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星藻科化石在东、黄海沉积中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开发 《科学通报》1982,27(22):1387-1387
双星藻科化石研究近年来在我国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几年来,我们对东、黄海海底沉积物的孢粉研究中,在许多柱状剖面首次发现了双星藻科化石,特别在更新世晚期的泥炭层,双星藻化石甚为丰富,并经常与淡水藻类化石和水生植物花粉共生,为研究东、黄海当时的古环境提供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程振波 《科学通报》2001,46(Z1):45-51
南黄海B10岩芯中的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孢粉带特征记录了该区玉木亚间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历史. 这些冰期与间冰期的沉积物所反映出的环境变化与黄海地区古环境变化以及沉积物变化的总特点基本吻合. 在岩芯的550~520 cm, 微体生物有孔虫的丰度及分异度低, 孢粉以草本植物含量为主, 反映了玉木亚间冰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而岩芯的520~140 cm, 微体生物化石数量从少量出现到缺失, 反映了沉积环境由滨岸相到陆相环境的变迁. 孢粉反映的古气候也同样经历了针、阔叶混交林-草原的变革, 反映出气候由温凉到温干的特点. 岩芯140~0 cm, 微体生物化石的丰度虽有变化, 但总体特点为丰度渐增, 且多为近岸浅水种, 孢粉以木本花粉含量居首, 且小刺球藻含量迅速增加, 反映出气温上升, 海面逐渐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薛祥煦  周卫建  周杰 《科学通报》1999,44(22):2444-2448
在陕西关中西安与咸阳地区间的河流阶地沉积剖面中采集到一批古菱齿象-披毛犀化石,在研究化石标本的基础上,作了^14C年代测定及孢粉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区末次冰期极盛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大约在距今20ka时,气候温凉偏湿,适于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稍后气候明显变干,变冷,许多动物难于适应而大量死亡。事实说明,末次冰期极盛期似乎存在气候环境的冷干、凉湿颤动。其间的凉湿阶段似反映了北半  相似文献   

4.
塞尔维亚黄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瑙河流域的塞尔维亚发育着典型的风积黄土-古土壤地层,形成年代至少早于80万年.对塞尔维亚L1~S4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参数测量分析,表明塞尔维亚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性质总体上与中国黄土高原是一致的,即磁化率的变化与成壤强度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无论是黄土层还是古土壤层,对磁化率起主要贡献的是细粒的超顺磁(SP)颗粒和单畴(SD)颗粒,多畴(MD)颗粒所占比例较小.磁化率在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出现的差异,与成壤作用密切相关.随着成壤作用的增强(从黄土发育至古土壤),细粒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随之增加,样品中强磁性的磁性矿物逐渐增多,磁化率增强.高温热磁曲线研究表明,黄土层样品中对磁化率起主要贡献的是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古土壤层样品则主要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只占有较小的比例,特别是S3和S4古土壤样品,甚至在加热和退热过程中表现出有可逆变化的趋势,表明该剖面S3和S4古土壤层发育期间的成土条件,已经使得磁赤铁矿不再稳定,发生溶解改变,可能暗示了当时更加湿润的成土环境已经超过磁赤铁矿的稳定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黄土地层古植被研究中困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朱志诚 《科学通报》1982,27(24):1515-1515
黄土区第四纪以来古植被的研究,不但对探讨植被的系统演替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地质时代的划分,恢复古地理环境,特别是揭示黄土形成的气候条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地质时期植被的研究,主要依靠地层中的化石孢粉组合资料,可是在黄土地层中的孢粉含量往往很少,有时甚至仅能见到1—2粒花粉。最近西北大学地质系及其它有关单位,在黄土区这类研究  相似文献   

