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与增强现实是一门集多媒体数据分析、合成和场景重构的综合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真实感图像合成,虚拟和真实物体的融合,大规模虚拟环境中的动态表达等。该学科的研究成果有:与环境无关的高质量图像的获取;降低实时场景导航和交互计算;交互运动的多元环境下的一致性。我们的研究主要在构造真实场景的模型及其实时渲染,基于多元模型的交互/模拟,以及增强的图像/视频处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础科学》2006,8(2):63-63
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上海市科委等的支持下,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黄薇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南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及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和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等单位,利用人类21号染色体上约2万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将300多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人群和世界其他人群进行了对照,通过约2000多万个基因分型分析,成功绘制出了中国人21号染色体遗传变异图谱。  相似文献   

3.
针对移动水声通信中存在的基础问题和技术难点,发展既可克服移动产生的多普勒频偏,又可抑制多途扩展的移动水声通信技术,旨在稳健完成海洋作业母船与水下平台间的通信任务。开展了系列研究,提出了多项通信编码体制、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仿真研究及湖上试验验证,部分技术得到了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8):27-28
分布式多机器人合作与竞争系统通过集成基于改进合同网的多任务分配算法、基于层次分解的多局中人微分博弈算法、基于概率扫描匹配的多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技术、基于BCM的多机器人避碰路径规划法、多机器人协作探索环境等关键技术,提高了系统的合作效率及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5.
电子科技大学抗干扰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技术及实验系统”(2001AA123032),研究重点是突破无线移动环境下网络的自组织、动态组网、动态路由等若干关键技术,并完成自组织网络实验系统模型样机研制并进行现场运行试验。该项目在组网体制、自组织技术、动态路由、用户接人和移动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建立了基于802.11b的自组织网实验系统,实现了多跳无线全移动的组网,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常从媒体中看到某军事演习采用计算机推演,这些技术是怎么实现的昵?它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人们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通过自然技能使用传感设备与之相互作用的新技术。作为一项尖端科技,虚拟现实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它最早源于美国军方的作战模拟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为各界所关注并且在商业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9):16-17
4G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支持移动环境下100Mbit/s和低速移动下1Gbit/s的数据传输。为了实现如此高数据速率的传输,需要增加传输带宽如增加到100MHz,增加调制阶数,同时借助于无线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科学项目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近来逐渐增多,并成为许多国家科技战略和科技管理的焦点,特别是以多部门、多国家共同合作为特点的分布式大科学项目,正逐步成为未来大科学项目组织实施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由于分布式大科学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其资金来源不尽相同、研究活动场所比较分散,因此,其管理和协调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在实施大科学项目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第一个成功组织实施的分布式大科学项目,对其国家决策、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分布式大科学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车载多传感器集成快速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是测绘工作中的关键技术。提高数据获取与处理工作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新型的多传感器技术可应用于组建快速的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本课题利用先进的定位定姿传感器、激光扫描传感器和数码影像传感器,研制开发了一个用于空间数据快速获取与处理的车载移动测绘系统(MSMP)。本文对MSMP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第谷天堡与天文学革命密切相关,却成为科学史叙事的“边缘”。19世纪末以来,天堡被德伊尔等学者重新发现,三重空间意义逐渐凸显。一为科学实践空间。索伦等人重现了天堡的空间布局与观测仪器,体现出第谷的经验主义哲学转向。二为新旧交替的制度创新空间。克里斯蒂安森等人指出,天堡尽管脱胎于中世纪修道院,却成为王权支持下的“国家科学院”,形成了以精确科学为纲领的新科学共同体。三为艺术修辞赋予的神圣空间。天堡既有南欧的维特鲁威主义艺术风格,又与北欧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同源,为科学革命的多源性留下想象空间。天堡负载的多重意义体现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随着编史学视角的转换,天堡研究由隐及显、愈加丰富,为“边缘”地带的科学史研究提供了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支持多种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移动终端SoC平台(简称“SoC平台”)。根据需求和应用,可配置为支持WCDMA标准的移动终端SoC平台,也可配置为支持iS-2000(cdma2000—1x)标准的移动终端SoC平台。以此SoC平台为依托,开发可供批量生产的ASIC芯片以及多种应用产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2):9-9
2005年~2009年间,在两个国家863计划项目(“移动互联网内容监管技术研究与应用”;“TD-SCDMA大规模用户群的信息监管关键技术研究”)的资助下,针对CDMA2000和TD—SCDMA移动互联网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在海量数据的高速协议分析、数据包的分组、数据包高速过滤、数据包的快速重组以及分布式系统的核心算法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移动互联网内容监管设备及其监管方法,ZL200610040770.4;多通道高速数据处理器及处理方法,ZL200610040769.1)。  相似文献   

13.
