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的发生比率居高不下,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给法律知识不足的人产生了许多麻烦。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的正确认定进行分析,探讨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几种特殊情况下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其中着重讨论的是非完整所有权人的非刑事化责任认定问题,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提出了实用的处理交通赔偿责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确立了道路缺陷交通事故中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赔偿责任。虽然承担责任的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可能属于公法主体,但道路设计建造缺陷致害责任所要保护的是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因此,道路设计建造缺陷致害责任应定性为民事责任。道路设计建造缺陷致害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设计单位不宜作为第一顺位的责任承担人。当与道路管理瑕疵赔偿责任竞合时,应赋予受害人选择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者管理者赔偿后有权就超出其赔偿数额的部分向真正责任人追偿。  相似文献   

3.
机动车的广泛应用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机动车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也与日俱增,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而在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核心问题应当是确认责任主体,即事故当事人各方谁应当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民法典>应当对机动车事故责任主体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各地法院在处理同一或类似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案件时 ,判决的赔偿责任主体以及承担责任方式等方面出现迥异的情形 ,笔者从侵权责任归责的原则出发 ,结合现行的法律规定 ,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经济赔偿适用何种归责原则历来存在争议。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对于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机动车承担经济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引起广泛的讨论。从无过错责任原则产生的背景、内涵及特征分析,在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经济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有利于维护和谐统一的法律秩序,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及保障人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一原则具有广泛的法理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是基于道路交通事故而产生的一种侵权赔偿责任,它的成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件:交通事故必须发生在特定的道路上,交通事故必须是机动车所致,交通事故发生时机动车辆必须在运行过程当中,交通事故须有致人损害的事实,交通事故与受害人所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规定了监事对公司的民事赔偿责任。但这种民事赔偿责任,从对公司监事履行职权进行监督的角度而言,由于立法规定的原则性以及监事对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民事赔偿责任的缺失,难以解决监事不监事、不作为的问题。文章就监事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和构建的内容。就监事对公司民事赔偿责任的完善而言,应明确监事勤勉义务的法律判断标准和监事对公司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就监事对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构建而言,应明确公司监事对股东和债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条件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关雇主替代责任的规定并不完整和详尽,甚至存在着一些缺陷.我国法律长期以来不承认雇主的替代责任制度,造成一系列法律问题.在未来的民事立法中,既应当考虑到雇主的公平利益,也应该考虑到作为弱势群体的雇员的赔偿能力.  相似文献   

9.
肖乔 《科技信息》2009,(29):391-391,389
交通事故案件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巨大的人身与财产损失。除非车主在轻微的交通事故中“私了”,那么就必然会经过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这个程序。本文通过分析道路交通责任事故的概念、性质,提出责任主体的界定标准和归责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保险公司承担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理论上从多方面阐述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及赔偿范围,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进行评价、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即是说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受害人过错的主体一般而言是受害人本人,但随着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增强,司法实践中出现一些除受害人本人之外的特殊过错主体。本文对这些特殊主体的界定和法律适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产品责任立法的起步较晚,对产品责任的法律规定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充分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应对我国产品责任立法予以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在产品缺陷及产品责任主体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国外先进制度的借鉴,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但是只规定了场所责任和组织者责任两种责任主体,这一完全列举的立法方式具有外延不周延的缺点,无法应对无限发展的社会关系;故,在对该法进行司法解释时,就责任主体进行扩张解释,将责任主体进行类型化划分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损害事件频繁发生,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常常因此受损.在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作为私法主体的企业与作为公权力主体的行政机关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无法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有效惩戒,也无法对权益受损的民事主体进行有效救济.“公私法主体之侵权责任的融通性”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思路.具体而言,即在处理《国家赔偿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上,应将民法的相关原理引入到《国家赔偿法》的适用中,使对行政主体的民事赔偿归责得以在现有民事法律理论的视域下展开.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行政赔偿为核心的国家赔偿成为各国普遍承认和遵循的法律原则。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赔偿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行政赔偿的主体应为国家,同时,行政赔偿必须具备责任要件。行政赔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和实践在我国经历了《民法通则》概括规定阶段,立法、司法混乱阶段,立法全面规定的司法统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司法解释越权立法、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窄、法律不协调等重大问题.其中,关于死亡赔偿金、伤残赔偿金等同于精神抚慰金的观点就违背了民事赔偿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倒退.应尽快修订《民法通则》,对精神损害赔偿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商品房买卖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普通购房者权利的救济、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规制、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管理机制的健全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研究分析商品房买卖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与不足,从请求权主体、责任主体、违法行为范围、归责原则及抗辩事由、赔偿计算等五个方面对制度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4,(4):43-47
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多,机动车交通事故也在不断增长。在交通事故侵权案件中,确定责任主体是案件的关键所在。《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几种情形下机动车致害责任的主体,但相较于复杂的机动车事故,这些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司法实践。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还应当包括多辆车导致一起交通事故、汽车掉落物致害责任、职务行为、机动车承包、机动车挂靠等情形下致害责任主体的确定及责任承担方式。这些问题均有待法律及司法解释予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以能够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一方的权益,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曹建章  赵敏 《甘肃科技》2001,17(1):13-14
1995年,《国家赔偿法》正式施行,该法规定了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的范围,明确了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行政侵权和司法侵权范围,规定了国家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以及赔偿方式、赔偿费用、赔偿主体、赔偿程度等内容,成为国家赔偿法典。《国家赔偿法》将赔偿申请权赋予公民,公民认为国家机关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可以运用法律手段与国家机关直接对话。这是一种自下而上,还权力于人民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保障公民权的立法目的明确,所以有人还认为《国家赔偿法》是人权保障书,它在民主建设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至此,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20.
<食品安全法>第96条存在着惩罚性赔偿责任规定参照标准单一.惩罚性赔偿责任规定最高限额单一,民事赔偿优先实现的程序性规定缺失,食品召回不得免除民事责任规定缺失,食品虽符合国家标准但仍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明显或严重损害这一意外损害赔偿责任规定缺失等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修改和完善,<食品安全法>中的民事责任制度的建构才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与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