6.
类型丰富的蕨类孢子与微体藻类在第四纪沉积物中频繁出现,然而对其中的大部分蕨类孢子和重要微体藻类所蕴含的古生态与古环境信息仍缺乏深入分析与研究.论文详细地总结和分析了其中的7种(属)重要的化石孢子和微体藻类的形态学特征、产地、时代、分布区域及其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即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Desv.)Spring,1843)、水蕨(Ceratopteris cf.thalictroides (L.)Brongn,1821)、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 (Turp.)Meneghini,1840)、单角盘星藻(P.simplex Meyen,1829)、整齐盘星藻(P.integrum Ngeli,1849)、刺甲藻属(Spiniferites Mantell,1850,emend Strjeant,1970)以及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 Rssignal 1962,emand Jiabo,1978).除环纹藻属的系统位置仍存疑之外,其他化石类型中所对应的植物视其亲缘关系可归属到相应的自然科属.它们分别属于蕨类植物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的卷柏属(Selaginella Spring)、水蕨科(Parkeriaceae)的水蕨属(Ceratopteris Brongn)、绿藻门水网藻科(Hydrodictyaceae)的盘星藻属(Pediastrum)、沟鞭藻类刺甲藻科(Spiniferitaceae)以及疑源类系统位置未定亚类的环纹藻属.这些蕨类孢子和微体藻类的植物体往往适应特定的生境,除中华卷柏适应温干气候条件或温暖偏湿的山坡或林下阴处石灰质土壤环境条件外,其他均为与水体环境紧密相联的水生植物.水蕨、盘星藻和环纹藻属于淡水种,适宜在各种大小型自然湖沼湿地和水田、水沟等人工湿地生长和繁殖;刺甲藻则生活在近海海域中,属于咸水种.它们在我国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中含量丰富,而且在有些层位中个体浓度非常高,因此,这些适应特定生境的蕨类植物和微体藻类成为阐述第四纪古生态与古环境的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7.
裴云鹏  吴乃琴  李丰江 《科学通报》2004,49(13):1294-1298
黄土高原晚第三纪红黏土地层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存有争议的科学问题, 由于它涉及到红黏土地层能否提取正确的古环境信息等最基础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 通过对甘肃西峰赵家川晚第三纪红黏土蜗牛化石组合的组成以及保存方式的系统分析, 认为红黏土中的陆生蜗牛化石为原生的生物群落, 反映了原始的沉积环境; 红黏土中大多数属种为第四纪黄土地层的常见类型, 表明红黏土与黄土的形成环境背景是相同的, 蜗牛化石的组成提供了该区红黏土陆相风尘沉积成因的生物证据. 西峰红黏土蜗牛化石组合记录了6.2~2.4 MaBP 时期4次大的环境变化, 6.2~5.4 MaBP为干冷的气候环境, 自5.4 MaBP之后, 气候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 呈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 陆生蜗牛化石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在大的时段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表明陆生蜗牛是指示晚第三纪环境变化敏感的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8.
罗情勇  钟宁宁  朱雷  王延年  秦婧  齐琳  张毅  马勇 《科学通报》2013,(11):1036-1047
总有机碳(TOC)是直接表征古生产力状况的传统指标,但是,TOC并不仅仅受到初始有机质输入量的控制,还可能受到氧化-还原环境和陆源碎屑物输入状况的影响.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评价了冀浅1井洪水庄组氧化-还原环境和古生产力状况,进而探讨了埋藏有机碳与古生产力的相关性.碳-硫关系,V/Cr和Mo含量表明,洪水庄组白云岩形成于氧化环境,大部分黑色页岩形成于静海环境.洪水庄组沉积物中P/Ti可类比于被认为是中等-高生产力的日本Ubara二叠-三叠系剖面的P/Ti,Ba/Al仅略低于被认为是高生产力的中加利福尼亚大陆边缘薄层沉积物的Ba/Al,表明洪水庄组沉积期古生产力状况为中等-高.洪水庄组沉积物埋藏有机碳含量与氧化还原环境指标(V/Cr和Mo含量)呈正相关,与反映古生产力的参数(P/Ti和Ba/Al)呈弱或无直接相关性,说明洪水庄组沉积期虽然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但埋藏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环境,与古生产力之间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军  黄成敏  刘艳梅 《自然杂志》2021,43(2):141-148
深时地球环境演变的定量化和系统化研究对于服务宜居地球建设意义重大。古土壤是认识深时地球历史演化的一把钥匙。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深时古土壤的鉴别特征,并从深时古气候环境重建、深时古景观恢复、深时关键带研究和重要地质气 候事件响应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深时古土壤的应用研究,旨在为深化深时古土壤研究和深入理解深时地球环境演变提供借鉴与证据。  相似文献   

