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项城县砂姜黑土面积占总耕地的51.7%,全县十八个乡镇有十五个广泛分布着砂姜黑土。历史上有种植芝麻的习惯,五十年代芝麻面积曾发展到18万亩,目前种植面积仍达8万亩,其中70%以上分布在砂姜黑土区。据35年(1949—1984年)资料统计,砂姜黑土区单产高于潮土区。如本县贾岭乡,砂姜黑土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8.8%,年平均种植芝麻7803亩,比潮土区城郊、南顿、郑郭三乡芝麻面积之和还多,贾岭乡芝麻平均单产25.4公斤,最高45公斤;潮土区三乡平均单产24.3公斤,最高42.5公斤。砂姜黑土易涝易旱,芝麻又是不耐涝作  相似文献   

2.
<正> 芝麻是我县传统的油料作物之一。夏芝麻常年种植在15—20万亩,最高年份可达30万亩。但由于播种较晚,加之其它原因,产量一直低而不稳。1950—1970年20年间平均单产仅为39斤。为了探索芝麻的增产途径,我们从1976年开始搞芝麻麦垄点种,经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证明麦垄点种是夏芝麻增产的有效措施,一般比麦后播种增产25—50%。我县1981年种植芝麻20万亩,麦垄点种10万亩,占芝麻播种面积的50%,单产102斤,达历史最高水平。一、芝麻麦垄点种增产因素的分析 1.芝麻原产于热带,是喜温好光作  相似文献   

3.
<正> 芝麻地膜覆盖技术是八十年代初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研究的。近十年来.经过大量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证明,芝麻地膜覆盖有提高地温、防旱防溃、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抑制杂草、减轻病害、促进生长和提早播期、扩大种植区域等作用,一般可使芝麻每亩增产25-40公斤,增产30-60%,旱涝年份增产幅度更大,可达一倍以上。如河南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1985-1987年3年48个点次试验,地膜覆盖栽培的平均亩产90.8公斤,比对照亩增29.9公斤,增产49.1%;项城县城郊乡解庄行政村1985年30亩地膜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4.
<正> 该项目为市科委计划安排,市农科所与县郊科委承担的大型农业项目。主要是立足于本市农业生产的实际,运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筛选出麦秋两季间作套种的最适宜良种。研究总结出间套作最佳的方式,使夏秋粮均衡增产,取得单位面积上全年最高产粮和经济效益。今年,双高开发安排了五县一郊二十八乡镇的47万亩大地。麦季全开发区单产达294公斤,比去年亩增产35公斤,提高幅度12.2%,较我市今年单产233公斤增产61公斤,增产幅度为26.2%。总产  相似文献   

5.
<正> 1987年白土岗乡圣井村五位农民.自发地在南召县组建了第一个农民研究会.他们以农科站为基地、以科技户为纽带.以科研单位为依托.面向全村农户.开展了广泛的技术服务。1990年全村平均粮食亩产837.9公斤.比1986年亩增产335.6公斤其中724亩小麦平均单产367.5公斤.500亩水稻平均单产685公斤。亩投入由87元下降到65元.粮食每公斤成本由0.12元降到0.08元、创建吨粮田  相似文献   

6.
<正> 芝麻是社旗县的主要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4~15万亩,占全县油料作物总面积的75%以上。为了适应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芝麻生产的优势,1985年社旗县芝麻协作组在鄂、予、皖三省夏芝麻亩产超50公斤攻关项目的带动下,针对芝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芝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1985~1986年全县15万夏芝麻连续两年平均亩产超过63公斤。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夏芝麻氮磷经济施用和配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芝麻是我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但产量低而不稳,长期徘徊于30~40公斤。其原因除受气候因素影响外,不能合理施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作一步提高芝麻产量,我们在商丘、虞城、柘城、民权等县进行了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以探讨夏芝麻氮磷化肥的科学使用。一、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从1986年开始,共进行三年,供试土壤为潮土,土壤质地有沙壤土和两合土。土壤养分为:有机质0.89~1.65%,全氮0.071~0.089%,全磷0.131~0.16%,全钾2.21~2.57%,碱解氮48.8~92PPM,速效磷9.05~27.39PPM,速效钾102~220PPM。试验采用二因素三水平的古典回归设计,共设  相似文献   

8.
<正> 在肥、水、土基础较好的生产条件下,玉米要获得高产,关键是培育壮苗,协调根与茎叶的关系,防止倒伏。几年来,我们在夏玉米高产栽培研究中,采取三叶退土晒根、蹲苗促壮,单产均在千斤以上。一九七九年,襄县胡岗大队农科站种植二亩许单二号,采取三叶退土晒根蹲苗促壮措施,单产高达一千二百○四斤。实践证明,退土晒根较目前所采用的深锄……等蹲苗措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据反复试验,晒根可比深锄增产百分之三到十一点九。  相似文献   

9.
<正> 90年平顶山市以双高开发为科技兴农的突破口,在省科委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五个县的共同努力,园满完成了三十万亩小麦、玉米、烟叶的高产量高效益开发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双高开发区中15万亩小麦总产达4937.8万公斤,单产329.2公斤,比非开发区单产增加121公斤;15万亩玉米双高开发总产达6282.1884万公斤,单产407.98公斤,比非高产开发区单产增加96公斤;15万亩烟叶双高开发亩产值628.31元,上等  相似文献   

