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0世纪的历史上,“向阳湖”不单纯是个地名,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化符号,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化石。李城外显然越来越明白“向阳湖”之于中国思想化的意义,而我也愿意在这样的思路中对李城外所做的工作给予重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期 ,6 0 0 0余名文化人从北京下放咸宁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 ,他们的名字同向阳湖联系在一起 ,历史增添了深刻、沉重的反思 ,如碑如铭。研究向阳湖文化 ,整理史料 ,总结历史 ,告诫后人 ,同时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遗产 ,促进咸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有重大意义。李城外等著书立说 ,发起咸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 ,创办《向阳湖文化报》 ,在“网上咸宁”推出专栏 ,发行纪念封 ,均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今后向阳湖文化“金矿”要抓住不放 ,其机构常设须提到议事日程 ,机构设置及其文化村建设可与奶牛场合二为一 ,向阳湖文化研究作为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 ,要力争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2005年9月,李城外和他的向阳湖文化研究又一次受到媒体的全方位关注。中旬,商务印书馆“记者沙龙”———包括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京、沪、陕、粤18家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媒体,齐聚湖北咸宁市郊的向阳湖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参观采访;下旬,香港凤凰卫视正式邀请李城外担任长达165分钟的5集专题片《在咸宁干校的日子里》总策划。这是向阳湖文化继2003年在《人民政协报》开辟专栏、在人民网上开辟专题、近两年在《武汉文史资料》、《湖北档案》开辟专栏之后,对这张文化品牌的又一次集中推介,且由地域性、文史类报刊向全国性、综合类媒体…  相似文献   

4.
咸宁“五七”干校拥有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干校都没法具备的特色。那里的六千“学员”,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作家、专家、学者,属“国宝”级的人物,而他们遭遇的虐待,也特别地残酷。李城外编写《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向阳湖文化人采风》等集子,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值得称道的贡献而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亵渎。  相似文献   

5.
又是向阳湖莲花初放的日子,又是采莲人歌咏的盛会。2005年6月6日,是咸宁市向阳湖化研究会成立5周年的日子。这天,本会在温泉举行二届一次理事会。与会人员回顾了我市10年来挖掘向阳湖“化金矿”的历史,总结5年来的成绩,规划今后的工作。大家对近年来去世的本会顾问朱家[氵晋]、张光年、臧克家、陈原、刘炳森等化名人表示哀悼和怀念,对上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俞柏林、刘三多表示敬意,对因工作变动辞去副会长的鄢元平、柯于明表示感谢。本会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世永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本会会长李城外作理事会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6.
抢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除了抢救那些红砖单层房屋和简陋工棚、牛棚、厨房等之外,还要抢救活生生的文化内涵,抢救那些曾经生活、战斗在那里的文化名人的生活、经历、感受和他们的作品等。李城外同志多年前就做了这方面的抢救工作,为这一文化名人遗址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无形文化财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干校文化”?“五七干校”有无自己的“文化”?最近随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开发———即对当年随同中国文化部“五七干校”下放至湖北咸宁向阳湖的六千余名文化人的追踪与纪念,一个新的话题出现了。持肯定意见者,曰向阳湖有一座“文化金矿”;[1]持否定意见者,曰“向阳无湖,干校无文”[。2]一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土壤,即孕育与繁衍它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因此对于“干校文化”的定位,首先需要确定的则是干校有无产生自己的文化的“土壤”。毋庸讳言,这是一片“不毛之地”———“文化部下放咸…  相似文献   

8.
以城外同志编、著二书为依据,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论证“‘五七干线’”是人间炼狱,“它对中国文化及文化人的创痛是极为深巨的”。同时也较为深刻地剖析了“向阳湖文化人”在劫时与劫后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李城外同志工作的意义,主要是通过6000文化人在“十年浩劫”中的一段荒谬岁月,从一个局部有力证实了文化大革命是一种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五七干校”是文化的劫难。  相似文献   

10.
向阳湖文化是“干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五七干校的形成而形成的。它在文化内涵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我们从中既可以品读历史、审视历史,以史鉴今;也可以探寻中国知识分子那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体验文化人在苦难中的无奈、坚守和从容;还可以从向阳湖文化名人当时的作品,特别是潜在写作中发现中国文学精魂的踪迹,而这些问题的开掘自然是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向阳湖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是5种7册《向阳湖文化丛书》中之一种,近50万字。由于李城外主编的热心鼓动,我终于在旅居海南的休闲日子里读完,读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向阳湖文化研究,即"五七"干校文化研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坚持一种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而在我看来,这种科学态度的核心就  相似文献   

12.
湖北咸宁向阳湖在1969-1974年间,曾是6 000多文化名人汇聚之地,其中包括冰心、沈从文、郭小川等文化名人。对于这个文化史上的奇迹,干校文化的典例,目前学界从资料搜集和干校文化探析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为提高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深度及扩大其研究视野,有必要对前期成果进行详细梳理,并对其不足进行相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冯雪峰一生坎坷,但他像一块金子,放在哪里,都闪闪发光。尤其是在“发配”到成宁向阳湖那段令人心酸的日子里,更是显现出他非凡的品格。在向阳湖,这位时奔七旬的老人常常被当作壮劳力使用,干起活来称得上行家里手,无论是在蔬菜组种菜或是去鸭棚放鸭,他都忠于职守,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信赖党,追随着党。即使在最混乱,最复杂的时刻,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豁然大度,高风亮节。他的执着,来自他的思想坚定,来自他厚重的理论涵养。  相似文献   

14.
人物天地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9):F0002-F0002
李城外,属牛,湖北通山人。历任咸宁地(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委主任、咸宁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咸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兼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向阳湖文  相似文献   

15.
李云龙对老师陈白尘身处逆境时的牧鸭照推崇备至,写信为照片配了一句台词:“妈妈的!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实在不成话。”向阳湖三年,陈白尘当“鸭倌”,可以过一把“指挥”的瘾,虽苦中作乐,倒也符合实情。鸭群寄托了他全部思想感情,自我感觉与鸭子“地位相似”。陈白尘以特殊的反抗方式,突出了他喜剧大师的特点,田头批判会,竞大开“小差”,用竹棍剔鞋底。他有一腔对党和人民的赤诚,才可能在暂时的悲剧环境中保持喜剧大师的风范。他说,“我这一辈子,还是跟党走的”。  相似文献   

16.
牛汉在向阳湖的诗歌创作经历,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创痛,又始终跃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他用诗歌艺术地展示自己与命运搏斗的生命意志、生命力量、生存智慧和生存策略都是我们借鉴的巨大精神财富。牛汉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人生的苦难史,而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灵魂搏斗史和生命抗争史。  相似文献   

17.
一2011年1月1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出席"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见到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7大本,300多万字,我感觉是沉甸甸的,如此厚重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套书,是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历史陈迹和现实演义。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是值得很好回顾、反思和总结的宝贵资料;对于今天和将来的后人来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一 许多时候,历史真的就是一种缘分。 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三角湖,却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浪潮中突然跃出地表,引起世人的关注与凝眸。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棒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壹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