10.
古代深海遗迹化石群落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晋慧娟  李育慈 《科学通报》1999,44(2):123-130
古代深海沉积,尤其是巨厚浊各岩系和复理石相均伴生着极丰富的遗迹化石,这些遗迹群落则成为恢复沉积环境和重建古地理格局的有效标示。重点阐述:(1)深海环境遗迹化石形成的特殊性及其组合特征,进而确认浅水和深水遗迹群落共生于一个沉积序列是判识浊流沉积层序的古遗迹学标志:(2)利用遗迹化石恢复古海水深度,含氧状况和沉积速度等环境指标的思路和方法;(3)深海遗亦相在环境解释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小菊  何承全  黎文本  朴太元 《科学通报》2003,48(14):1553-1556
最近在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穆棱河右岸青龙山一带穆棱组标准剖面地层中发现多属种海相沟鞭藻化石: Circulodinium cingulatum He et al., Circulodinium attadalicum (Cookson et Eisenack) Helby, 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 Pocock, Oligosphaeridium totum Brideaux及Sentusidinium sp., 它们都是世界各地早白垩世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属种. 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 在穆棱组沉积时期, 鸡西盆地曾经历过海侵或海泛, 修正了以往所谓的穆棱组为纯陆相沉积的观点, 并为穆棱组地质时代的确认提供了新的依据, 也为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古地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海相沉积依据.  相似文献   

12.
距今42~18 ka腾格里沙漠古湖泊及古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腾格里沙漠在距今约42-18^14C kaBP曾形成总面积超过20000km^2的湖泊,古湖泊的形成开始于42-37kaBP;在35-22kaBP期间古湖泊出现最高水位且居高波动,形成“腾格里大湖期”,22-20kaBP期间湖水位一度下降,但在20-18.6kaBP湖面再次有所升高,之后水位下降,至18kaBP大面积湖泊消失。大湖期湖泊以淡水至微咸水为特征,推测当时腾格里沙漠及邻区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均降水量比现今高250-350nm,年均气温较现今高1.5-3.0℃,为一较温暖的半湿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杨石岭  丁仲礼 《科学通报》2000,45(22):2453-2456
对甘肃灵台的一套约7.0Ma以来的风成沉积进行了游离铁/全铁值测量。结果表明:此指标在第四纪黄土沉积中,其变化同黄土-古土壤层的变化大致相关;第三纪红黏土堆积时,夏季风强度总体上要大于第四纪时期,约4.0~4.8Ma期间为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个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冰量大小、全球温度背景的变化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再现中国地史期化石夷平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金良  崔之久 《科学通报》2001,46(22):1931-1936
依据侵蚀不整合面性质、古风化壳及风化残余型矿床的发育、古岩溶及不整合面下古岩溶充填富集型矿床的发育以及不整合面盖层沉积特征及环境等特征信息,确认并恢复了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在地史期发育的两期化石夷平面,其发育时间分别为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期间和早、晚二叠世期间,化石夷平面的古坡降一般在0.31‰-1.32‰之间,大多小于1.0‰。根据古岩溶的发育深度,初步确认,华北古陆化石夷平面苏桥潜山地区古海拔高度约为300m左右。  相似文献   