10.
<正> 晚播麦主要是指寒露至霜降节(10月20号前后)播种的小麦,比普通栽培播期晚20天左右,这种晚播麦晚播不晚熟,高产了倒伏,据吴桥县1987—1988年度3500亩的试验示范,原产可达到400—450公斤/亩,是提高粮食单产增强农业后劲的一条新途径,使晚播麦高产稳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小麦晚播延长了夏玉米的生长期,使夏玉米可种植增产潜力大的中晚种,如掖单4号、2号等,以充分利用高温多雨的夏秋有利季节,提高玉米单产(单产600—650公斤/亩),  相似文献   

11.
<正> 1987年以来在封丘县广泛开展了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益规范化栽培模式技术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棉花单产逐年提高,1987—1989年累积推广面积18万亩,平均亩产皮棉65.8公斤,比常规植棉栽培技术每亩多收皮棉8.3公斤,增产14.4%,每公斤皮棉售价按6元计算,每亩净增值49.8元,总增产皮棉149.4万公斤,总净增值896.4万元,其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杞县高阳乡水牛里村是全省小麦高稳优低试点之一,小麦单产已由150公斤左右上升到350公斤。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省的小麦生产状况,分析该试点的小麦增产因素,可为指导小麦生产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技术进步在小麦增产中的作用从1978—1986年的资料可以看出小麦亩投资和亩用工变化并不明显,但小麦的单产的增加却很显著,年平均达17公斤,这说明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在小麦的增产中起了主导作用。那么技术进步在小麦的增产中具体起了多大的作用?应有一个定量的概念,我  相似文献   

13.
<正> 我省小麦低产田中面积最大的是旱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亩,占全省麦田面积的20%,平均单产只有200斤左右。除平原旱薄地以外多分布在太行山和伏牛山的丘陵地带,岭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墒能力很差。丘陵地区年降雨量虽有500—800毫米,但在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仅200多毫米。干旱是影响小麦增产的主要障碍。丘陵旱地一般是人少地多,劳畜力不足,运输困难,施肥少,耕作粗放,土壤脊薄,这也是小麦低产的重要因素。据芦氏、嵩县、三门峡市土壤普查结果,有机质含量多在百分之一以下,有效氮在百万分之四十以下,速效磷在百万分之三以下。又因干旱条件限制,仅有  相似文献   

14.
<正> 鹿邑县粮食局于1983年研究设计出ZTS—100A型芝麻脱皮机,经两年试用,效果良好。最近已由地方国营河南省鹿邑县第二机械厂开始批量生产。该机长550毫米,宽500毫米,高1150毫米,用1.5千瓦电机作动力,只需一人操作、每小时可加工芝麻一百到一百五十公斤,比人工提高工效五十倍,芝麻皮仁分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克服了过去手工芝麻脱皮费工、费时和碎仁多的缺点。该机如果更换专用附件,还具有打蛋、搅拌大豆和花生仁脱  相似文献   

15.
小麦叶面喷肥增产机理及使用技术¥郑州市金水区农经委@陈冬梅小麦叶面喷肥增产机理及使用技术郑州市金水区农经委陈冬梅近年来,小麦叶面喷肥技术正在各地逐步推广,显示出明显的增产效果。我区1996-1997年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增小麦33公斤,增产率达8-10%...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根据市旱地办下达的旱地开发实施方案,在1991年小面积试验的基础上,1992年在后河镇一农民承包的三亩半荒芜多年的坟地上,经过开垦、平整、深翻,增施肥料等一系列旱地农业综合措施,栽培了地膜覆盖西瓜红薯并且间作芝麻,获得重大突破,西瓜平均亩产4170公斤,收入1251元;红薯平均亩产2475.4公斤,收入495.1元;亩产芝麻5公斤,收入20元,全年平均每亩收1766.1元。尤其  相似文献   

17.
早育苗早移栽是R93─6增产的关键通许县棉办张乃安长智乡匡营村,是河南省抗虫棉生产示范基地之一。1995年种植428亩,在前期干旱晚发,后期阴雨烂铃严重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51公斤。一、早育苗早移栽增产的机理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由于早育苗早移栽,比...  相似文献   

18.
<正> 长葛县小麦、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益综合技术开发,选择在坡胡等8个乡镇,小麦面积30.5万亩,玉米18.5万亩。开发区1990-1992年小麦平均亩产363公斤,比开发区前3年平均增产14.5%,比全县同期小麦亩增产10%,3年累计增产小麦4323.1万公斤,增加收入为3026.17万元。玉米3年平均亩产467公斤,比同区前3年平均增产21.8%,年平均递增为6.6%,比同期全县平均增产12%,累汁增产玉米4856.9万公斤,增加产值2719、86万元。其做法是: 一、狠抓小麦、玉米“一优双高”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几年来我县在引黄老稻区试行麦茬水田稻作改制,实现了稻麦双高产。据1983—1988年试验示范改制田2746.7亩统计,平均亩产稻谷421.4公斤,后作小麦318.5公斤,比传统种稻技术亩产稻谷404.8公斤增产16.6公斤,比后作小麦亩产265.3公斤增产53.2公斤。麦茬水田稻作改制就是不育苗、不插秧、麦茬免耕直播或撤套播、施肥上“三降两增”、实行不保水层的充分灌溉、化学除草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正> 盖草能(GALLANT)是一种防除阔叶作物田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新型除草剂,剂型有12.5%和24%乳油。平舆县植保站自1990年引进12.5%乳油后,在芝麻上展开了化学除草的田间试验和示范,成功率达100%,防除禾草效果达95%以上,且对芝麻安全,增产显著。一、盖草能除草的优点 1.除草效果好。盖草能由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生产,县有内吸传导性,喷洒后很快被杂草叶吸收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