由意识形态领域逐步转入学理领域,开始由以前的神化、教条化向实事求是转化,逐步科学化、学术化和学理化。这对于思想的解放和活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和王安忆的"文革"写作中,渗透着青春记忆。两部作品讲述的都是在"文革"大背景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发生的故事。其可贵之处在于,两位作家在历史观念和文学叙写方面,有很多气韵相通之处。她们都选择了与宏大叙事方式不同的叙述和书写方式,都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观照历史和历史格局中的女性,并藉由独特的女性视阈,完成她们对特殊的历史和扭曲的人性进行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文革"时期的水墨人物画在艺术表现上,笔墨越来越依附于对结构的表达,并成为一种新的造型因素;色彩也越来越光滑红润,突破了以往文人画的创作模式,扩大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范围。同时,画家为适应时代主题,以新的表现因素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强调线条对质感、量感、立体感、空间感的表达,注重对整个画面情节的描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