15.
南海南部现代水体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南海南部海区现代水体和表层沉积中硅藻在属种、丰度上的相关关系及主要的环境控制因素,为南海古环境的对比及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分析显示:南海南部的东南海域现代及沉积硅藻丰度较高,且变化趋势相似;西北两者丰度较低,变化趋势有差异.该海区的现代硅藻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双头菱形藻(Nitzschia bicapitata),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和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相对于现代硅藻,沉积硅藻中减少的是个体相对较小,壳壁较薄的类型,增多的则是个体大、壳壁厚的种类;东南海域现代硅藻的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高于西北区,沉积硅藻的则变化不大.研究结果认为,西南季风是影响现代硅藻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重要因素,沉积硅藻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分布与西南季风盛行时上层水体硅藻的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玉龙山东麓古红壤的发现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指示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姚小峰  郭正堂  赵希涛  魏兰英 《科学通报》2000,45(15):1671-1676
对发育于玉龙山东麓海拔约3000m,年代为500 ̄700kaBP的古土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土壤经历了典型的红壤化过程,是湿热环境的产物;而当地的现代土壤为寒温条件下形成的弱生草灰化土。这种巨大的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南部500 ̄700ka以来有过大幅度的隆升,根据现代红壤发育条件作比较保守的估算,该时期以来此地区隆升的幅度超过800m。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发育的阶段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庆强  ()李从先 《科学通报》1998,43(23):2557-255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形成于25-12kaBP,古土壤中反映暖湿气候的扇型,方型,长方型与反映冷干气候的棒型,帽型,尖型植物硅酸体含量比值A,自下向上的总体变小,表明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A值并未指示气候转暖,推断末次冰盛期之后海侵速度较快。古土壤发育过程受海侵,海退的显著控制,呈明显阶段性:(1)沉积与成土交替作用时期自未次冰盛期海退开始,至海面接近最低时止;(2)暴露成土期,至未次冰盛期  相似文献   

18.
苏北陆区潮成沙体的古流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家强 《科学通报》1997,42(22):2408-2410
众多钻孔揭示,苏北滨海平原在冰后期泥质沉积区中存在一个以东台为顶点,呈扇形展开,面积约3000km~2的沙质沉积区,颇类似现今以掠港为顶点的海域辐射沙洲分布之势。沙体西薄东厚,最厚处达30余米。沙层中发育泥质条带、脉状层理、双向交错层理等潮汐沉积构造,并具有与海域辐射沙洲类似的粒度和矿物特征,证明该沙体为潮流成因。苏北海域辐射沙洲形成于辐聚辐散潮流场,陆区沙体是否也形成于辐聚辐散潮流场?这是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该沙质沉积区已相继打了多口全取芯浅钻,本文选择其中南(丁河孔)、北(东套孔)两口钻孔岩芯(图1)作了沉积磁组构和剩磁测试,旨在揭示该区古水流方向,探讨沙体沉积时的古潮流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北京平原区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建立了14个组合带,反映了本区第四纪时期经历了大约11个古气候演变阶段。在冷期因气候干燥,环境中水量减少,腹足类化石以陆生肺螺类最为发育;在暖期水生双壳类较为发育,腹足类群明显繁盛,以水生种类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冷暖交替的软体动物组合,反映了本区第四纪时古气候的变动特点。  相似文献   

20.
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的微体生物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木宏 《科学通报》1997,42(11):1121-1128
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近10年来在我国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进行了包括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综合考察,取得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的微体生物(包括微体古生物及其现代类群)研究中,共分析了177个站位的表层样和7个岩芯柱的937个分层样(图1),开展了包括有孔虫、介形类、放射虫、苔藓虫、腹足类、双壳类、硅藻、沟鞭藻、孢粉和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等10个大类群的分析研究工作,几乎涉及微体生物的所有门类。该项成果以分类学研究为前提,讨论它们的现代区系特征、生态特征和沉积埋藏特征,进而分析微体生物各浮游类群和底栖类群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从中总结和归纳可作为指示环境变化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柱状样品,依据各柱状样包含的晚第四纪以来微体生物组合与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