太阳磁场活动可能引起包括行星际、磁层、电离层以及地磁场在内的日地空间系统的扰动,空间天气指日地空间系统的物理状态。灾害性空间天气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是我国电网发展与建设遇到的新问题、新课题。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提出并开始研究该课题,2008年开始与国际地磁感应电流(GIC)研究领军科学家、芬兰气象研究院Risto Pirjolajia合作,并受聘为华北电力大学客座教授,参加课题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研究,包括联合指导电网GIC建模及算法研究的博士生。2009年,针对我国在全球地处中低纬、电网规模大、电压等级多和特高压电气设备复杂等国情,提出与Risto Pirjolajia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David Boteler合作本项目,2010年获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支持。本项目的科技目标是:探明中低纬电网GIC的影响因素与特征规律,建立中低纬电网GIC的评价体系。本项目的合同内容包括:空间天气影响观测数据的收集与统计研究,电网GIC与空间天气事件响应关系研究,特高压大电网GIC模型及其水平研究,特高压电气设备GIC响应和现象研究。经过合作双方三年的共同努力,包括通过采用互访制定研究内容与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和选派学术骨干访问等方法及手段,本项目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探明了影响准确评价中低纬电网GIC大小的内外部因素,提出了中低纬电网GIC、变压器和互感器GIC效应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多电压等级大规模复杂电网GIC的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体系,使我国具备了量化评价多电压等级大规模复杂电网GIC水平的能力。本项目的量化考核成果包括:发表研究论文33篇,其中SCI论文7篇,EI论文15篇;联合培养博士生4人,培养毕业硕士生14人,举办国际会议1次,双方互访10人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60-60
电子科技大学抗干扰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技术及实验系统”(2001AA123032),在课题负责人毛玉明教授、郭伟教授主持下,课题结合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组网技术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提出了一种由无线路由器(WR,Wireless Router)通过自组织组网实现多区域无线覆盖、为用户无线主机(Wireless Host)提供移动接人和越区切换功能的无线自组织互联网的组网体制。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主要从哲学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现实应用,具有推进哲学研究领域拓展和内容深化的理论意义、引导人工智能相关科技伦理规范及人文约束的实践意义以及支持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历史意义。人工智能哲学研究需要重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等维度的问题,未来应当关注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评判人工智能引发的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奇点突破及其评价、人工智能在社会认识论中的应用建构、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运用与社会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图形之父Ivan Sutheland 1965年在IFIP会议上所作的题为“The Ultimate Display”的报告,他指出人们可以把显示屏当作一个窗口来观察一个虚拟世界,其挑战性在于窗口的图象必须看起来真实,听起来真实,而且其中物体的行为也很真实。这一思想奠定了VR研究的基础。VR技术到80年代后期才得以迅速发展。1987年VPL公司报道了data glove(数据手套),引起公众极大兴趣,VPL公司创始人之一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virtual reality”这一名词。同义词还有: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临场感虚拟环境(immerse virtual environment)。VR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说:VR是人处在由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空间中,并能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漫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由计算机产生的实体,抓住它,改变它的形状;也有人说:VR实现了全景立体显示,使用户能在虚拟环境内部以360度的角度与研究对象自然的交互。多年来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与认识VR,并给出不同的定义,当然这些研究工作都在不断地丰富VR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VR是指人可以进入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由计算机产生的,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中,并可通过视、听、说、触等自然感官与之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自然感官的真实体验。所谓虚拟环境,则是基于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显示,三维声音合成,人体感觉模拟构成的可以是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是模拟一个危险的或者是遥远的环境,它实际上是感觉模型数据库。由于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和听觉,所以虚拟环境的数据空间也以视觉库和听觉库为主。当力反馈等技术有了突破,其他感觉库也会逐渐丰富起来,数据库可以描述具体真实的世界,也可以描述抽象世界。所谓交互作用,是指计算机软件根据人的反应,如:头、眼位置的变化,手势的变化,身体姿态的变化,语音口令等决定虚拟环境中事件的进程,实时变换图形、声音,实现人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关于VR的中文译法,我们认为:virtual译作“虚拟”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至于reality,本身具有“真实”“现实”“实在”等含义。但VR作为一种技术,从其所表达的含 义出发,VR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临场感和真实感,参与者宛如沉浸在一种三维立体空间中(场景中),并能在该空间漫游。对参与者来说,他所进入的环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object reality)”,只不过是由计算机产生的,并非客观实际,故在前面冠以“虚拟”是恰当的,所以我们赞成VR译作“虚拟现实”,它能恰如其分地反映VR的实质,这样采用VR技术生成虚拟车间、虚拟产品的虚拟装配,甚至虚拟战场,虚拟武器都容易理解了。至于把VR译作“灵境”,其关键是如何理解“灵”字,总感到有点抽象,不容易理解。若把VR译作“虚拟实境”,我们认为其含义与“虚拟环境”相当。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代表着新兴产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新型医疗健康信息服务需要加快发展。当前,这一领域也面临着产业资源整合、适用技术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建议,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以最终产品和应用为导向,支持虚拟人、移动医疗、健康云等医疗健康信息技术;在创新组织方式上,支持建立新型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技术创新联盟,率先开展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在空间布局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生物产业聚集区吸引配套的信息技术企业;在试点示范方面,以医疗机构为主导,通过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的成熟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加剧,面向企业内部应用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跨企业运作,另外,中小企业在产品创新支撑技术应用等方面缺乏有效手段。为此,2003年起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在国家863计划项目“面向网络化制造的ASP平台开发及应用”支持下,历经了5年多的研发与应用推广,针对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需求快速增长与技术资金缺乏这一矛盾,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以ASP为服务模式,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与技术攻关,并探索建立了一种长效的信息化服务机制,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相关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与集约化。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下的武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可在高速移动状态下获取厘米级分辨率三维可视化空间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测量、城市应急、公用设施普查、智能交通、铁路测量、地理信息服务等领域。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中的摄影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测量学、自动控制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20.
2000年6月,美国塞莱拉公司与多国政府支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部门同时宣布,他们分别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当时,塞莱拉公司的研究人员从20名捐献者中选出来自不同种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